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牧传记

宁都敏学堂

<p class="ql-block">罗牧传</p><p class="ql-block">王德敏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物介绍:</p><p class="ql-block">罗牧(1622一1708),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怀德乡钓峰黄潭村,清初著名画家。清乾隆六年《宁都县志·方伎》载:“罗牧,字饭牛。工书画,海内争购其笔墨真迹或不可得。大中丞宋公荦尝以其画呈上御览,旌‘逸品’二字。”清道光四年《宁都直隶州志·方伎》载:“罗牧,字饭牛。工书画山水,在北苑子久之间,为西江大家。尝呈御览,旌逸品。寓居南昌,中丞牧仲宋公荦作《二牧说》赠之。得冠石林确斋岕茶法,亦善制茶。中丞郎公廷极为诗记其事。牧亦能诗。年八十余,海内争购其笔墨真迹,多不可得。”罗牧被誉为“江西派”山水画祖的说法,见诸清·张庚《国朝画征录》:“罗牧,字钣牛,宁都人,侨居南昌。工山水,笔墨意在董黄之间。《西江志》云:‘得笔法于魏石床’。林壑森秀,墨气滃然,诚为妙品。江淮间亦有祖之者,世所称江西派是也。牧敦古道,重友谊,与徐徵君榆溪世溥善,徵君赠诗云:‘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须眉。云山本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巡抚宋荦牧仲高其人,作《二牧说》赠之。牧能诗善饮,楷法亦工,又善制茶,卒年八十余。”</p><p class="ql-block">清代书画家李廷钰(1791-1861年,曾任浙江、福建水师提督)观罗牧画作后,题诗云:“书画门廷各有行,画须生外熟方臻。至今源委西江派,犹说饭牛第一人。”</p><p class="ql-block">第一章:灵童降世绘梦初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明熹宗天启二年壬戌(1622 年)7 月,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蝉鸣在枝头喧嚣。在江西省宁都县梅江镇的一间普通却充满温馨的房屋里,一声响亮的啼哭,宣告了罗牧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的祖上罗达伦本在宁都钓峰,钓峰自古“富翁商贾,伏约州县”,许多富贾为谋生计外出闯荡。罗牧的祖父达伦也从钓峰迁至宁都,到父亲罗必远这一代,家业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比一般农民宽裕几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罗牧自小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尤其钟情于涂涂画画。家中的地面、墙壁,都成了他的“画布”。</p><p class="ql-block">七岁那年,罗必远看着儿子对绘画的痴迷,同时也希望他能接受正统的教育,便将他送进了县城的私塾。当时的宁都,素有“文乡诗国”的美誉,州人好学之风盛行。按照明制,官办学校虽有优厚的待遇,可罗牧的出身注定无法享受。至于宗学和社学,社学在明代晚期已然“其法久废,浸不举行”。虽有学者猜测罗牧幼时可能未受过系统教育,但以罗牧家的家境,找个好私塾读书并非难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私塾里,罗牧结识了比他年小一些的魏禧。魏禧十一岁就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县学,是众人眼中的天才少年。罗牧对魏禧充满了敬佩,而魏禧也注意到了这个画画天赋异禀的小哥哥罗牧。两人住处相距不远,一来二去,便成了好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章:塾中求知画艺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私塾的日子里,罗牧白天跟着先生诵读经典,可心却时常飘到那些山川草木、牛羊飞鸟之上。一下课,他就迫不及待地掏出纸笔,继续描绘心中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一次,私塾先生布置了春耕的作业。罗牧马上构勒出几笔山水,在青山绿水间,还有几头悠然自得的牛。先生看见这幅诗意融融的图画,原本严肃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他把罗牧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罗牧,你这画画得不错,这画如有诗文题款会更为增色不少。但你也要记住,读书和绘画同样重要,不可偏废。”</p><p class="ql-block">罗牧将先生的话铭记于心,更加努力地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天,县里一位有名的画师魏石床路过私塾,听闻了罗牧的事情,便想考考他。画师让罗牧现场画一幅画,主题是“春山图”。罗牧没有丝毫犹豫,研墨、展纸、挥毫,不一会儿,一幅春耕图便呈现在众人眼前。画面中,农夫赶着牛在田间辛勤劳作,远处是青山绿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画师看后,不禁点头称赞:“此子天赋异禀,若加以雕琢,日后必成大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得到画师的认可,罗牧信心大增。他更加刻苦地练习绘画,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学业的追求。在这个小小的私塾里,罗牧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三章:少年壮志初露锋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罗牧在绘画和学业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不再满足于私塾里有限的学习资源‘,渴望能遇到更厉害的老师,学到更高深的绘画技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听闻魏禧的族叔魏书就是那个考自己的先生,罗牧心中大喜,在魏禧的引荐下,他终于见到了魏书。魏书是个诗词、书画皆精通的大才子。魏书不仅工于真、草、篆、隶,画山水、竹木、鸟兽也是穷态尽妍。</p><p class="ql-block">魏书见罗牧年纪轻轻,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对知识的渴望和坚定,心中很是欢喜。当看到罗牧带来的画作时,更是对他的天赋赞不绝口。罗牧当即拜魏书为师,魏书欣然应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魏书的指导下,罗牧如鱼得水。魏书教他从最基础的笔法练起,一笔一划都严格要求。罗牧每天早起晚睡,刻苦练习,常常练得手臂酸痛,却从不喊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罗牧的画艺有了质的飞跃。魏书为了让他开阔眼界,时常带着他游历宁都的山川名胜。每到一处,魏书便会讲解董其昌山水的精妙之处,教罗牧如何观察山水的神韵,如何将自然之美融入到董其昌的山水风格之中。罗牧用心聆听,细心揣摩,绘画技艺日益精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久后,他以宁都的翠微峰为蓝本,创作了一幅山水画。画面中,翠微峰高耸入云,山间云雾缭绕,清泉飞瀑,宛如仙境。最终,罗牧的作品脱颖而出。罗牧这个名字,开始在宁都的书画界崭露头角,人们都对这个少年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而罗牧深知,这只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起点,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四章:易堂风云 多元成长</p><p class="ql-block">罗牧在魏书门下潜心学习数年,技艺与学识皆有了质的飞跃。1645 年 7 月,二十四岁的罗牧迎来了人生又一重要转折。林时益,这位同样命运坎坷的明宗室后裔,因时局乱,同另外一位朋友彭士望从南昌举家迁至宁都,以授艺制茶为生,其所制林岕茶,香韵独特,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林时益的到来,为罗牧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次年,在魏书的举荐下,罗牧拜林时益为师。