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塞北森林 2696536</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七律·《会稷山谒禹陵寄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稷峰拔地裂霄烟,劲柏摩穹卫禹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碑篆苍苔凝圣德,陵前肃拜意拳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贤风亘古铭青史,圣迹遗踪岁月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仰止前贤情愈炽,幽思浩渺念英贤。</b></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禹定九州,大禹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作为夏朝开国国君,大禹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华夏一统的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大禹陵位于绍兴会稽山麓,山巅最高处矗立着一尊铜雕大禹像,凡是来大禹陵拜谒之人,都有登顶朝觐之心。大禹陵陵园包括: 禹庙禹祠、禹陵广场、大禹陵园、还有西北部的大禹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大禹纪念馆被草坪包围着,馆舍外形为一只巨鼎状,四周被水池环绕。地下中央大厅是一个巨大透光穹顶,环绕着穹顶大厅的四周是展厅部分,展厅声光电图版,详细的展示了大禹的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 禹庙乃历代帝王、王公大臣们拜谒之地,禹祠是大禹子嗣追祀之地。禹陵前,一座高大的“大禹陵”石碑格外醒目,那是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的手笔。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7日,晨曦初破。我迎着丝丝的凉风,怀着炽热的敬仰与虔诚,从杭州乘地铁来到绍兴,来到大禹的长眠之地会稽山。这里,沉睡着洪荒时代的治水英雄、一统九州的华夏始祖大禹。</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会稽山麓的大禹陵。路边矗立的“会稽山”和“大禹陵”两通石碑,告诉我这里就是大禹陵景区了。禹陵景区气势恢宏的石牌坊,昭示着大禹在华夏的崇高地位。由于来的早游客又不多,不用排队就买好了门票,随着人流一路直奔会稽山大禹陵。</p> <p class="ql-block"> 会稽山的海拔并不算高,可那蜿蜒而上的957级台阶,却像通往历史深处的漫漫长路。对于花甲之年的我,每迈出一步,都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没走多远,便气喘吁吁,双腿沉重酸软。</p><p class="ql-block"> 每一步的攀登,酸胀的双腿都在提醒我;登山之路要慢行。可当目光触及那山颠的大禹陵雕塑像时,脑海里大禹治水的伟岸身姿便愈发清晰。刹时间,心底对这位华夏始祖的虔诚敬意油然而生,内心的热血,炽热且浓烈,登山的步履来的更加轻松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股信念的驱使下,我略加调整体能,擦了擦汗水,继续拾级而上。八百米,五百米,石阶上蓝色数字提示告诉我,距离山顶越来越近了。</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这会稽山的高度,远不及大禹功绩在我心中的巍峨;脚下的石阶再陡峭崎岖,也比不上当年大禹治水的艰难险阻。我怀揣着满心的尊崇,一步一步坚定地迈向山顶。</p><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一场向着大禹像的攀登,更是奔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之约。我渴望站在大禹像前,近距离感受他的气魄,让他的精神如春雨般润泽我的心田,感受那份传承千年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大禹陵前的“大禹陵”石刻碑,为明嘉靖年间所立,是绍兴知府南大吉所书。该碑字体笔力遒劲,字体圆润端庄,历经岁月沧桑,是大禹陵重要的标志性碑刻,静静地矗立在大禹陵园之前,见证着后人对大禹的敬仰与追思。</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1956年的一股大风,将这块石碑拦腰折断。后经工匠们认真加固,内嵌钢筋链接,粘合水泥浆,碑刻背面粘合了一块厚厚的石材加固,重新将它立了起来。今天游客们看到的这块石碑,是受损后修复起来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大禹陵的神道两旁立着十二对石象牲,为神话传说中曾帮助大禹治水立国的神兽,依次为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神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应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相传这些神兽曾帮助大禹治水立了大功。它们憨态可掬,有的是现实中的野兽,有的却是人们想象中的图腾猛兽。十二位神兽分立神道两旁,是进入禹陵前的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神道旁的十二对石像牲,我都把它们一一拍了下来,限于篇幅原因,只展示其中的四个神兽,特在此说明之。</p> <p class="ql-block"> 这是禹陵广场之上的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大禹的故事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镌刻着华夏民族的坚韧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下两幅图片是禹池。位于大禹陵景区内,禹池位于大禹庙前,是大禹陵景区中一处小巧玲珑的园林,面积约30亩,<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北狭长,属于鉴湖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 据清康熙《会稽县志》记载,禹池在禹陵前,唐贺知章乞湖为放生池,即名“放生”。