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家乡山尾村过去的往事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  作者的家乡在化州市江湖镇山尾村,作者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家乡山尾村一草一木,山山水水,比较熟悉。</p><p class="ql-block"> 作者童年时代,青年时代是在家乡山尾村渡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作者曾经担任过陈谢大队党支部书记工作期间,对家乡山尾村经常下到生产队同山尾一队、二队、三队、四队、五队的生产队长,传达上级各个时期的生产任务,推耕推种,走村串户,探贫问苦,发放救济衣物,发放救济粮,统销粮等工作。</p><p class="ql-block"> 对家乡山尾村旧学校、泥砖房屋结构、山尾骑楼、山尾大榕树、山尾半酸甜杨桃树、山尾水研陂、山尾合垌坑、屋背山、八角山、书房山比较熟悉。</p><p class="ql-block"> 作者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但对过去人和事不断在脑海里浮现。</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忆下过去印象最深刻是下面六点:</p><p class="ql-block"> 一,山尾村旧学校历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二,山尾村泥砖房改造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三,山尾村水研陂历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四,山尾村骑楼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五,山尾村梁振勇家门口杨桃树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六,上山捉鸟下水摸鱼虾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一,山尾村旧学校历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作者岁月如歌七十年代,曾经担任陈谢大队党支部书记工作期间,召开山尾村队长会议,在方田讹岭头开采了几大堆石头,原计划分任务到生产队发动群众担石头回水研陂准备搞水力发电站。</p><p class="ql-block"> 后来改变方案,把石头担回塘蹦岭建一座学校,当时将石头代替火砖,全部用石头建校,木材从山尾林场斩伐使用,瓦片从外地运回,建校人工从生产队挑选人员,当时由山尾一队梁振元负责建校具体工作。</p><p class="ql-block"> 当时山尾村学校是一间完全小学(一至六年级),当时山尾学校梁振树,梁振恒,梁洪和等老师在山尾学校培养出许多优秀学生,其中培养一位学生是武汉地质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 当时山尾学校门口有一个篮球场,也有一个舞台,这个场地放电影,演大戏,年例摆蛊,放鞭炮活动。</p><p class="ql-block"> 现在将山尾学校改建为文化广场,(适龄入学儿童以及一至五年级学生到陈谢小学读书,六年级学生到江湖中心校读书)。</p> <p class="ql-block">  化州市江湖镇山尾村文化广场,按照正规标准图纸设计施工,已全部竣工,早二年已投入使用。去年年例期间,邀请南方歌舞团到山尾文化广场演出。</p><p class="ql-block"> 为了丰富农村文化误乐生活,在上级有关部门资金扶持下,集体筹集资金一部分,将原来山尾学校改建为山尾文化广场。</p><p class="ql-block"> 文化广场已铺好硬底化,建好蓝球场,安装好路灯,建设高标准化公厕,周边设置集中存放垃圾桶,建好绿化带,种植绿化树,绿化美化环境。</p> <p class="ql-block">  2024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作者岁月如歌回到家乡江湖镇山尾村,观看山尾年例庆典晚会南方歌舞团演出,从晚上八点开始演出,至晚上十点结束,历时二个小时,当晚天气转冷个个舞蹈演员穿着薄装上场演出,随着音响节凑,跳着优美动作,吸引观众观看。</p> <p class="ql-block">  二,山尾村泥砖房改造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原来山尾村老祖宗建的泥砖房布局合理归密。全村有十几座四合院大屋厅,每座四合院大屋厅居住几十人,大家出入和谐,平易近人,有讲有笑,团结友爱。</p><p class="ql-block"> 山尾一队梁振超、梁振亦四合院大屋厅上下搭三个大厅,当年春节前因阴雨天气,曾经在这个大屋厅演粤剧大戏几个晚上。大跃进运动时期,还在这座大屋厅内做全村集体大饭堂。山尾一队还有梁振元、梁振德四合院大屋厅。山尾一队还有梁洪兰、梁洪彩四合院大屋厅。</p><p class="ql-block"> 山尾二队有梁洪筹、梁洪成四合院大厅屋厅,梁振中、梁振林四合院大屋厅,还有二幢火砖瓦木结构大楼房(地主的楼房分给穷苦村民居住)。