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三国行(三)里约(下):山海之间,斑斓的卡里奥卡

一方

<p class="ql-block">里约,以其山海交织的自然风光和斑斓的卡里奥卡文化著名世界。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此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io de Janeiro:Carioca Landscapes between the Mountain and the Sea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卡里奥卡”(Carioca )听起来有点魔幻,一查,就是指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约人及其文化耳。此术语</span>不仅涵盖里约人的海滩排球和足球,他们的桑巴舞和狂欢节,他们的波萨诺瓦音乐,他们特有的葡萄牙语口音和表达方式,他们的美食,也包括里约瓜纳巴拉海湾(Guanabara Bay)摄人心魄的美景。我们在后两天,上了两次山,去了一个嘉年华<span style="font-size:18px;">桑巴</span>学校…., “<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里奥卡”,变得不再陌生拗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看迷雾飘渺中的救世基督像,有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里约的科尔科瓦多山(Corcovado Hill)顶上,高高矗立着救世基督雕像(Christ the Redeemer)。这座雕像,已在山巅站了将近一世纪了,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因了他,这山,也叫基督山;这城,被称“基督之城”;这山顶,是卡里奥卡景观代表之一,成了每个里约客的必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那天,导游带我们8点就出发了,因为要避开游客高峰。但还是排队等了约半小时,才乘上红色齿轮铁路观光火车。</p> <p class="ql-block">火车向山上吃力行驶,穿过蒂茹卡国家公园(Parque Nacional da Tijuca),这里是大西洋森林生物圈保护区的一部分。参天森林藤蔓在车窗外后移。</p> <p class="ql-block">上山的游客都希望,山上天高云淡,偏偏这里云雾弥漫!但不管怎样,站在38米高的基督雕像座基下了,仰头可见基督张开双臂,仿佛在拥抱整个世界,又仿佛是一座巨大的十字架,惊心动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倒觉得在雾霭缥缈中看基督像,也很有意思。如此朦朦胧胧,飘飘忽忽,若<span style="font-size:18px;">隐若现的</span>状态,是不是更切合人与上帝的关系?有形的基督像,代表的是无形的上帝。谁见过上帝?所以,他的形象注定是模糊的,任意的,各人各样的,时常变化的。这就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一本圣经,却可以产生不同的教派,甚至引起战争;同一种宗教,可能激发一个信徒的爱和同情,却激励了另一个信徒的仇恨和暴力。云雾似乎能脱开形骸,造成异度空间,更能感受上帝或神的神秘,理解宗教的多元、复杂、甚至诡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西人大多信奉耶稣基督(绝大多数是天主教徒,也有少量的新教福音派),但他们的宗教融合了非洲裔宗教传统(candomblé)以及土著宗教的元素。多元的宗教概念是巴西卡里奥卡文化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当然,人们上山顶,不只为站在基督像前,还为俯瞰里约城的全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验证“里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说。可惜,直到我们离开,山顶仍在</span>云里雾里。缥缈的云雾,时而掀起城市这一角,时而撩开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马拉卡纳体育场的面纱….,像是诱引你下次再来。</p> <p class="ql-block">从基督山下来,山脚下蓝天白云。高大的白色建筑,与山脉的绿色植被形成鲜明的对比,很美。来几张车拍。</p> <p class="ql-block">好奇这是哪位将军或政治大佬的纪念碑?一查,却原来是纪念一位教授/医生的,名叫Arnaldo de Moraes。他凭藉《健康母性-給未來母親的建議》一书,获得了美国国家医学院颁发的杜罗彻夫人奖,为巴西的健康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但不明白,医生教授的雕像为什么是跃马挥剑?也许手中高举的不是剑,不过,骑马也是十分奇怪的。也许弄错了。叫Arnaldo de Moraes的人不少呢。</p> <p class="ql-block">罗德里戈·弗雷塔斯泻湖(Lagoa Rodrigo de Freitas,简称拉各亚)是我们这天的第二个停留地。