林时益不仅制茶技艺精湛,在诗文书法以及经商之道上也颇有见解。罗牧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这一切,制茶时,他专注于每一个步骤,从茶叶的采摘、晾晒到炒制,不放过任何细节,力求掌握林岕茶的精髓;学习诗文书法时,他与林时益一同研读经典,挥毫泼墨,在笔墨间探寻艺术的真谛;而经商之道的学习,则让他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规划。林时益传授的“开收出纳”法,更是为他日后的商业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当时的局势风云变幻,明亡的消息如阴霾般笼罩着宁都。魏禧之父魏兆凤率诸子在公庭恸哭,面对流寇横行,魏家出资购买翠微峰,欲在此结寨自保。彭士望为避乱,多次前往宁都,虽起初未遇友人刘兆泰,却与魏禧一见如故,随后便携家眷与林时益一同来到宁都。可命运弄人,彭士望与林时益到宁都还不到十日,林时益的两个弟弟便在南昌因战乱相继离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46 年,魏禧举家迁至翠微峰顶,不久后,闽、赣相继沦陷。为躲避清兵围剿,易堂诸子齐聚于此。易堂位于翠微峰顶部,地势险要,上山的栈道狭窄且危险。魏禧之父魏兆凤命人在峰顶修建山堂,命名为易堂,取自易经筮离之乾。魏禧与兄际瑞、弟礼,以及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在此讲学,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易堂鼎盛时期,房舍多达七十二间,学生数百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深受易堂诸子的影响。他与诸子们一同探讨学问,交流心得,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成长。易堂的生活虽艰苦,但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白天一同劳作,夜晚则围坐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画。罗牧的眼界愈发开阔,对艺术与人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p> <p class="ql-block">第六章:初至省城,声名渐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易堂的日子里,罗牧不仅在学术和技艺上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还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随着局势逐渐稳定,罗牧决定走出宁都,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一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53 年,三十二岁的罗牧携家来到省城南昌。初到南昌,在南昌东湖,罗牧租下二间商铺,以制茶售茶和裱字画为生。凭借着在林时益处学到的精湛制茶工艺,他所制的林岕茶很快在南昌的茶市上崭露头角,受到不少茶客的青睐。而他裱字画的手艺,也因细致用心,赢得了一些书画商家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罗牧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渴望在书画领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南昌,他积极结交文人雅士,时常参加各种诗画雅集。他的画作融合了魏书的技法与自己对自然的独特感悟,风格独特,逐渐引起了南昌艺术圈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后,罗牧在南昌的名声越来越大,竹溪草堂时常高朋满座,文人墨客们在这里品茶赏画,抚琴作书。罗牧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谦逊友善的性格,在南昌的艺术圈站稳了脚跟。但他并未满足于此,心中已有了更远的目标——前往吴越之地,那是当时文化艺术的繁荣中心,他渴望在那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让自己的名字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七章:南昌岁月 艺业初</p><p class="ql-block">罗牧初到南昌,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他凭借着在翠微峰所学,每天以制茶售茶和裱字画为生。每天,他精心挑选茶叶,严格把控制茶的每一道工序,希望能让南昌的茶客品尝到林岕茶的独特韵味。同时,他在裱字画时,全神贯注,力求将每一幅字画都裱得完美无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忙碌的生计之余,罗牧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书画艺术的追求。他渴望以艺交天下,结识更多志同道合之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54 年,局势逐渐稳定,林时益在冠石购置产业,带领弟子任安世、任瑞、吴正名等人一边辛勤耕作,一边刻苦学习。他们白天扛着锄头劳作,夜晚则在灯下研读《通鉴》、吟诗作词,偶尔还会去射猎。林时益所制的林岕茶,远近闻名,他的“二王”草法以及独特的诗作,也备受推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55 年冬,林时益回南昌途中遭遇大水,好不容易在岁末赶回家中,还迎来了儿子娶亲的喜事。而这一年,魏禧的母亲不幸去世,魏禧在家守制。已在南昌定居三年的罗牧,听闻此消息后,决定回到宁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到宁都的罗牧,有感而发,创作了《募驴图》,并邀请魏禧为其作跋。魏禧深知罗牧的心境与追求,欣然提笔,写下《为罗君募买驴疏》。文中,魏禧以“税骖赠友,昔者闻之有马借人,今焉亡矣。罗君饭牛白首穷儒,宴息中林,时思放迹萧闲,布褐,自爱骑驴,欲削袁文,封曰‘匡庐处士’。深然汉志,宜于山谷野人,无囊可探,归空问妇。丐言虽拙,仰欲谋朋,老者安之,惟仁人为能播惠,伤哉贫也”,生动地描绘了罗牧的处境与志向。这幅《募驴图》,后来吸引了魏禧、曾灿、朱彝尊、汪琬等二十多位名士纷纷题跋,成为一时佳话,罗牧的名声也因此传得更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57 年,罗牧在制茶之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书画发展中。他再次拜访南昌名士徐世溥。徐世溥对这个十年前见过的年轻人印象深刻,得知罗牧这些年在书画上的努力与进步,他感慨万千,赋诗二首赠与罗牧。第一首“又随飞叶下江烟,与雁同来先雁旋。记得扁舟初过我,草堂门外水齐天”,回忆起他们初次见面的场景;第二首“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须眉。云山本自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则表达了对罗牧十年后再次相见的感慨,以及对他绘画风格的思考。从这句诗中,能看出罗牧此时的画作仿效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氏云山”风格。徐世溥的诗,如同一盏明灯,为罗牧此后的绘画人生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后,罗牧凭借着彭士望、林时益的介绍,在南昌频繁与文人雅士交往。他敦古道、重友谊的性格,让他很快在南昌艺术圈中崭露头角。竹溪草堂里,常常高朋满座,大家品茶赏画,抚琴作书,交流着对艺术的见解与感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八章:风云变幻 画艺大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58 年,对于罗牧而言,是充满变故的一年。这一年,他 38 岁,南昌名士徐世溥竟因盗匪袭击而不幸离世,罗牧听闻此消息,悲痛万分。