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哈尔滨

豫·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美篇昵称:豫·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美篇 号:16657023</p> <p class="ql-block">  和同学远行去找北,开启了东北快乐之旅。旅行,用眼睛享受风景,心随景动,心在远方,只需勇敢前行,梦想自会引路,有多远,走多远,把足迹连成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  经历了一天一夜的旅途劳顿,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了索菲亚广场,浏览国内外有名的<b>“圣·索菲亚大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圣.索菲亚教堂:</b>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索菲亚广场,建于1907年,那绿色的洋葱头大穹顶十分引人注目,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哈尔滨最漂亮的异域风格建筑,吸引着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真是<b>"他山移木独争秀,异国喧宾始未央"。</b></p> <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亚教堂在中央大街东侧的透笼街,该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是远东地区现存最大的东正教堂,墙体用红砖砌成,上冠为巨大而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布局。</p> <p class="ql-block">  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占地面积为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索菲亚教堂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历尽风雨,饱经风霜,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空间有限,约莫能容纳百余人,一盏巨大的吊灯悬于穹顶之下,周圈儿悬挂着耶稣的画像,内部墙皮掉落很多,似乎很久没有修缮了。游客可以坐在祷告椅上欣赏台上钢琴与小提琴的合奏。</p> <p class="ql-block">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生动活泼的历史。在岁月中静静矗立,不言不语,偶尔遇到懂它的人,双目对望,无声的交流千百年的过往……我们从历史的尘埃中来,终将成为历史中的一粒尘埃,不知道后人是否也会愿意探寻我们存在过的痕迹,愿意去了解我们生命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中央大街向北走,到尽头便是一条大江。对!就是<b>"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b>的那条松花江。</p> <p class="ql-block">  松花江水面非常开阔,谈不上清澈的江水不时翻涌暗流。桥面笔直跨过江水,放眼望前,只有延伸的大桥。</p> <p class="ql-block">  传说松树会开花,开花的季节眺望满树白花,辨不清哪是天上的白云,哪里是树上的白花。适时有白龙作乱,黑龙前来驱赶,二龙几番搏战,黑龙终于打败了在江里作恶的白龙。可博战中打落了长白山与大兴安岭上所有松树上开的花,花落江面,如浪染白雪,将大小无数河流汇成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大江,分开了长白山和大兴安岭。为了纪念这条龙,从此松树不再开花,而此江得名<b>“松花江”。</b></p> <p class="ql-block">  沿江而行,江边有许多游人在观江景。江水在缓缓流动,江上泊有供游客观光的船只,松花江在阴雨的天气里,别有一番风趣。</p> <p class="ql-block"><b>  防洪纪念塔</b>: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防洪纪念塔。从远处看纪念塔造型独特别致,巍巍壮观,同时也让人心生敬畏!这是为了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b>"峰浪排山怒海威,成城众志却涛回",</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纪念塔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  防洪塔高22.5米,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防洪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  “傍水依堤塔耸天,江滨柳岸碧波旋”。</b>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罗马式回廊高7米,谐调壮观,环立着20根圆柱,上端有环带连接,组成了长达35米的半圆回廊。</p> <p class="ql-block">  1957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灾,上万名俄罗斯人同中国市民共同奔赴抗洪第一线,成功守卫住了美丽的家园,以此立塔纪念。抗洪纪念塔是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获中国建筑业最高荣誉奖。抗洪纪念塔镌刻的不仅仅是抗洪的胜利,也是值得铭记的友谊与团结,将文明的曙光凝结为文化的印痕,成为永远值得人们仰慕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b>  斯大林公园</b>是松花江畔避暑游览地之一,建于1953年,原名<b>"江畔公园"</b>,是为了纪念哈尔滨人民战胜两次特大洪水而建立的。全长1750米,是顺堤傍水建成的带状形开放式公园。</p> <p class="ql-block">  斯大林公园以防洪纪念塔为中心,以仿造俄罗斯古典式建筑风格和遍布全园的<b>"五色草花坛"</b>,以及分布在绿地之间的<b>"天鹅展翅"、"三少年"、"起步"、"跳水"、"舞剑"</b>等十六组艺术雕塑而驰名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b>  遇见 1938坎卡德: </b>就是“观光亭,游客小木屋”。阿唐《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中提到:<b>"一名叫.玛杰尤克的人租赁此屋并开办了"坎科泰"餐厅"。</b>"坎科泰"是英文"kankotei"发音的直译,而"kankotei"则是来自"观光亭"的日语发音,还转译成俄文"KaHKOT3 "。</p> <p class="ql-block">  毛毛细雨时下时停,却不耽误哈尔滨市民们的晨练热情和我们的游览兴致。斯大林公园既是临江的旅游胜地,也是开放的健身运动场所。毛主席曾号召:<b>“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b>空地的绿荫树下,有练剑的、跳舞的、做操的,时不时还有跑步的擦肩而过。更多的则是在江边观景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  阴雨中的哈尔滨,依然迷人,"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的韵味,让这个城市独具魅力。梁晓声曾用<b>"想到哈尔滨,更多的是希望"。</b>在作家迟子建笔下哈尔滨还是一座<b>"烟火漫卷"</b>的人文之城。哈尔滨,是一座有特色、有温度的冰城夏都,哈尔滨,是历史的,是现在的,也是未来的。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b>江南江北好景色,哈尔滨的夏天多迷人……。”</b>我们被这座美丽的城市深深的吸引了,继续游览,中央大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