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有感

因你而美丽

<p class="ql-block">  工作三十几年,作为一名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教育人,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同行者”和“引路人”,我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与责任。我愿意用倾听与陪伴,以心育心,让每一个生命都彰显价值,用专注与专业,以情共情,以爱育爱,让每一个生命获得尊重,为孩子撑起心灵的绿伞。</p> <p class="ql-block">  《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著名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杨敏毅、谢晓敏老师的力作。</p><p class="ql-block"> 全书共分四辑:学业困惑——压力与缓解;成长烦恼——冲突与沟通;亲子关系——叛逆与包容;心理障碍——恐惧与调适。本书围绕这些学生面临的常见问题展开,一共选取了48个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一个个生命的所思所想以及他们在得到了理解和包容之后脱胎换骨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b>一、拥有一颗爱心</b></p><p class="ql-block"> 拥有一颗爱心关于教育要有爱心的名言,太多太多——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先生说:“教育要根植于爱。”</p><p class="ql-block"> 爱学生,才会真正地关心学生,贴近学生,才会想学生所想。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了,才会接受和信任老师,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老师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读懂学生。</p><p class="ql-block"> 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做到主动和老师交流内心苦恼的恐怕屈指可数。所以,如何让自己的爱,真正被学生感受到,这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b>二、拥有一颗童心</b></p><p class="ql-block"> 童心是指和学生有一种共同的爱好,而且应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p><p class="ql-block"> 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不应该忘掉自己童年的体验,而应当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怀着童心去教育儿童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然后才能教育他们。</p> <p class="ql-block"><b>三、学会共情</b></p><p class="ql-block">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最早是心理咨询行业中,对心理咨询师的基本要求。咨询师需要通过共情跟来访者建立信任的关系,之后通过心理咨询技巧,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近年来,共情能力已经被视为社交中的重要能力之一,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如果能做到时刻理解孩子,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对方的心境下,跟他感受同样的情绪,这才是真正的换位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共情。遇事懂得共情,能很快稳定其情绪,让其冷静下来,对对方产生一定的信赖感。“信赖,才能创造出一切美好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b>四、坚持相信</b></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暗示孩子,“你是可以的!”“你很棒!”这产生的影响比催眠还要强大,还要深远。</p><p class="ql-block"> 考试前,不要对孩子说:“千万别紧张”;吃饭前,别当孩子的面对他人说:“他很挑食”;孩子做错事别责怪,“你就是这样笨头笨脑的”;自己心情不好别说孩子,“看着你我就烦死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取得更好的催眠效果,暗示信息要多次重复,但不能变成烦人的唠叨。努力让孩子听到重复的暗示信息后产生一些愉悦的情感体验,因为人记忆最深刻的是那些带有情感体验的内容。面对异常行为的孩子,我们更不能吝啬我们的赞扬,适时地不厌其烦地给予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他们走过人生的关键时期。</p> <p class="ql-block">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们给学生传、授、解的前提就是理解和读懂学生的一言一行,只有如此,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课堂实施才会高效。读别人的教育案例,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从别人的故事里汲取智慧,让自己能更好地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p><p class="ql-block"> 愿此书成为我们的引路人,指引我们走进学生的世界,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求为导向,用心倾听孩子,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语言激励孩子,用爱的行为陪伴孩子。用心读懂每一个学生,让师爱温暖学生的心灵,也让自己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与责任,做一名幸福的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