徐世溥的学识与对他的鼓励,一直是罗牧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的动力之一,他的离去,让罗牧深感惋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生活还在继续,罗牧在悲痛中并未停下创作的脚步。同年,八大山人在奉新耕香院担任主持。罗牧在竹溪草堂精心创作了一幅《山水卷》,此画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意笔,画面中,秋木肃然,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亭桥帆影在远方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从这幅画的笔墨来看,罗牧的山水画已然成熟,在融合黄公望、董其昌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幅《山水卷》完成后,在南昌的文人雅士中引起了轰动。大家纷纷前来观赏,对罗牧的画艺赞不绝口。有人评价道:“罗牧此画,既有黄公望之雄浑大气,又有自身之灵秀韵味,实乃佳作。”罗牧的名声也因此更加响亮,来找他求画的人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忙碌而充实的创作过程中,罗牧不断思考着绘画艺术的真谛。他深知,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内心世界的表达。每一幅画,都是他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他在绘画中追求一种宁静与超脱,希望观者能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名声的传播,罗牧在南昌的社交圈子也越来越广。他与更多的文人墨客、书画名家交流切磋,不断汲取新的灵感与创作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画艺愈发精湛,对艺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他明白,自己的艺术之路还很漫长,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在画坛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九章:艺海交游 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59 年,药地大师方以智造访易堂,一踏入易堂,便被这里独特的氛围所感染,不禁赞叹“易堂真气,天下罕二”。那年三月,方以智与彭士望在青草湖的留树庐中,与林时益等人促膝长谈,整整七日,常常语至夜分。他们互以诗赠,在诗词的交流中,传递着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方以智不仅能诗,绘画技艺也十分高超,他与罗牧合作的《山水册页》,融合了两人的风格与智慧,如今珍藏在安徽省博物馆,成为一段艺术佳话。罗牧从与方以智的合作中,汲取了新的绘画理念,对笔墨的运用也有了更深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62 年,林时益与魏禧来到赣州郁孤台,九月又首次前往扬州。这次扬州之行,宛如为罗牧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宽广的道路。四年后的 1665 年,罗牧踏上了吴越之地。彼时,魏禧的文名早已传遍江南,罗牧凭借乡贤身份与精湛画艺,一到扬州便受到当地士子的热烈欢迎与尊重。他的画作在扬州的文人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对这位来自江西的画家充满了好奇与赞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63 年,罗牧与知府叶丹同游滕王阁。叶丹,字秋林,来自安徽歙县,在康熙年间担任知府,不仅在江西讲学,讲授名家与法家学派,还擅长吟咏,著有《梅花村农诗》十卷。叶丹与八大山人是好友,后来八大山人在南昌筑寤歌草堂,他曾作《过八大山人》一诗描绘八大山人的晚年生活,“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此诗让罗牧对八大山人的生活与心境有了别样的认识。此次在南昌与叶丹同游,罗牧领略了滕王阁的壮丽,也从叶丹的学识与诗词中获得了新的灵感,他的心中,对绘画与人生的感悟又增添了几分。</p> <p class="ql-block">第十章:吴越之行,名满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65年,罗牧再次游历吴越,特意请魏禧为自己题扇面。魏禧欣然应允,在《书罗饭牛扇面》中写道:“别饭牛八年,画益工,山水林木云气悠远而不尽,疏而能积,其书法亦绝可观也。往饭牛游吴越,吴越士大夫好之,今再游,好之必甚。然予交东南士最多,恒散伏草间,或灭迹穷山深谷,不求知于人,人亦不得而见,故于饭牛之行,书其扇以介之。饭牛以艺交天下二十余年,而夷然不自屑,有蓬户之心。夫世之必以软美游于世者,亦何为也?”这扇面,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像是魏禧为罗牧开具的介绍信和推荐书,承载着两人深厚的情谊与对罗牧艺术成就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扬州,罗牧大开眼界。这里的书画市场繁荣,名家云集,各种风格的作品琳琅满目。罗牧穿梭于各个书画展览和雅集之间,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也展示自己的作品。他的画作以独特的笔墨韵味和对山水的深刻理解,吸引了众多目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扬州期间,罗牧结识了许多重要的人物。1668 年,他与恽寿平交往。恽寿平,这位清代著名画家,以其潇洒秀逸的“没骨”画法著称,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六家”。罗牧在恽寿平处得观历代名画,画技大增。两人经常一起探讨绘画技巧,交流创作心得,恽寿平对罗牧的才华也颇为赞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这一年,罗牧的好友李腾蛟去世,这让他深感悲痛。但他明白,生活和艺术的道路都要继续前行。他将这份悲痛化作创作的动力,创作出了一系列更加深刻动人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65 年,44 岁的罗牧在扬州继娶蔡氏孙泉为妾。蔡氏不仅能琴善画,颇有家法,还为罗牧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温暖与乐趣。然而,当时局势动荡,为了躲避战乱,蔡氏不得不移居金陵,并在那里生下儿子贵应。方士馆曾作《同饭牛先生买妾扬州戏成却寄》一诗,“望子归装久,秋过冬又残。新从鸳被暖,肯忆蓼洲寒(时先生家住蓼水)江水朝来急,风帆欲到难。深闺好惆怅,日日问长干”,从诗中“秋过冬又残”一句,不难看出罗牧在扬州停留的时间长达数月。的游历,不仅提升了他的绘画技艺,更让他的名声远播。他的作品在江淮间拥有了众多追随者和学习者,“江淮间亦有祖之者”,罗牧逐渐成为了画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但他深知,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待着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扬州期间,罗牧与恽寿平的交往,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又一重要经历。1668 年,李腾蛟不幸去世,享年 60 岁,罗牧悲痛万分。但生活的变故并未让他停下追求艺术的脚步,同年,他在扬州与 35 岁的恽寿平相识。恽寿平,这位清代著名画家,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众多,是“清六家”之一,开创了常州派,其“没骨”画法独树一帜,山水画以神韵、情趣取胜,诗文和书法也造诣颇高。罗牧在恽寿平处有幸观赏到历代名画,眼界大开,画技也因此大增。