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传统节日申遗成功,无疑让春节所蕴含的全球价值进一步彰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如此评价:“传统春节不仅历史悠久,更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提及春节,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都满是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因如此,有民俗学家提出,春节并非一个单纯的“节日”单元时间,而是一个“节期”系列时段。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前后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这也正是我国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作为遗产项目名称的根本缘由。</p> <p class="ql-block"> 中国“过大年”历史极为悠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从年前二十四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整个春节期间传统习俗与活动丰富多样:年前购置年货、农历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六割年肉、腊月二十七洗浴祈“福禄”;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贴福字、春联、窗花、年画,这些红彤彤的装饰不仅营造出浓厚的节日喜庆氛围,更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祭祖仪式也必不可少,家人通过这一庄重的仪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尊敬。年夜饭更是重中之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丰富菜肴,寓意着团圆与丰收。此外,还有给压岁钱、燃爆竹、守岁等传统活动。</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至初五,拜年成为主旋律。人们身着新衣,以亲自上门、电话、短信、网络等多种方式走亲访友,互道新年祝福。正月初二吃开年饭,初一吃斋,初二这顿有鱼有肉的饭,象征着年年有余,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正月初五,人们忙着接财神,传说这一天是财神的生日。</p> <p class="ql-block">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各类狂欢游行活动精彩纷呈,高跷、舞龙、舞狮、秧歌等表演接连上演,还有赏灯、猜灯谜等传统项目。元宵节作为春节庆祝活动的尾声,人们在这一天赏灯、猜谜、吃汤圆,寓意团圆美满。整个春节期间,各地举办的灯会、庙会等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让大家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舞龙舞狮更是常见表演,象征着吉祥如意、驱邪避害,饱含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 从初一到十五,整个春节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各种传统习俗与活动,不仅充实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热切期盼。</p> <p class="ql-block"> 回顾整个春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热闹非凡、参与人数众多,场面宏大,令人心潮澎湃。在众多活动中,元宵节尤为亮眼,它虽为春节收官之作,却堪称点睛之笔。</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品尝汤圆,还是欣赏白天的高跷、舞龙、舞狮、秧歌表演,又或是夜晚赏灯、猜灯谜、放礼花,无一不彰显出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尽显精彩绝伦、超凡脱俗的美妙。</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夜晚“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良宵盛会喜空前”的盛景,让人不禁想起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不仅生动描绘出元宵节的繁华盛景,更勾起人们对作为春节完美收官的元宵节的无限遐想与美好寄托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2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