宋《嘉泰会稽志·禹庙》也提到,早时禹池为鉴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临池曾有咸若亭、明远亭、怀勤亭,现咸若亭已移至陵前,禹池上有告成桥,横跨禹池北口,意即大禹治水终于大功告成。</p><p class="ql-block"> 禹池是祭祀大禹时的献祭场所,承载着人们对大禹的敬仰和纪念之情,也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洪荒年代,大约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朝建立初期,一般认为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p><p class="ql-block"> 史载;大禹时代气候暖湿,降水充沛,河流时常泛滥成灾。黄河、淮河等水系经常改道、决堤,淹没大量农田和聚落,给先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p><p class="ql-block"> 除了洪水,还存在森林茂密、猛兽出没等问题,人们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还要时刻防备野兽的袭击。</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阶段,以部落为单位聚居,各部落有自己的首领和图腾。人们主要以原始农业、渔猎和采集为生,生产工具以石器、木器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p><p class="ql-block"> 面对洪水威胁,部落间往往难以应对,需要各部落联合起来,共同治水,这也促使了部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各部落中广泛流传,成为激励各部落战胜洪荒的推崇和精神力量。为后来“禹定九州”,一统华夏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b>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b>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典故,体现了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据说大禹新婚仅四天就离家治水,在治水过程中,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回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经过家门时,他听到妻子分娩时的痛苦呻吟和婴儿的啼哭声,邻居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儿子向他招手,他只是挥了挥手,便匆匆离去。</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十多岁,跑过来要拉他回家,大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任务未完成,不能回家,又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大禹一心扑在治水大业上,历经十三年,终于成功治理了水患,使九州部落的百姓终于得以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绍兴(会稽)之地,对大禹意义非凡。他在此完成三件大事,深刻影响华夏文明走向:</p><p class="ql-block"> 治水途中,大禹在涂山(今绍兴一带)遇见涂山氏女娇,二人情投意合,娶妻成家,此乃第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绍兴地势低、水网密,古时洪水频发。大禹翻山越岭、勘察地形,吸取前人治水教训,改堵为疏,成功消除水患,此乃第二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分封部落诸侯: 治水大功告成,大禹威望极高。为强化统治、凝聚各部族,他在绍兴会稽山会盟诸侯。诸侯纷纷前来进贡,接受分封,为统一华夏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这是禹陵中轴线上的享殿,是后人供奉大禹神位、祭祀献飨的地方。正殿内设有神龛,供奉着“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神位前方按“太牢”之礼,陈设了43件祭器,每逢祭禹大典,祭器内就会摆满祭品,以献享大禹。</p><p class="ql-block"> 殿内除了大禹神位外,两侧还有一些与大禹治水相关的画像,展现了当年大禹治水的场景。配殿里面还保存着一些石雕碑刻,这些碑石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研究大禹陵以及相关历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出来享殿左拐,这是位于登山石阶旁的《史记·五帝本纪·第一》碑刻,其内容是:“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而上,有一处“禹定九州”的缓冲平台处,有禹定九州平面图,以及华夏九州的具体名称。禹定九州,这九州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①冀州:大致包括今山西、河北、河南黄河以北和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②兖州:在今山东西部与河北东南部,包括菏泽、济宁、聊城等地。 ③青州:涵盖今山东半岛,包括潍坊、青岛、烟台等地。④徐州:约在今江苏、安徽北部,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等地。⑤扬州:范围包括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等地。⑥荆州:大致在今湖北、湖南二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部分地区。⑦豫州:主要在今河南,还包括周边部分地区。⑧梁州:在今陕西南部、四川东部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⑨雍州: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会稽山顶观景台拍摄的大禹铜雕塑像。