两人时常探讨绘画技巧,恽寿平的创新理念与精湛技艺,让罗牧深受启发,他开始尝试将恽寿平的一些技法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使自己的画作更具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牧在那里结识了恽寿平、石涛等艺术家,石涛是前朝王室遗民画家,与罗牧的老师林时益为同宗,自然对这位来自江西的小弟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欢与欣赏,在次井先生(估计是石涛的日本朋友)的建议下,罗牧先画了他最拿手的枯木山石图,并写了跋文,石涛非常欣赏罗牧,石涛在这幅左上角题字,于是在所以有了这张难得一见的石涛题字山水图。</p><p class="ql-block">[题识栖隐别无事,所愿离风尘。不辞城邑游,礼乐拘束人。迎来归山林,庶事皆吾身,何者为形骸,辨智与诸仁。寂寞了闲事,而后知天真。次并先生命作数笔。弟罗牧。</p><p class="ql-block">[石涛题]参天老树石壁,横空笔墨之外,独得此翁一枝,济山僧石涛。</p><p class="ql-block">这一年,罗牧还与胡香昊关系密切,胡香昊被列为“毗陵六逸”第三。邵长衡的《香草庵记》记载“吾友胡君以香草名庵,恽正叔(南田)为之图”,而实际上,罗牧也参与其中,与恽寿平共同为胡香昊创作了云山风格的《香草堂图》。桐城江磊斋在跋尾中写道“画里云山供大隐,意中丘壑属长贫,盖纪实也”,这幅合作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更见证了三人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样在 1668 年,宁都乡邑曾炤与罗牧结交,并赠诗《自题画》,“泉飞如白练,峰转似青螺,不知饭牛子,叩角为谁歌”,诗中以宁戚叩角而歌的典故,表达了对罗牧的关注,虽认为罗牧并无入仕之心,却也认可他在艺术上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69 年,罗牧在南昌东湖以售茶和创作山水画作维持生计。然而,命运再次给他带来沉重打击,12 月,罗牧的父亲罗士宏去世,他悲痛地回到宁都办理丧事并守孝。年末,罗牧从南京前往扬州,原本与周亮工相约在金陵见面,却因意外之事未能成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亮工,字元亮,号栎园,河南祥符人,明崇祯进士,入清后累官至户部右侍郎,著有《赖古堂集》《因树屋书影》等。康熙九年,即 1670 年,罗牧通过画家顾大申的引荐,终于在南京拜访了周亮工。周亮工在《赖古堂集》卷六《送罗饭牛之邗上》中记录了这次会面的波折,“顾见山从江上示余札子,云,与饭牛将访余于恕老堂,为一月留。既以事阻,忽返云间(上海 松江)。独饭牛过我,又匆匆欲往广陵(扬州)。因步何省斋韵送之:客从章贡到,因动故园心。画卷烟云过,楼开海岳临。清江虚脱眺,黄菊过幽寻。莫为秋风苦,闲同蟋蟀吟。虎头书早寄,一月约君留。所欢晴江棹,难为日暮求。听涛应有赋,作客莫悲秋。归若云间去,吾将共一舟”。这次拜访,让罗牧与周亮工结下了情谊,周亮工对罗牧的画作十分欣赏,这也为罗牧在书画界的发展增添了助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70 年,罗牧再次踏上扬州的土地,在那里与毛石甫结交。罗牧频繁地在江淮之间交游,与当地著名书画家和艺术收藏人密切往来。他的艺术风格与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和学习者,正如清张庚《国朝画征录》所记载:“江淮间亦有祖之者”,罗牧的名声在江淮地区越发响亮,他的艺术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风云际会 艺途波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72 年 7 月,罗牧在章江客舍创作了《兰亭图》,这幅作品倾注了他对东晋文人雅集的向往以及对宁静生活的追求。然而,不幸的是,同年名士周亮工去世,享年 61 岁。周亮工的离世,让罗牧深感悲痛,他们虽交往时间不长,但周亮工对他的赏识与支持,罗牧一直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在悲痛中,依然没有放弃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他深知,只有不断创作,才能不辜负周亮工等友人对他的期望。于是,他收拾心情,更加专注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75 年,罗牧回到宁都,带着许士重的诗集请魏禧作序。魏禧与罗牧情谊深厚,且深知许士重诗作的价值,便欣然提笔为其作序。在序中,魏禧不仅对许士重的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还通过对绘画与诗歌关系的阐述,表达了对罗牧艺术追求的理解与鼓励。此次回到宁都,罗牧还计划再次游历吴越,魏禧深知吴越之地对罗牧艺术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又为他书扇面以介绍给吴越的友人。魏禧在扇面中写道:“别饭牛八年,画益工,山水、林木、云悠远而不尽,疏而能积,其书法亦绝可观也。往饭牛游吴越,吴越士大夫好之再游,好之必甚。然予交东南士最多,恒散伏草间,或灭迹穷山深谷,不求知于人亦不得而见,故于饭牛之行,书其扇以介之。饭牛以艺交天下二十余年,而夷不自屑,有蓬户之心。夫世之必以软美游于世者,亦何为也?”这扇面,再次成为罗牧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的助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带着魏禧的序和扇面,满怀期待地再次踏上吴越之旅。他深知,此次吴越之行,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更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在吴越,他将再次与各地的书画名家相聚,探讨艺术的发展方向,寻找新的创作灵感。然而,他也明白,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未知,或许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与挑战,但他心中对艺术的热爱,让他无所畏惧,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章:挚友离世 画风转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再次来到吴越,受到了当地文人雅士的热烈欢迎。他带着魏禧的推荐扇面,仿佛带着一份珍贵的礼物,迅速融入了吴越的艺术圈子。在各种诗画雅集中,罗牧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他们对罗牧的画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分享了各自的艺术见解,这让罗牧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在罗牧享受艺术交流的喜悦时,命运却再次向他袭来沉重的一击。1677 年,澹雪从浙江来到南昌并创建了北兰寺,澹雪担任北兰寺方丈,他与罗牧、八大山人交情深厚。澹雪不仅擅长书法,性格也十分倔强。但不幸的是,后来他因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被污蔑为“狂大无状”,最终被抓进监狱,屈死狱中。罗牧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他无法接受这样一位挚友的悲惨结局。澹雪的离世,让罗牧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这种思考也悄然融入到他的绘画创作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78 年 7 月,林时益病重,他的儿子林东孙请罗牧到家中,并请画师为林时益画像。林时益看着画师为自己画像,心中感慨万千,自题诗道:“拟作看云图,画师写作水,策杖立高峰,涛涛有如是。”此时的林时益,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但他坚持从南昌回到宁都,最终在冠石吐血而亡,享年 61 岁,葬于翠微峰冠石旁的东岩。邱邦士为其作墓志铭,林时益、魏禧的门人梁份听闻消息后,奔走三百里前来哭祭。林时益的离去,让罗牧感到无比失落,他们之间不仅有师徒之情,更有多年的深厚友谊。林时益对罗牧的影响深远,从制茶到诗文书法,从为人处世到艺术追求,罗牧都从林时益身上学到了许多。如今林时益的离世,让罗牧的内心仿佛缺失了一块重要的拼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年 9 月,罗牧的好友曾炤在徐州去世,邱邦士同样为其作墓志铭。