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路三道弯

唐鹰峰

<p class="ql-block">温泉路三道弯,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它就是我出生的地方。五十多年过去,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闲暇无事的时候,我还会骑上自行车到那儿转转,寻找一些童年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温泉路三道弯是个地名,形容弯弯曲曲的路有三道弯。它的路名叫温泉路汤井巷,不长的巷内分布着几个大院。从巷口进去,左手边是省委警卫营的驻地,右手边是省委干部澡堂,我小时候父亲曾带我在那里洗过澡。向前走百十米,经过一株大榕树就到了著名的“叶公馆”,再往前不远有个解放军站岗的大门就是汤井巷3号,原省广播事业局暨省电台大院。</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温泉路三道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最早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这是温泉路三道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最早的发射台。</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末,省电台修建了一座三层楼的播音馆,一层是技术区,二层三层是编播部门,从三层办公室窗口可以爬上天台,那里竖着一座高高的发射天线,可以说是三道弯的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广播电台文艺部同志在播音馆录音棚里学唱歌。</p> <p class="ql-block">沿汤井巷向前,到省电台大门口向右拐,有一排省委领导的车库,再走几步右边大门就是省委领导住的大院。车库的对面是一片农田池塘,还有一排木屋,是警卫战士住的营房,继续前行不远就到了省电台的宿舍区啦!这里原是一位国民党海军将领的公馆,二层别墅加上花园天井后院等很宽阔。院子里还有一个后门,出门拐个弯就是大营街,再拐个弯就到了东大路。这里曾经是我的家,后来公馆旧楼拆了重建新的宿舍,我们先是搬到前面警卫部队住过的营房暂时居住,宿舍楼建好后又搬回新的宿舍。</p><p class="ql-block">可能为了保密的原因,现在汤井巷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上世纪70年左右,巷子中间建起一道墙把汤井巷分隔成了两部分,又在巷口建了个大铁门,变成为温泉路11号。省电台原来通行的道路因此隔断,只好另修一条沙土路从大营街出入。</p><p class="ql-block">前面进不去了,那就绕到后面看看吧,骑车来到温泉支路,原来电台后山隔河而望的温泉小学不见了,变成现在的温泉宾馆,走进大门就是老电台的旧址。我放眼四顾,想寻找当年的痕迹,可是伴随时光流逝,记忆中的许多东西已经不见了:后山,防空洞,水塔,部队营房,爬过的大树,低矮的平房,还有飘着瓜果蔬菜清香的菜地,池塘边的鸟语虫鸣,这些儿时留下的印象,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环绕四周的高楼大厦和喧闹的车水马龙。</p><p class="ql-block">我出生于1958年,父母在温泉路三道弯的省电台工作。这里解放前是国民党电台所在地,49年福州解放共产党接管国民党的电台后,成为新中国的宣传单位。爸爸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这里,妈妈原在闽侯地委宣传部工作,地委撤消后也分配到这里,于是就有了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就有了我。我们一家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留下了深深印象,也让我魂牵梦萦... ­</p> <p class="ql-block">这是爸爸当年在温泉路三道弯与同事在一起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都是老电台的同志,许多人已经离开人世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妈与播控中心老同事在播音馆前拍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妈妈与电台文艺部老同事在办公楼前拍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温泉路三道弯是福州的风水宝地,温泉美誉闻名全国。在这里,农田中到处都是温泉井,随便打个井,又大又深,热气腾腾,地下的温泉就可以把鸡蛋煮熟。周围汇集了众多的澡堂,这样的澡堂我们单位也有一个,大家洗澡都不要钱。</p><p class="ql-block">也许是风水,也许是温泉的好处,省里许多领导居住于此。著名的叶公馆是省委书记叶飞的住所,西式的别墅,小桥,流水,花园,各种水果,这些都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看不见的。叶公馆与省电台一墙之隔,对面的院子还住着范式人,魏金水,侯振亚和福州军区司令皮定均,朱耀华等人,他们的公馆也非常漂亮,一看就是个好地方。我和领导们的秘书,警卫,司机的孩子是一附小的同学,所以有时上学还可搭一下领导的顺风车,是吉姆不是吉普哦,这在当时已经非常值得炫耀的啦... ­</p><p class="ql-block">那个挂着“军事禁区”的地方原来是省委警卫营的驻地,住着许多解放军,那时候军民鱼水情,我们与部队的关系非常好,经常举行联欢会。放学时也常去看他们军事操练,解放军叔叔会让我们摆弄他们的武器,各种轻重机枪和步枪,这是我们男孩最喜欢的。一天放学回来,突然听到一声巨响,跑过去一看,原来解放军指导员在处理一颗手榴弹的时候,手榴弹不慎爆炸,还好他站在大榕树下的温泉井边,一爆炸就把手榴弹扔进井里,还是把一只手给炸掉了... ­</p><p class="ql-block">我们单位也有一个连的解放军警卫,他们的团部在金鸡山,大门口和控制机房日夜都有战士站岗,我们也进不去。因为从那里播出的是来自北京的声音,有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所以显的尤其重要。解放军叔叔自己养鸡,养猪,种菜,还有马车从团部拉来牛奶。