铜雕像高21米,重118吨。这座铜像建成于2001年,展现了大禹治水时亲躬劳作的形象,手持木耜,脚踏巨舟,气势雄伟地屹立在稷山之巅,俯瞰着成就他一生三件大事的湖山大地。</p> <p class="ql-block"> 具查:禹陵稽山之巅的大禹铜雕塑,是由浙江美院的宋中原副院长及其弟子们设计修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 在禹陵中轴线左侧是禹祠。这里是姒氏和夏氏的宗祠,是大禹后裔追认祭拜先祖的场所,承载着人们对大禹的崇敬与缅怀之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治水英雄和先祖的纪念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记载,禹祠最早建于夏朝少康之时,由少康命其庶子无余所建,是为了祭祀大禹。历史上禹祠屡毁屡建,1986年,绍兴市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p><p class="ql-block"> 禹祠坐东朝西,为仿清砖木结构,由前殿、后殿和曲廊组成。入口为垂花门,后殿置有前后廊。祠前有一方水池,祠侧有禹井亭,现存的古井井圈为六朝遗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禹祠内部陈列:“禹祠”匾额为著名画家吴作人题写。前进左右两侧有“大禹治水”“计功封赏”砖雕两块;后进塑着戴笠帽持农具的大禹像,是根据山东出土的禹像放大复制。祠内还陈列了一些关于大禹治水传说的图文史料。</p> <p class="ql-block"> 这是禹陵内的古碑亭,其内碑刻名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岣嵝碑”。</span>碑文为77字,原碑文为古篆文,难以辨认,一般参考明代杨慎的释文版本。以下是一种常见释文:</p><p class="ql-block"> 承帝曰嗟,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衰,劳馀伸禋。郁塞昬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大禹庙。移步来到大禹庙,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庙宇,庄严肃穆。它始建于南朝梁初,坐北朝南,是宫殿式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沿中轴线前行,依次可见照壁、岣嵝碑亭、牌坊、午门、拜厅、大殿。每一处建筑都独具匠心,飞檐斗拱间,尽显古人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 图一为禹庙牌坊,为三门六柱结构,帝王级别的牌坊,十分的雄峙壮观。</p> <p class="ql-block"> 从山门牌坊到庙门之间,是一段高高的台阶,台阶陡峭且数量众多 ,青石板铺就,历经岁月打磨,表面略显斑驳光滑。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沉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崇敬之感。</p><p class="ql-block"> 高高台阶的象征意义:这段台阶不仅是空间上的过渡,更象征着后人对大禹功绩的仰望和攀登,每一步都仿佛在靠近这位伟大的治水英雄,让人在行走过程中,内心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这是禹陵大庙“门坎”,其高度有七八十厘米之多,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高度的门坎,意义象征不言而喻。我没有贸然跨过这个高高的门坎,而是从左侧的旁门进入大殿之内。</p><p class="ql-block"> 高高的门坎将庙宇内部空间与外部世俗空间分隔开来,让人跨过门坎进入庙内时,仿佛进入一个神圣的领域,凸显出大禹庙的庄严和神圣不可侵犯,使人们对大禹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和他所代表的精神产生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 禹庙大殿是大禹庙的主体建筑,气势恢宏,为重檐歇山顶,高达24米,十分壮观。大殿的屋脊为庑顶龙首,呈清一色的灰色瓦当。彰显出庙宇的庄重。殿宇采用抬梁式木构架,粗壮的木柱支撑着整个建筑,殿宇木柱上挂有金字楹联,其内容如下:“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p><p class="ql-block"> 整副楹联表达了后人对大禹的崇敬与追思,以及对其治水功绩和高尚品德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的高度赞誉,同时也蕴含着对传统文化中道德和道统的深刻思考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踏入禹陵庙大殿,脚步不自觉地放缓,仿佛尘世的喧嚣都被隔绝在外。大殿正中,大禹的站立神像巍峨而立,目光如炬,周身散发着令人敬仰的气场,静静接受着后人虔诚的瞻仰与供奉 。</p><p class="ql-block"> 大禹身着一袭宽大袍服,衣袂飘飘,流畅的线条更衬出他的伟岸与庄重。<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看大禹,头戴平天冠,更显其身份尊崇,举手投足间尽显上古帝王的威严。他双手缓缓捋髯,神态庄严肃穆,目光望向远方,似乎还在为天下苍生的福祉思虑。</span></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两侧,整齐排列着三对板斧斧头,斧刃齐刷刷地指向右侧。初见时,满心疑惑,细细思量,或许这正是大禹治水的生动写照,每一把斧头都象征着他开山劈水、破除万难的决心与力量,带领民众在滔滔洪水中开辟出安稳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图二是乾隆帝御笔题字碑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禹定九州是华夏早期国家形态形成的重要标志,大禹治水成功凝聚人心,四海臣服,为大一统中国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政治方面:禹通过治水过程中对各部落的协调与组织,逐渐形成了超越部落联盟的权力机构,为夏朝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相对统一的政治秩序,九州的划分也为后世行政区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p><p class="ql-block"> 确立了纳贡的政治制度:禹时期出现了初步的贡赋制度等政治管理模式,各部落向中央政权缴纳贡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强化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p> <p class="ql-block"> 这是禹陵禹庙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窆(发“扁”音bian三声音)石亭。