这一系列挚友的离世,让罗牧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但在悲痛之余,罗牧的画风也开始悄然发生转变。他的画作中,不再仅仅是对山水的描绘,更多了一份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敬畏。他的笔墨更加苍劲有力,意境也愈发深邃悠远,试图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79 年 9 月,宋荦榷关赣州,曾任岭北参政的前辈汤斌向宋荦推荐易堂诸子,劝他务必与诸子结交。当时魏禧正在赣州治病,于是与宋荦相识并结交。宋荦在《漫堂年谱.十八年己未》中记载:“宁都魏征君禧、和公礼,彭躬庵士望先后过访”。同年 10 月,邱维屏在宁都河东塘角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六岁。邱维屏的离世,让罗牧再次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挚友离去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生活还在继续,罗牧在悲痛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知道,挚友们虽然离开了,但他们的精神和对艺术的追求,将永远激励着自己前行。他将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在绘画的世界里探索,用画笔描绘出更加精彩的人生画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画坛新交 艺术互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80 年,临川县令胡亦堂组织梦川亭诗会,罗牧受邀参加,并在诗会上即兴创作了《山水图》。这幅作品展现了他在经历诸多变故后,对山水新的感悟,引得在场众人纷纷赞叹。也正是在这一年,罗牧与八大山人正式相交。八大山人的画作风格独特,充满了对世事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表达,罗牧对他的艺术造诣钦佩不已。两人时常在一起交流绘画心得,互相借鉴,彼此的艺术风格也在悄然间相互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年年初,罗牧又一次踏上云游江浙的旅程。在这片文化艺术繁荣之地,他结识了“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与被视为“写生正派”的恽格等人。罗牧与他们有着共同的遗民思想,这种思想成为他们交往的坚实基础。在与龚贤、恽格等人的交流中,罗牧接触到了不同的绘画理念与技巧。龚贤善用墨,层层渍染,沈郁苍润,其独特的积墨法让罗牧深受启发。罗牧开始思考如何将龚贤的积墨技巧融入自己的绘画风格中,以丰富画面的层次感与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恽格的“没骨”画法,以神韵、情趣取胜,注重对自然物象的生动捕捉和细腻表达,也为罗牧打开了新的创作思路。罗牧意识到,绘画不仅要描绘山水的外在形态,更要传达出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在与这些画家的频繁交往中,罗牧的画风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家之长,使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云游过程中,罗牧还深入山林,观察自然景色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变化。他用心感受着大自然的韵律与节奏,将这些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他常常在山林中一待就是一整天,仔细观察树木的纹理、山石的形态、云雾的变幻,试图用画笔将这些自然之美完美地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到南昌后,罗牧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在江浙的所学所感融入到创作中。他创作了一系列新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当地的艺术圈引起了轰动。朋友们对他的新画风赞不绝口,认为他的画作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罗牧深知,这些进步离不开与龚贤、恽格等画家的交流以及对自然的深入观察。他也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各地的艺术家们相互切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挚友辞世 艺术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81 年,命运再次对罗牧露出了残酷的一面。魏禧与门人梁份从无锡赴扬州与故人相约,当舟行至江苏仪征时,魏禧突然离世,年仅 57 岁。友顾祖禹先至哭祭,随后榇归,彭任迎哭于南郊,率子举哀肃拜。禧妻谢秀孙在山中听闻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绝食十三日而死。曾灿在吴门接到彭士望的书信,得知谢秀孙绝食殉夫,悲伤痛哭。罗牧得知魏禧的死讯,犹如晴天霹雳,久久无法接受这个现实。魏禧不仅是他的挚友,更是他在艺术道路上的知音和支持者,他们曾一起谈诗论画,共同探讨人生与艺术的真谛。魏禧的离去,让罗牧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失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未就此停止。同年四月,八大山人在临川突然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甚至裂屠服焚之,随后走回南昌。罗牧得知八大山人的状况后,心急如焚,立刻前去探望。看到八大山人如此痛苦,罗牧心中十分担忧,他深知八大山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只能在一旁默默陪伴,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历了这些挚友的变故后,罗牧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和艺术传承的重要性。他决定将自己的绘画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希望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画家,让绘画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开始招收弟子,他对弟子们悉心教导,从最基础的绘画技巧到高深的艺术理念,都一一耐心讲解。他注重培养弟子们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悟能力,鼓励他们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在罗牧的教导下,弟子们的绘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时,罗牧自己也没有停止创作。他以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艺,更蕴含着他对生命、对友情的深刻思考。他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能让后人了解他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为他们在艺术道路上提供一些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艰难的时期,罗牧虽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艺术道路,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教导弟子来传承艺术的火种。