儒家文化的核心象征——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中)

东方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孔 林</b></p><p class="ql-block">孔林,又称“至圣林”,位于曲阜城北1公里,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前后延续使用了约2500年,共计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孔林占地3000亩(2平方公里),四周围有高达三、四米,长达7.3公里的砖砌围墙环绕。林内树木丰茂,保存有自汉代以来的墓碑和谒陵题记石刻等共5000余通。孔林是世界上延续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其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是十分罕见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4月。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后经历代,特别是明清两次增广,孔林面积达2平方公里。公元前479年孔子葬于此地后,2400多年来其后裔接冢而葬,至今林内坟冢已约10万余座。</p><p class="ql-block">孔林中古木参天,茂林幽深,相传孔子的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种植于孔林之内,因而树种极多。林中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蚁成群,除孔子、孔鲤、孔伋这祖孙三代墓葬和建筑外,还有孔令贻、孔毓圻、孔闻韶、孔尚任墓等。这里的墓碑除去一批著名的汉代石碑被移入孔庙之外,尚存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历代大书法家的亲笔题碑,故而孔林又有碑林的美名,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p> <b>神道</b><br>北出曲阜城门,就见两行仓桧翠柏,如龙如虬,夹道而立,这就是孔林神道。孔林神道长达1000米,桧柏多为宋、元时代所植。<br> <b>万古长春坊</b><br>在孔林神道中巍然屹立着一座长22.71米,宽7.96米的万古长春坊。这是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其支撑的6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不同的石狮子。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初建时所刻,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中雕二龙戏珠,旁陪丹凤朝阳纹饰,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br>坊东西两侧各有绿瓦方亭一座,亭内各立一大石碑。东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明代官僚郑汝璧及连标等所立,上刻“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十个大字;西为次年二人立的“阙里重修林庙碑”。两碑均甚高大,碑头有精雕的花纹,碑下有形态生动的龟肤。<br> <b>孔林大门(至圣林坊)</b><br>孔林大门始建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大门牌坊为明代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添建,清雍正年间改称“至圣林”。坊为木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绿瓦顶,长11.35米,宽4.40米,坊明间花板上雕“至圣林”三字。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镌的石狮一对。<br> <b>孔林二门</b><br>进孔林大门后,神道两侧整齐排列着苍桧翠柏,两旁围以红墙。神道长约400米,神道尽头为孔林二门,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门额石刻篆书“至圣林”三字,系清雍正十年(1732年)敕修。<br> <b>洙水桥</b><br>由孔林二门西行为辇路,前行约200米,路北有一座雕刻云龙、辟邪的石坊。坊的两面各刻“洙水桥”三字,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南面署雍正十年年号。坊北有一券隆起颇高的拱桥架于洙水之上,就是洙水桥。<br>洙水,原为西周鲁国故城的北墙外护城河,后成为泗水的分支合流,在曲阜北形成洙、泗二水,因孔子当年讲学于洙泗之间,故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随着孔林的扩建,洙水部分河段被圈入孔林内。孔林内有洙水桥三座对称而设,中桥拱起如虹,桥上有青石雕栏,前有“洙水桥”石坊,为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桥上“洙水桥”三字乃明代权臣严嵩所书。桥的南北有历代浚修洙水桥的碑记,桥北东侧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称作思堂,为当年祭孔时祭者更衣之所。此院东邻的另一小院,是当年祭孔时宰杀牲畜之处。<br> <b>挡墓门</b><br>洙水桥北,先是一座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挡墓门,后面就是一条甬道通向供奉孔子墓主的享殿。<br> <b>孔子墓甬道</b><br>去享殿的甬道旁,有四对石雕,名曰华表、文豹、甪端、翁仲。华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称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用以守墓;甪端,也是一种想象的怪兽,传说日行1万8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翁仲,石人像,传为秦代骁将,威震边塞,后为对称,雕文、武两像,均称翁仲,文者执笏,武者按剑,用以守墓。望柱、石兽、石人等石仪刻立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翁仲是清雍正年间刻制的。<br> 文豹 甪端 翁仲 <b>享殿</b><br>甬道正面是享殿,是祭孔时摆香坛的地方。殿广5间,黄瓦、歇山顶,前后廊式木架,檐下用重昂五踩斗栱。殿长24.18米,宽13.18米。明弘治十年(1494年)始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清雍正九年(1731年)、1977年重建。殿内现存清帝弘历手书“谒孔林酹酒碑”,中有“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等诗句。解放战争时,朱德总司令曾在此殿内召开过军事会议。<br> <b>子贡手植楷</b><br>享殿之后,另有一座灰瓦攒尖顶的方亭,称“楷亭”。亭内石碑上刻着一棵古老的楷树,即摹自其南侧的“子贡手植楷”。相传子贡奔丧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子贡所植楷树在明代枯死(一说在清康熙间遭雷火焚死),现仅存树桩,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纪念。<br> <b>驻跸亭</b><br>楷亭北有3座四角多棂碑亭,为驻跸亭,北面绿瓦所复的碑亭是为纪念宋真宗赵恒祭祀孔子所建的,中间及南面黄瓦所复的二碑亭为纪念清帝玄烨(康熙帝)及弘历(乾隆帝)祭祀孔子所建。“跸”是皇帝出行的车驾,此三亭即皇帝祭祀驻车之处。亭内尚有当时的石碑。<br> 宋真宗驻跸亭 康熙驻跸亭 乾隆驻跸亭 <b>孔子墓</b><br>享殿之后是孔林的中心所在--孔子墓。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七十三岁,卒后葬于此。此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封土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墓周环以红色垣墙,周长里许。墓前有二石碑,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黄养正书;后碑篆书“宣圣墓”,为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墓前的石台初为汉修,唐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清乾隆时又予扩大。<br> <b>孔子儿孙墓</b><br>孔子墓东边为其子“泗水侯”孔鲤墓;前为其孙“沂国述圣公” 孔伋墓。据传此种特殊墓穴布局称之为“携子抱孙”。<br><b>孔鲤墓</b><br> 孔伋墓 <b>子贡庐墓处</b><br>孔子墓西的3间西屋为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墓3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3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3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br> <b>孔氏后人墓</b><br>孔林中共有有孔氏子孙墓十余万座。<br> <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