每星期会放映一场电影,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种享受,每当放电影的时候,我们早早的吃完饭就拿着小板凳到操场上去占位子啦,这时大门口会集聚许多附近的老百姓,他们也想进来看电影,可是有解放军站岗,他们也只好望洋兴叹。</p><p class="ql-block">有一段时间,隔壁公馆里经常放内部电影,供领导们审查,我们就趴在墙上偷看,《武训传》,《红日》,《逆风千里》等,看了好几部批判片。突然有一天从大门里冲出几个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把我们都吓坏了,小女孩大哭起来,最后由各自的家长领回去教育一番... ­</p><p class="ql-block">实际上那时候三道弯周围都是菜地,农民种了许多的瓜果蔬菜。由于年纪小不懂事,我们喜欢到地里偷吃西红柿,黄瓜,还有玉米棒,大家趴在地里匍匐前进,和农民伯伯"躲猫猫",现在想起来真有点调皮捣蛋。</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叶飞公馆就是我们的游戏天堂,那时没人管,也不上课,我们天天翻墙到里面玩,楼上楼下跑跑抓,躲迷藏。叶公馆里种了许多水果,我们经常去偷吃,什么黄皮果,石榴,枇杷,龙眼,木瓜等,只要能吃的都吃。我们爬在公馆里的葡萄架上,躲在葡萄藤蔓中,警卫人员找都找不到。唉!也是的,那时候没啥东西吃,什么都好吃。</p><p class="ql-block">现在从地图上看,三道弯唯一能认识的地方是大鱼塘,这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玩的地方,钓鱼,扔石块,用弹弓射击水中的瓶子,捉蜻蜓,把木板扔进池里当船划,大一点的孩子还跳进水中游泳。每当农民张网捞鱼的时候,孩子们都会奔走相告,像过节一样的兴奋。现在温泉宾馆里这个鱼塘还在,不过不是用来养鱼,而是成为温泉宾馆里让客人观赏的风景。</p><p class="ql-block">三道弯电台大院还有一处能够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地方,那就是位于操场边上的小礼堂。每逢过年过节,这里都会举行文艺晚会,大家欢聚一堂,热热闹闹,气氛好极了!电台叔叔阿姨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表演唱,诗歌朗诵,天津快板,数来宝,舞蹈,手风琴演奏,内容丰富多彩,妈妈也上台表演《斗笠舞》和《社员都是向阳花》。后来福建电视台开始试播,在小礼堂中央放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天天晚上播放故事片,总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三部曲,小伙伴们看的津津有味,乐而不疲…</p><p class="ql-block">可惜好景不长,71年9.13事件后,中苏关系交恶,为了战备的需要,省电台开始大搬家,搬到了乌山,进入坑道播出,我们从此离开了温泉路三道弯... ­</p><p class="ql-block">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些年福州变化很大,原来的郊区农村,现在已经是城市中心的中心。在三道弯的周围已经看不到菜地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真是旧貌换新颜!那个曾经给我留下美好记忆,曾经伴我度过童年的三道弯已经成为历史,变成了温泉路11号,一道大铁门无情的封闭着路口,使我们再也不能靠近,听说里面现在还是住着省领导,大营街省电台宿舍原址盖起了几幢省长楼,著名的叶公馆被用来接待中央首长... ­</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温泉路三道弯,从大铁门进去是汤井巷,我们上小学时都从这里进出。</p> <p class="ql-block">手绘的温泉路三道弯简易地图,图中绿色的就是温泉路和汤井巷,虽然画的不够准确,但大体方位还是对的。</p> <p class="ql-block">原来温泉路汤井巷的巷口,现在一道大铁门紧闭,戒备森严,成了温泉路11号,我们当然无法再进入。后面那个乌黑破旧的水塔就是原来的省委干部澡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来省委警卫营的营区大门,现在挂着军事警戒区的牌子,也是大铁门紧锁,门口有警卫战士站岗。旁边的那座房子是福州原来比较高档的温泉澡堂。</p> <p class="ql-block">省电台后围墙隔河而望的是菜地和温泉小学,现在成了省委的温泉宾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温泉宾馆中的池塘,原来是农民的鱼塘,现在成了风景,远处可以看到的乌黑破旧水塔是省委干部澡堂,现在成为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个理发店居然还在,我小时候就在这里理发,旁边还有一个煤炭店也还在。</p> <p class="ql-block">这大约是文革时期,我十岁左右,在大池塘边上拍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文革中兄妹三人在广播电台办公楼前玩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汤井巷对面还有一个秘书巷,省电台幼儿园就在巷里的一个院子里,我一岁半的时候因爸妈工作忙,曾在那里一段时间,后来幼儿园停办了,就转学到了商业厅幼儿园。这个秘书巷的院子后来成了电台员工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1978年,当年曾经在省电台幼儿园就读的小朋友又和园长老师欢聚一堂,我们又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 ,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勾起我回忆 ... ”温泉路三道弯离我们渐渐远去了,那满载欢笑的童年,那池塘边的风景,那造型别致的老房子,这些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消失了。城市化的进程让原本宁静的生活变的光怪陆离,但童年的回忆是幸福的,不会忘记,也永远存放在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