他相信,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跨越时空,传递给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 罗牧传:墨韵茶香绘人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章:书信往来 情谊绵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82 年,罗牧与“金陵八家”之一的龚贤有了书信来往。在信中,他们畅聊绘画心得,分享彼此近期的创作感悟。龚贤在信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积墨法的新理解,他提到通过多次皴擦、渲染,让墨色层层叠加,不仅能增强画面的层次感,更能营造出一种深邃、厚重的氛围。罗牧深受触动,他反复揣摩龚贤的话语,尝试在自己的画作中进一步运用和完善积墨技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时,罗牧也向龚贤介绍了自己在南昌的生活与创作情况,以及与八大山人等友人的交往趣事。他还提及在教导弟子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希望能从龚贤那里得到关于教学方面的建议。龚贤在回信中,对罗牧培养后学的行为表示赞赏,并分享了自己在绘画教育上的一些经验,鼓励罗牧要注重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弟子的独特潜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年,罗牧在真州(今仪征)应许颐民(名松龄,号劲庵,又号仓雪)之请,作了一卷画。许颐民对罗牧的画作极为推崇,之后又托罗牧到南京时代向龚贤求画。罗牧欣然答应,他深知这不仅是朋友间的托付,更是一次促进艺术交流的契机。当罗牧找到龚贤说明来意后,龚贤感慨于这份情谊,为许颐民创作了一幅《江村图卷》,并在题跋中详细记录了此事:“壬戌秋,西江牧行者自真州来,曰:‘真州有许君颐民,近号仓雪先生者,颇嗜画。因要余画,余谢不能,敬推柴丈。不获已,为作一卷。复以一卷属我渡江索柴丈。柴丈其许我乎?’余曰:饭牛子以画名西江,尚尔逊谢,余小巫,能不气缩也?行者极言之,亦为之作一卷去......余复作一卷,乃《江村图》。图成,颐老约夏翁及其密契紫骖,心如与弟嵩期诸先坐同观之,惜未与饭牛一见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书信往来与画作交流,罗牧与龚贤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他们虽相隔两地,但对绘画艺术的共同热爱,让他们的心紧紧相连。罗牧也从与龚贤的交流中,不断汲取新的灵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同时,他在真州、南京等地的艺术活动,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他的绘画艺术,扩大了他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风格渐成 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83 年 6 月 11 日,彭士望在宁都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彭士望的离去,让罗牧再次陷入悲痛之中。彭士望与罗牧相识多年,在罗牧的艺术生涯和人生道路上给予了诸多支持与鼓励。他的博学、豁达以及对艺术的见解,都对罗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生活的磨砺并未让罗牧停下前进的脚步。在经历了诸多挚友的离世后,罗牧的绘画风格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面貌。他的山水画,在融合了魏书、董其昌、沈周、倪瓒等前人风格,并吸收龚贤积墨法的基础上,展现出“林壑森秀,墨气滃然”的独特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的画作中,无论是山间的树林、瀑布、溪水,还是小桥、农舍、茅棚,都被赋予了与世无争的禅意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每一处景致都描绘得细腻入微,仿佛能让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例如他创作的《幽居图》,画面中一座茅屋隐匿于山林之间,周围树木葱茏,一条清澈的溪流从茅屋旁潺潺流过,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整幅画墨色丰富,层次分明,通过巧妙的笔墨运用,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让人看后心生向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的这种独特风格,在当时的画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不仅在江西地区备受赞誉,还逐渐传播到了江淮、吴越等地,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关注。各地的书画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希望能求得罗牧的一幅真迹。罗牧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了清初画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随着声名远扬,罗牧也更加忙碌起来。他一方面要应对各地求画者的邀请,另一方面还要继续钻研绘画艺术,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对弟子们的教导,时常抽出时间指导他们的绘画,希望他们能在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罗牧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画家的责任与使命,他决心用自己的艺术,为后人留下更多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定居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85 年,罗牧选择定居蓼洲。这片宁静的土地,仿佛有着一种特殊的魔力,能让他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内心的安宁,也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初一,他的次孙胜荣出生,新生命的降临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喜悦与希望,也让罗牧感受到了家族传承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定居蓼洲的日子里,罗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绘画技艺的传承上。他的画室常常坐满了求知若渴的弟子,罗牧耐心地向他们传授自己多年积累的绘画经验,从构图的精妙、笔墨的运用,到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毫无保留。他深知,绘画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表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曾灿为罗牧的《罗饭牛画山水册》题字,对罗牧的绘画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曾灿的题字,不仅是对罗牧个人的认可,更是在艺术圈中为罗牧的作品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更多人对罗牧绘画的关注与研究。</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章:再聚与新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86 年,六十五岁的罗牧再次北上扬州,与恽寿平相会。扬州,这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见证了他们多年后重逢的喜悦。