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正月初六,我约着俩小伙伴自驾上高速错峰出游,目的地就是潍坊市代管的诸城市,第一站是常山。来之前,先从网上做足功课,之所以称常山,《齐记》云:"祷雨辄应,谓其有常德,故名"。这句话,最早被《水经注》引用而流传下来。 常山,位于诸城市皇华镇西部,城南10公里处,山高297米,呈西南、东北走向,方圆5公里。因古时山上有神祠,人们每遇干旱,常往祈雨,祈雨常应,故曰常山。难怪宋朝时,苏轼知密州(州治即在今诸城)会来此祈雨,那可比记载晚了好几百年了! 常山原名卧虎山,因形如卧虎而得名。其山势平夷,山顶宽阔,数峰相连。南坡多为悬崖陡壁,东、西两面坡势略平,有山路可供上下,北坡最为平缓易登,故名胜古迹多分布在北坡。我们下高速撵转至东南山脚下停车,归拢上山必需品,背负食品水果经过严格的防火检查通道,后一行三人步行攀登陡立的洞宾石道,去寻探那位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的求雨足迹。 景区周围地势起伏,农家果园一家挨着一家,缓岗连绵,唯独常山突兀而起,加之山顶碧霞宫衬托,格外雄伟壮观。常山的文化内涵较深,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往东海崂山途中与此山结下不解之缘;有书可查的,宋代大文豪、书法家、画家苏东坡先生知密州期间,曾多次登临此山,并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 苏轼在许多传世名篇中屡屡提及此山,曾有一文描述说:"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常山虽然不及泰山、崂山、九仙山高大,但名声显赫,加之离城较近,交通方便,自古以来,达官贵人慕名登临拜谒者络绎不绝。登至山顶,我也来东坡先生当年曾合衣而卧过的“石炕”上侧卧休息下,看见我背负的那个大背包了吧?!那可是我们三人今中午全部的吃喝呀,总重约有10几斤。 山上山下,都曾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以及诸多碑碣与摩崖题记等。常山神祠最为著名,位于常山北麓雩泉东北侧10余米处,是人们祈雨祭神的场所。但后来因故均遭毁弃,只留井泉还在。近年山顶建起了一座仿凯旋门缩小比例的铁塔,不知与这常山有何渊源?无说明也就不得而知了。去年听潍坊的朋友说,当地的四达公司修常山文博苑建有万佛寺就在原神祠遗址位置,后面要找过去拜一拜! 途中遇“关公三石”碑,背面有说明,也不知真假的说宋太祖曾光临过此山,权当是当年的段子吧!但是,苏轼当年知密州,可是曾多次登临常山的,诗词中留下了多处关于常山的记载,常山诸景亦有浓厚的苏轼元素。常山人文历史景点见于记载的有:常山神祠、苏公祠、远览亭、雩泉亭、广丽亭、望海楼、碧霞宫、黄茅冈及摩崖题记等。 现在的常山景区已升级为国家4A级风景区,于2010年已全部开发改造完成,总投资5亿元。常山之巅有三峰,现西峰建有广丽亭,中峰建有安华塔,东南峰顶建碧霞宫。其山顶已投入1500万元维修,新建了石质安华塔和几处凉亭,修复的“三清观”和"碧霞宫"也已对香客开放,游人不断香火旺盛。 苏轼在《雩泉记》中说:“东武(诸城在古密州名字前的称呼)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 根据史料记载,苏轼在1075年4月到常山祈雨后写下《次韵章传道喜雨(祷常山而得)》:<div>去年夏旱秋不雨,海畔居民饮咸苦。<br>今年春暖欲生蝝,地上戢戢多于土。<br>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那肯吐。<br>前时渡江入吴越,布阵横空如项羽。<br>农夫拱手但垂泣,人力区区固难御。<br>扑缘发尾困牛马,啖啮衣服穿房户。<br>坐观不救亦何心,秉畀炎火传自古。<br>荷锄散掘谁敢后,得米济饥还小补。<br>常山山神信英烈,捴驾雷公诃电母。<br>应怜郡守老且愚,欲把疮痍手摩抚。<br>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br>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br>従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br>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br>县前已窖八千斛,率以一升完一亩。<br>更看蚕妇过初眠,未用贺客来旁午。<br>先生笔力吾所畏,蹙踏鲍谢跨徐庚。<br>偶然谈笑得佳篇,便恐流传成乐府。<br>陋邦一雨何足道,吾君盛德九州普。<br>中和乐职几时作,试向诸生选何武。<br></div> 苏轼领密州知州两年多,多次率领属僚登常山为民祭神祈雨且有求必应。出于感激,他对神祠进行了整修,又新建雩泉亭,并奏请皇帝诏封常山神为“润民侯”。常山也给了苏轼丰沛的创作灵感,他写下有关常山诗文十余篇,在《登常山绝顶广丽亭》中赞叹:<br>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div>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br>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div><div>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br>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div><div>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br>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苍苔。</div><div>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br>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div><div>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div> 还有这首《祭常山回小猎》诗,更是将他在常山狩猎的情形场面描绘的绘声绘色,他诗赞道:<br>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br>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br>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br>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我赞叹他的叙事叙情诗,更欣赏能展现他豪放词风形成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你可以想象的到苏轼满怀豪情、意气风发地押韵高歌:<br>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br>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br>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br>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br>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br>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当我们一行三人沿山路行进到常山阳面的半山腰时,非常惊奇的发现了一处很像北方农家人围坐吃饭用的那种大方桌形状的石头平台。于是乎,从我沉重的百宝囊背包里掏出了我们自家中带来的面包、饮料、火腿肠、脂渣、带鱼罐头、炒花生米、张家界小甜晒鱼、水果,摆满了石桌。三人准备就绪,开始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饮料),偶尔也来上几句打油诗,在这住着神仙的山间里用过了午膳。 酒足饭饱后,我们仨人一路吟唱着苏东坡大人歌颂这座常山的诗词,一边沿防火通道缓步下山。大约14:00,我们返回到山脚下停车处,结束了今日来诸城首站的登山任务。稍作整理后,就导航驾车沿防火通道向着山体另一侧的常山文博苑进发,开往我们今日的第二站,走了,让我们在文博苑再见! 2025.02.10.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