此泻湖与大西洋相连,海水通过当地的Jardim de Alah公园的一条运河流入湖中。在湖边,可以远眺基督山上的基督雕像。巨高的雕像,现在像一支蜡烛。如果没有雾霭,从基督山上看此湖,应该是山海间的一大景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泻湖也被称为“里约的心脏”, 周边是一个中上层阶级社区。据说泻湖的水和土地污染问题,仍亟待解决。我们在里约期间,十分注意慎吃生菜。即使是在高档的饭店,吃生菜或生蚝之类,也有可能腹泻。</p> <p class="ql-block">湖堤景色绝美,沿湖建有高档住宅楼,人们在湖边走路跑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面包山俯瞰瓜纳巴拉海湾,山海间的美丽</b></p> <p class="ql-block">在基督山,没能等到云开雾散,所幸,我们还有一次从山上看里约的机会。那就是上面包山(Sugarloaf Mountain)!</p> <p class="ql-block">面包山位于瓜纳巴拉海湾的南端,与基督山遥遥相对,因形状如一截杵立的“法棍面包”而得名。此山通体悬崖绝壁,要上去,只有乘缆车一条路。这种大型缆,每次可容纳75人,从窗口可体验360度观景。</p> <p class="ql-block">缆车站游客排起长队。全副武装的军警在缆车站广场防控执勤。</p> <p class="ql-block">缆车票包括两站。第一站,我们被送到“法棍”的顶端,从那,瓜纳巴拉湾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02年1月,葡萄牙探险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发现这个海湾,并称该处为Rio de Janeiro,葡萄牙语“一月之河”的意思。当时他们误认为这是一条大河的入海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里约城就建造在瓜纳巴拉湾和大西洋之间的狭窄的冲积平原上。城市分布在旷阔深入的海湾,一系列陡峭的山峰,平缓的丘陵,起起伏伏,遥相点缀,形成戏剧性的景观,也将里约与大西洋隔开。</p> 山脚下,米黄色的圣若昂要塞(Fortaleza de São João),“镶嵌”在绿坡上。这是一座16世纪的星形堡壘,为抵御法國入侵而建。 <p class="ql-block">对面,海湾东岸,里约的尼泰罗伊市(Niterói)的两个海滩,形似鸟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远处,水天相连,里约-尼泰罗伊大桥,隐约可见。</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缆车把我们从“法棍”顶端,下滑到它边上“躺着的法棍上”。从这里回看“杵着的法棍”,它的陡峭更是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可俯瞰瓜纳巴拉海湾的西面景色。估计,用望远镜,可观看下面足球场的比赛。</p> <p class="ql-block">上下两张科帕卡巴纳沙滩全景,比在酒店顶层拍的那张更完整,囊括四周。多云天,山海之间,云影流转,港湾、海滩、城区、岛屿、跨海大桥和亭亭白舸,构成一幅幅素雅柔美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里约热内卢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p> 面包山远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梯教堂:玛雅文明的影子</b></p> <p class="ql-block">你能想象吗,这座圆锥形的,外星飞船似的建筑,是里约天主教会的大教堂。俗称天梯教堂(The Metropolitan Cathedral of Saint Sebastian),位于里约市中心。1964,为了庆祝里约教区成立300周年所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显然,这座教堂建筑风格受到了南美玛雅文明的影响,令人联想墨西哥奇琴伊察的金字塔。当葡萄牙等其他欧洲国家将基督教传到这块土地上时,必然会同本地的印第安文明相碰撞,刀光剑影,在所难免;相互融合,也是必然趋势。</p> 大教堂内,四幅彩色玻璃窗从天花板直落地板,高64米(210英尺),把基督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传统,发挥到极致。 大教堂可容纳两万人。教皇访问巴西时,曾来到了这座大教堂。 侧门口的这个雕塑,吸引了我。猜想着,塑像右手托着的是只鸟,还是阿拉丁神灯。 <p class="ql-block">从视频,更能看清色彩玻璃图像的内容,猜想其中的宗教故事。</p> <p class="ql-block">天梯教堂前的卡里奥卡高架水渠,也是里约一景。由两层巨大的拱门组成的水渠,很像古罗马时期的渡槽。它建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殖民地建筑工程,将淡水从卡里奥卡河引入城市。<br></p><br>19世纪末,高架渠停止供水后,被用作电车道的桥梁,连接市中心和山坡上的圣特雷莎社区。 这里的建筑物,看来都很破落,已被遗弃。我们在那里等Uber时,几次被路人提醒,这里比较危险,不要一个人走远。