恽寿平见到罗牧,感慨于时光的流转,同时也惊喜地发现罗牧的绘画风格愈发成熟,笔墨之间蕴含着更深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恽寿平作《送西江罗饭牛》诗一首赠予罗牧:“长天孤鹤又西飞,八月新凉到客衣,歌吹竹西留不住,满江秋月一帆归。”这首诗既表达了对罗牧的深厚情谊,又仿佛在描绘罗牧如同孤鹤般,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不受世俗羁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次相聚,他们再次深入探讨绘画艺术。恽寿平分享了自己在“没骨”画法上的新探索,如何通过色彩的巧妙搭配与融合,展现出物象的生动形态与内在神韵。罗牧则向恽寿平讲述了自己在山水画中对墨色运用的心得,以及如何将道家思想融入画作之中。两人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为彼此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到蓼洲后,罗牧将在扬州与恽寿平交流的感悟融入到创作中。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色彩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例如他以扬州瘦西湖为灵感创作的《湖光山色图》,画面中湖水波光粼粼,两岸垂柳依依,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色彩清新淡雅,墨色与彩色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氛围,仿佛将扬州的美景完美地呈现在观者眼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章:艺术的交融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87 年,八大山人居住在南昌,时常涉足北兰寺,与罗牧、澹雪雅集。北兰寺,这座承载着众多文人墨客情怀的寺庙,成为了他们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在雅集中,他们吟诗作画,抚琴品茗,在艺术与文化的交融中,感受着心灵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与八大山人的友谊愈发深厚,他们的绘画风格虽然不同,但却相互欣赏、相互影响。八大山人的作品以独特的构图和冷峻的笔墨,表达着对世事的深刻思考;罗牧则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充满禅意的山水描绘,展现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他们在交流中,不断汲取对方的长处,丰富自己的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88 年,康熙二十七年,朱耷长居于南昌,与闵应铨等南昌书画家开始密切交往。闵应铨欲将罗牧引荐给朱耷,当朱耷看到罗牧的《云山图》时,立刻被其山境所吸引,沉浸其中,闵应铨只得割爱。朱耷挥笔题赏:“远岫近如见,千山一画里,坐来石上云,所谓壶中起。”从此,朱耷因《云山图》与罗牧相知,二人皆成为江西画坛的一代巨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闵应铨、朱耷等人的频繁雅集,吸引了江西众多文人雅士。他们一举共创“东湖诗画社”,为江西的文化艺术发展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在诗画社中,罗牧凭借其德高望重的地位和卓越的绘画技艺,成为了众人敬仰的核心人物。他积极组织诗画活动,鼓励大家相互学习、交流,推动了江西地区艺术氛围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章:岁月的馈赠与告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88 年 10 月 19 日,曾灿卒于京城,归葬于宁都南门第一桥。曾灿的离世,让罗牧深感悲痛。曾灿与罗牧相识多年,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相互支持、相互鼓励,曾灿对罗牧绘画艺术的欣赏与推崇,罗牧一直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89 年,喻成龙任临江知府,与罗牧结交,并赠诗一首。喻成龙对罗牧的绘画艺术极为赞赏,他的赠诗不仅表达了对罗牧的敬仰之情,也从侧面反映了罗牧在当时的影响力。罗牧与喻成龙的交往,进一步丰富了他的社交圈子,也为他的艺术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90 年,八大山人作《孔雀图》,以题诗暗讽宋荦,表明他遗民之心未死。同年夏天,宋荦由江苏布政使调任江西巡抚。罗牧虽未成为邱邦士的门徒,但早年与邦士的弟子曾先慎过从甚密。曾先慎隐居于翠微峰后之三巘峰,潜心著述。宋荦主政江西时,曾征曾先慎出仕,被先慎婉拒。此时罗牧回乡省亲,曾先慎几次入城拜访,均未遇见,怅然而返,遂致信求画,信中以倪瓒为例,表达了对罗牧画作的渴盼,并邀请罗牧入山一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91 年间,曾先慎对罗牧之画的渴望愈发强烈,再次致信罗牧,希望他能结交宋荦。宋荦得知后,邀请罗牧与八大山人招饮。这一年,龚贤卒,罗牧作《赠八大山人诗》,诗中述八大山人曾经的身份以及其绘画风格,表达了对八大山人的赞美与感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91 年辛未,罗牧七十岁,定居南昌蓼洲,以山水画为主业,身体健朗。夏五月,他过北兰寺作《烟江叠嶂图》等壁画。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无常,六月初五日,他的长子罗伯珩殁。罗牧在悲痛中,依然坚持创作,用绘画来寄托对儿子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年,八大山人开始云游江西各地。宋荦夏五月过北兰寺,看到罗牧的《烟江叠嶂图》壁画后,大为赞赏,作《过北兰寺烟江叠嶂堂成漫赋五首》,又作《送罗饭牛入庐山歌》,由此,“二牧说”扬世。宋荦还作《赠罗饭牛》,表达了对罗牧绘画艺术的钦佩之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章:艺术的巅峰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92 年,罗牧寓居南昌,与八大山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宋荦调补江宁巡抚,罗牧与南昌广文、楚才、涂居璁、吴允嘉等九人去庐山访美白鹿洞,泛舟彭蠡。此次与宋荦同游,实则是宋荦调任江苏巡抚。罗牧作《幽居卧游图手卷》以记之,这幅作品不仅记录了此次游历的经历,更展现了他在绘画技艺上的巅峰水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庐山的奇峰异石、白鹿洞的清幽宁静、彭蠡湖的浩渺烟波,都被罗牧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展现得淋漓尽致。墨色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浓墨处如高山峻岭,沉稳厚重;淡墨处似云雾缭绕,空灵飘逸。这幅手卷一经问世,便在画坛引起了轰动,成为众人竞相欣赏和研究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93 年,罗牧的山水画已经名扬江淮间,海内争购其笔墨,真迹不可多得。彭任虽已七十岁,仍山居,足不出户,但与罗牧的情谊不减,有诗寄赠罗牧,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与对其绘画成就的赞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94 年,唐孙华于此后题《北兰寺赞烟江叠嶂图》,对罗牧的绘画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唐孙华作为康熙进士,其题赞进一步提升了罗牧在文化界的声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95 年 10 月 13 日,魏礼病卒,终年 67 岁。魏礼的离世,让罗牧再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友情的珍贵。