</span>窆石是一种与丧葬相关的特殊石头,“窆石”有下葬、墓穴、坟茔等意思,也指古代用来牵引棺椁下墓穴的石头。</p><p class="ql-block"> 禹陵窆石呈圆锥状,像秤砣或春笋,高209厘米,底围230厘米,顶部有一9厘米孔径的圆孔。相传此物为禹葬会稽时所遗留的葬具,有40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文物价值:窆石上有东汉以来的众多题刻,是首批国家级文物名录中“禹陵窆石题记”的载体,是悠久大禹历史文化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其上有自东汉以来文人学者留下的题刻,承载着当地对大禹的纪念与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经济方面:促进了农业发展。大禹治水成功,使大片土地得以开发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推动了贸易交流:九州的划分和交通的改善,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和贸易往来,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互补和发展,使社会经济更加多元化。</p><p class="ql-block"> 下两图乃禹庙内的两块古碑。 禹穴:即大禹归葬之地,今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麓大禹陵。石纽:即大禹出生之地,今四川省北川县石纽村。</p> <p class="ql-block"> 文化方面:形成了文化认同:禹定九州的过程,促进了各部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不同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传承精神品质:禹在治水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公而忘私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世子孙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 民族融合方面:凝聚了部落间的联盟。治水工程需要众多部落的共同参与,禹在这个过程中协调各方力量,使各个部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部落联盟的凝聚力,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九州范围内不同部落和族群之间通过交流、合作与通婚等方式,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下图一是大禹陵纪念馆,外形的设计就像一只巨鼎,象征着“禹定九州”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大禹殒后葬于会稽山,是为今日的大禹陵。《史记》中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大禹葬于会稽山可能有以下原因:</p><p class="ql-block"> 与治水相关: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曾在会稽山一带进行了大量的治水活动,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会稽山见证了他治水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政治意义:会稽山是当时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大禹在此会盟诸侯,举行祭祀等重要活动,选择在此安葬,可能有巩固政治统治、彰显地位等方面的考虑。</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统:远古时期,人们有“叶落归根”,或选择与自己生平事迹紧密相关之地安葬的传统。大禹与会稽山联系紧密,葬于此符合当时的文化观念。</p> <p class="ql-block"> 大禹对华夏民族的融合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世对大禹评价极高,将其视为道德、功绩与文化传承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先秦:孔子赞大禹生活节俭却致力于水利;孟子强调他治水艰难,保障百姓生活,推动文明发展。</p><p class="ql-block"> 秦汉:司马迁肯定其治水的勤劳敬业与建立夏朝的功绩;董仲舒将他视为顺天命、行德政的君主楷模。</p><p class="ql-block"> 唐宋:韩愈把大禹列为儒家道统传承关键人物,苏轼以诗文钦佩其治水伟业。</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孙中山称大禹治水是民族首次伟大工作;鲁迅塑造坚韧为民的大禹形象,激励国人奋斗。</p> <p class="ql-block"> 大禹被尊崇为立国始祖。禹入主中原时,东有夷,南有苗,西有羌,北有犬</p><p class="ql-block">戎等民族。他从各民族的特点出发,既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又通过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禹设置九州,建立军队,制定刑法,征收贡赋,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基础,完成了从原始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飞跃,被誉为"立国始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