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嘉年华、桑巴学校体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嘉年华桑巴学校体验,是旅行社安排的自选项目(约三小时,75$/人)。我们一行中的男士们都表示不感兴趣,女士们则不想错过亲身见识一下狂欢节的机会,毕竟,那是人家的国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有耳闻,每年,基督教的复活节前,里约人都会在科帕卡巴纳沙滩举办全巴西最隆重的桑巴舞嘉年华(Carnaval,或称狂欢节),这是里约,乃至全世界游客的盛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狂欢节包括游行、街头派对和马戏团等活动。人们穿戴上精心设计的服装和面具,载歌载舞,抛开日常的一切,享受狂欢。里约狂欢节</span>参与者之多,服装之华美奇异,持续时间之长,场面之壮观疯狂,堪称世界第一。今年的嘉年华将在2月28日至3月8日举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里约的嘉年华桑巴学校(Escolas de Samba)是狂欢节的核心组织,不仅是舞蹈、音乐、服饰的设计和组织者,更是社区文化的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去的那所桑巴学校名叫“图伊蒂的天堂”(GRES Paraíso do Tuiuti),位于里约北部的圣克里斯托万,一个传统社区。</p> 我们的大巴穿过陈旧的城区。 花纹地砖路边,精致的门楣下,此刻是这个流浪者的栖歇地。 越接近“图伊蒂的天堂”,涂鸦越多。 <p class="ql-block">大巴在“图伊蒂的天堂”所在的街边停下。四周冷冷清清,鲜见人影。对街看来是废弃的狂欢节用品的仓库。巨大的“人头”秃然倒地;涂鸦的铁皮围栏后,露出一个脸部破损的带翅膀的巨人像......,有点瘆人。狂欢节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现在就是这个下场?不过,再一想,这有啥?别说无生命的东西,连万物之灵的人,任你走多远, 爬多高,任你风流倜傥,快意江山, 最终也免不了一抔黄土, 回归大地。重要的是快乐地活着。也许,这就是狂欢节的初衷。</p> 走进“图伊蒂的天堂”,与其说是学校,更像工场,挤满了色彩鲜艳的材料和游行道具。只见一个黑姑娘,长腿翘臀,头上插根红羽毛,酷酷的,迎了上来。她是我们参观的导游。<br><br>她先向我们介绍了嘉年华的运作,“图伊蒂的天堂”桑巴学校的成绩和现状。又让我们观看了历年嘉年华的纪录片,见识了火爆热烈的游行场面,嘉年华小姐的妙曼,等等,渐渐情绪被感染。<br> <p class="ql-block">第三个阶段,才是正真的体验——穿戴上嘉年华服饰。大家一个个被迅速地穿戴起来,形象眼花缭乱,不堪第二眼,男士们常常上半身是“王公贵族”,下半身是“贩夫走卒”,大家互相打趣,笑死。</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不由分说地被套上了大俗大艳的奇装异服,拖地长裙的下摆脏得变了色,相互看着哈哈大笑。一朋友的帽子后面插着特长的羽毛装饰,她一转头,边上的人就得迅速蹲下躲避,以免被扫脸....。至今,一想到这一幕,就不禁笑起来。</p> 跟黑姑娘导游,来一张合影。 历年的嘉年华服饰设计,斑斓多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西人常说“一切都以桑巴结束”(</span>"everything ends in samba"),可见桑巴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约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种</span>根源于非洲土著带有宗教仪式性的舞蹈,与当地欧洲白人及其他文化融合的产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嘉年华的灵魂。桑巴的音乐和舞蹈极有感染人,听之观之,没人会无动于衷。</span>我们也开心了一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卡里奥卡食品</b></p> <p class="ql-block">有一种小吃,也叫卡里奥卡(Carioca、Karioka、或cascaro)。这是一种糯米粉和水做成球状或条状,加糖浆外壳的甜品。一般作头台。各地的街头小贩也都有出售。</p> <p class="ql-block">巴西烤肉,想必是卡里奥卡食品的代表。我们在里约的Churrascaria Palace 饭店吃了顿丰盛的烤肉。遍尝牛的各部位的肉,也有羊肉和猪肉。</p> 热带雨林浆果guarana的不同款饮料,也是巴西食品的特色。 <p class="ql-block">总的感觉,这个由印第安文化、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文化、非洲文化和亚洲文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卡里奥卡文化,很奇妙地将基督教信仰与狂欢节相融合。其最大特点,用斯蒂芬·茨威格的话来说,是善于从“贫苦中看得见美好,哀伤中看得到富饶,苦痛中望得到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