这一年六月,罗牧作《疏林远山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又作《卧游图轴》并题诗“幽居卜近石泉飞,苍壁寒云隐翠微 。我欲挥毫图此意,卧游终老亦忘归”,充分体现了他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96 年,罗牧作《仿大痴山木图》。此画布局疏落有致,虽无重峦叠岭占据篇幅,但高下山水起伏,层次分明,所谓“山外有山,水外有水,回环曲折,极光怪陆离之处”。他从董源、黄公望文人画传统中领悟了文人绘画书法与笔法相通的精髓,践行着“学画必能书,方知用笔”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97 年夏日,罗牧题唐诗于八大山人《蔬果花竹册》(又名《水墨萝菔》)。该册共十二幅,每幅有对题诗文,题诗者皆为南昌名士,罗牧位列第二,足见当时他在南昌文人圈中的地位之高。同年,八大山人在罗牧《山水册》上再次题诗:“西塞长云尽,南湖片月斜。漾舟人不见,卧入武陵花。”两人的艺术交流与相互欣赏,成为江西画坛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697 年,罗牧作《读书秋树根图》(江西省图书馆藏),画家将对庐山景观的感受加以艺术的幻化。峰峦气势奇拔,山腰间云烟浮动,山峦下坡石秋树槎栎,屋舍中有一文人伏案读书,窗外小溪奔流。笔墨老辣,苍厚放纵,展现了罗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绘画功底。</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章:余晖与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701 年,新建知县方峨认为澹雪“狂大无状”,澹雪遭方峨所害。八大山人于南昌寤歌草堂吟诗作画,接客煮茶,罗牧时常前往与八大山人及朋友一起弹琴作画。是年罗牧作《山水烟江叠嶂卷》以记之,这幅作品饱含着他对澹雪的怀念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702 年壬午,罗牧 81 岁,安居南昌,约于该年与八大山人、朱容重、徐煌、熊秉哲、彭廷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鉴、吴雯炯、黎坤等人组织“东湖诗画会”。这是典型的文人消遣聚会,罗牧因誉满画坛而德高望重,他和文人、画家们品诗论画,带动了他们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境界的升华,“东湖书画会”实则可确认为“江西派”的雏形。宋荦为幕后老板,罗牧为画会发起人与组织者,八大山人等人为核心成员,罗牧也因此被尊为江西画派开派始祖,清“扬州八怪”称罗牧为“一代画宗”这场聚会,看似是文人之间的消遣雅集,实则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罗牧与大家围坐在一起,品诗论画,氛围热烈而融洽。他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引导着众人探讨绘画技巧、诗词意境,带动着每一个人的艺术创作灵感与境界的升华。在他的影响下,“东湖诗画会”逐渐成为一个艺术交流与创作的重要平台,实则可确认为“江西派”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荦虽未直接参与聚会的日常活动,但作为幕后支持的重要人物,为画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与助力。罗牧,无疑是这个画会的灵魂人物,他不仅是发起人与组织者,更是江西画派开派的始祖。而八大山人等核心成员的加入,更是为这个团体增添了璀璨的光芒。清“扬州八怪”对罗牧推崇备至,尊称他为“一代画宗”,这无疑是对他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江西派”中,罗牧与八大山人作为代表性艺术家,风格迥异却又相互欣赏。八大山人以冷逸的风格和奇特的艺术语汇在画坛独树一帜,而罗牧则凭借深广的人脉、稳健的创作以及高妙的美学趣味赢得广泛赞誉。八大山人是伟大的艺术巨匠,而罗牧则以清醒的画派意识和领袖气质,在江西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704 年,罗牧作《林壑萧疏图》,笔法苍浑雄健,方圆兼施,墨色润泽,作风浑厚峻拔。画上自识:“画中原有诗,何必再为题,余白太高远,兼之林壑奇。甲申五月并画于种兰草堂云庵罗牧时年八十有三。”同年 5 月,罗牧从南昌回到宁都,八大山人开始游赣南旴江,有诗《罗田岩夜坐》为证。朱耷登宁都翠微峰,罗牧一同前往,该年梁佩兰有诗赠罗牧《送罗饭牛归阳都山中》《寄罗山人》。秋,吕熊《女仙外史》完稿,与罗牧有交。此时的罗牧已白发苍苍,但他对绘画的热情丝毫未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705 年,八大山人卒于南昌,葬祖坟地新建县梅岭西山。六月,罗牧致宋荦信礼中谈到自己的处境:“近来衰拙益甚,为病不灵偶事笔耕,多因饥迫”。尽管年事已高且生活面临困境,但罗牧依然坚持绘画,用画笔描绘着自己心中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706 年,罗牧作《山水图》(上海博物馆藏)和《十二条山水屏》(江西省博物馆藏)。《十二条山水屏》中有小着色六条,用蓝青、赭石淡淡晕染,有的树石用赭石勾几笔,色调淡雅,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审美和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708 年 2 月,彭任病卒于宁都翠微三巘峰,享年 85 岁。同年 11 月初二,罗牧无病而卒,享年 87 岁。葬于宁都县城西门风雨坛前,墓志铭为好友温应峤书丹,兴国人王思轼撰文。令人惋惜的是,罗牧墓在十年动乱时遭毁。</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章:子孙承辉 荣耀延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虽最终未能定居扬州,但他对江浙地区的重视,在后代身上得以延续。康熙三年(1665)前后,他举家迁居扬州的经历,对家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金陵,他的小妾蔡氏生下儿子罗贵应,罗贵应为罗牧诞下裔孙山水画家罗烜(生卒年不详,字梅仙)。罗烜侨居金陵,在画史上留下了“年八十余犹操笔作画”的记录,可见其对绘画的执着与热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牧的曾孙罗景治,字霈林,号集贤馆主,江西宁都人,是罗烜之子。他自幼随父徙居金陵,幼承家学,宗江西派。他的画作气韵古雅,颇得罗牧神采。乾隆三十八年,罗景治补博士弟子员,后进入国子监深造。因其擅长书画,被荐入如意馆成为内廷供奉。在如意馆,他有幸得见内廷众多书画珍品,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摒弃了以往的荒率之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景治主宗四王而入元四家,尤其擅长青绿山水,所作一笔不苟,学王翚尤为神似,因此颇得高宗赏识。高宗万寿庆典时,命他创作《万寿庆典图》十卷,他精心绘制,作品甚得圣意。高宗特赐“御前画士”匾额,并封他为文林郎。因其曾祖罗牧曾获圣祖“御旌逸处士”封号,罗景治遂自命其楼为“双赐楼”,以此为家族荣耀。一时间,时人对他称慕不已,他的画名也传遍海内。高宗品鉴书画时,常将他招至御前,甚至曾让他为朝中大臣代笔书画并赐予他们。罗景治为报答高宗知遇之恩,惜墨如金,平时多在内廷作帖落,且大多不署名款,因此他的传世作品极为难得。罗牧的艺术传承在子孙后代身上得到了延续与发扬,为家族增添了荣耀,也为中国绘画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罗牧虽已离世,但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他的山水画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他所倡导的艺术理念和开创的“江西派”,对后世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牧的艺术人生,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徐徐展开,永不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