记得童年时代看到,在一幢地主分给村民的二楼大厅中,有一位村民在饥饿年代,输赌二斤半大米饭给一位村民吃,结果按规定时间吃了,最后还谢尾大米五斤。</p><p class="ql-block"> 山尾三队有梁就东、梁位东四合院大屋厅。山尾四队有梁洪飞、梁振朋四合院大屋厅,还有梁洪贞、梁洪齐的四合院大屋厅。山尾五队有梁洪门、梁洪礼四合院大屋厅,还有梁洪外、梁洪造四合院大屋厅等等。</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山尾村农民将原来泥砖房,旧式火砖房,改造新建楼房,一幢幢拔地而起,先后向村边扩展,开始在屋背山,八角山,塘蹦岭,烂头岭,竹山,,书房山,近年来继续向外边扩展在石垌,牛贩岭边,化合线公路边,石路两旁,门口垌,讹尾,门口山,茶子行,米头湾,庙山方向建起一幢幢楼房,全村实现楼房化。</p> <p class="ql-block"> 三,山尾村水研陂历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原来山尾村水研陂,是梁洪林在解放前个人筹款建设的,后来交给梁振朋、经营打铁铺,经营水力磨谷、加工碾米,方便村民磨谷碾米,适当收一点加工费用。</p><p class="ql-block"> 原来水研陂底有一个大沙洲,全村人需用河沙建房,需用河沙盖豆芽,都到水研陂底担沙用。 </p><p class="ql-block"> 原来水研陂上游有一个地方用木搭在坑的三分之一位置,专门供全村人担饮用水,冬天全村水井没有泉水的情况下,不管路途多远都来到水研陂担水用。</p><p class="ql-block"> 当年作者在陈谢小学读四年级时,都经过水研陂底路过,天气炎热时,大家经常在水研陂上面或在水研陂底冲完凉之后再上学。</p><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村民出行,为了方便全村学生路过水研陂,全村集资新建一座桥梁,铺好水泥硬底化机耕路,直通到陈谢小学。</p><p class="ql-block"> 山尾村水研陂因年久失修,在上级有关部门资金扶持下,将原来旧失修水研陂,最近重新建没水研陂筑水,建一个水风车旅游休闲景点,坑渠两岸硬底化,村民可在坑渠两岸散步休闲娱乐。</p><p class="ql-block"> 整治疏通沿线坑渠,从湾江坑,水研陂坑,合岁坑,米楼坑等,解决两岸农田洪涝灾害,确保两岸农田稳产高产。</p> <p class="ql-block">  四,山尾村骑楼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原来山尾村旧骑楼,是山尾三队、四队、五队的屋厅,逢年过节村民到骑楼烧纸拜祖宗。</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山尾村在旧骑楼办学一至四年级,楼上左边一间教室(二、四年级复式班),楼上右边一间是教师级室,楼下一层中间一间教室(一、三年级复式班),当年教师有梁振德、毛坤炎、梁琼玉、梁振超、梁振号等。</p><p class="ql-block"> 当年旧骑楼办学上课期间,如果遇到村民到来烧纸有一些影响学生上课。作者当时在旧骑楼读书时,经常利用下课时间,在二楼中间厅用一张烧纸台打兵乓球练习。</p><p class="ql-block"> 当年 旧骑楼二楼是山尾村一个误乐文化中心,经常利用晚上在旧骑楼召开全村生产队长会议。每逢春节前夕在旧骑楼排演练习粤剧,当年有梁振球、梁洪和、梁振艺组织唱粤剧,在山尾村旧骑楼门前广场、连界圩舞台演出。</p><p class="ql-block"> 每逢天气炎热,村中青年到骑楼吹凉,谈天说地,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山尾村骑楼后背还有一条大众火山枝荔枝树,荔枝未成熟小朋友用石头击落荔枝拾来吃。还有一棵大榕树,村民上大榕树捉小鸟。如果遇到吹台风大榕树吹断树枝,当时作者在大榕树附近一间泥砖房居住,经常听到小鸟在大榕树吱吱喳喳地叫。</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山尾学校从原来旧骑楼搬迁到塘蹦岭,新建一幢教学楼。当年是一所完全小学一至六年级。</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旧骑楼接照原来规模设置重新翻新,只供村民烧纸拜神场所。</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照片作者岁月如歌背后是重建新骑楼。</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篇文章:江湖区有棵600年的大榕树,于1986年12月16日刊登在《茂名日报》。</p> <p class="ql-block"> 五,山尾村梁振勇家门口有一棵半酸甜杨桃树。每年这棵杨桃树挂满枝头,杨桃成熟季节,梁振勇挑到连界圩一个个出售,用椒盐做配料,深受消费者好评,解决家庭日常费用。</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化州市掀起十大种十大养的热潮,化州市农委、化州市广播电视台,作者带队到山尾村梁振勇家门囗拍摄杨桃树。推广种植杨桃树上化州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农村振兴乡村建设,整治乡村卫生环境,这棵杨桃树已推开平整了。</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篇文章:山尾村有棵产果多的杨桃树,于1986年10月9日刊登在《茂名日报》头版显著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篇文章:“杨挑树王“上电视,于1987年6月10日刊登在《广东小经济导报》。</p> <p class="ql-block"> 六,上山捉鸟下水摸鱼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回忆六十年代农村虽然生活艰苦,但童年过得挺好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 作者的家乡屋背山,八角山,书房山,中山到处是树林,竹林,四周围小鸟聚集一起,在树林,竹林筑巢下鸟蛋,孵化小鸟,从早到晚小鸟不停吱吱喳喳地叫。</p><p class="ql-block"> 作者当年读小学五六年级,利用放学后或星期六,星期日上山搜寻小鸟所在位置,爬上树木拾鸟蛋,捉小鸟,一般一个鸟巢都有三至五个鸟蛋,有的鸟巢也有三至五只小鸟。</p><p class="ql-block"> 拾到鸟蛋拿回家放少量盐煲熟吃,小鸟拿回家拔开毛,取出肠肚,煲鸟粥吃,味道很好又能充饥。</p><p class="ql-block"> 回忆童年时代上山拾鸟蛋,捉小鸟,真的好有乐趣!</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农村虽然生活艰苦,但童年生活也过得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 作者 的家乡中间岭,合垌岭,垭塘岭漫山遍野是棯子,三四月棯子开花,六七月棯子成熟了,黄蜂在岭头素干根筑巢,繁殖黄蜂后代。</p><p class="ql-block"> 作者当年读小学五六年级,在六七月间,利用放学或星期天和同伴二人一起上山搜寻黄蜂筑巢位置,带便柴火上山烧熏赶跑黄蜂,摘黄蜂巢,有时也被黄蜂刺伤皮肤,拿黄蜂巢回家烧烤后,取出蜂蛹吃。</p><p class="ql-block"> 到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期间,上山岭摘成熟棯子,一边摘,一边吃,然后带回家分给家里兄弟姐妹吃,有一次棯子未够熟,摘下后吃得多,排便困难。</p><p class="ql-block"> 回忆童年时代上山烧黄蜂,摘棯子也好有乐趣的事。</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农村生活比较艰苦,但童年过得挺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 作者的家乡在晚稻插秧半个月后,稻田的田基小鱼钻入窝里避太阳。</p><p class="ql-block"> 作者当年读小学五六年级,利用放学或星期天,经常到正垌,塘蹦埇,合垌,榄更垌,捉小鱼用一个竹插箕等住,一边拿插箕,一边用手往洞里挖出来,一般是泥鳅,禾撤皮,塘虱孙,螃蠏等。有时也挖到碰蛇,吓得快走开。一次出去一二小时,收获鱼虾都有二三市斤。</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摸鱼虾地方,在合垌坑,垭塘坑,樟木岭塘下水摸鱼虾,一般是塘虱,泥鳅,黄鳝,螃蠏等,一次都收获一二市斤。</p><p class="ql-block"> 当天捉到鱼虾晚上整好,用花生油煎熟,送晚饭味道很好。</p><p class="ql-block"> 回忆童年下水摸鱼虾,真的好有乐趣。</p> <p class="ql-block">  后记; 作者岁月如歌,是一名退休公务员干部,在职期间热爱新闻报道工作,曾经是《化州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记者、《茂名人民广播电台》、《广东科技报》、《茂名日报》,《湛江经济报》、《湛江科技报》、《茂名税务报》、《海南经济报》、《农民日报》……特约通讯员。</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继续在宣传这块园地里耕耘,发挥余热。经常深入到全市各乡镇、村庄、果园、养殖场、农田、耕牛市场、还积极参与公益性活动,拍摄大量照片,制作美篇作品,宣传家乡好人好事。</p><p class="ql-block"> 退休之后经常外出旅游,还邀请曾经在一起工作领导同事同学一起饮茶倾谈工作生活愉快往事,畅谈人生经历,回忆过去工作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至目前为止发表美篇作品1386篇,阅读量达348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照片是作者岁月如歌,在家乡山尾村榄更垌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编 辑: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2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