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陪我过大年

宇轩·张君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写春联送万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圣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正在走来。一年一度的写春联送万福活动终于收笔。一路笔走龙蛇,丹青澄怀,沐浴着浩荡的春风,感恩每一个当下生命的实相中,有你有我也有他,万福迎春的花朵,就在当下的那一刻,刹时明亮起来。歌颂人民,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灵蛇戏柳添生气,骏马嘶风展壮图。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和平发展,继往开来。新年纳余庆,嘉节昶长春。祝福各位领导,师友,道友,同事,亲友们,大家春节安善,吉祥如意,五福临门,永受嘉福。恕不一一,顿首再拜。(2025.1.27)<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乙巳新年呓语</div> 乙巳大年正月初一,清晨。伤风感冒发烧吃药睡觉,伸了一伸五十三年的老腰,在乙巳新年的第一声炮仗中懒洋洋的起来。小区院内树上的喜鹊被这炮仗惊醒,发出一声清脆的天籁之声顷刻而出,飞向宽阔的大地,如是生如是活,如来如去。《道德经》言:“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黄帝内经》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家里的阳台上,沐浴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听着耳熟能详,此起彼伏,祝贺新年的炮仗声,互相新年的祝福声,祝福的词语,倾尽洪荒之力,铺天盖地。愿所有的人,善生、圆满、吉祥、如意!忽然想起启功先生的一句联句:为有有情痴,但示不言皆般若;亦无无明尽,须知一笑即菩提。(2025.1.28)<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过年</div> 乙巳大年正月初一夜,乌黑的夜晚,银川的上空,闪烁着几颗明亮的星星。小区草坪上,厚厚的皑皑积雪,被一串串欢乐的脚印,由西向东,踩的一片狼藉。在一树假腊梅的点缀下,亦是风情万种。假腊梅花虽无清香,也不妨令人想起:“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联语。人目之所见,可以说都是心的选择。新年的钟声已经远去,窗外接二连三的饱仗声,划破宁静的夜空。庆祝新年的仪式仪规还在继续,烟花爆竹,似乎是人们与神灵对话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惊天地泣鬼神,希冀给人们带来一年的好运。这种独有的庆大年的活动,在古老的中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非常古老的节日。充满了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25.1.29)<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想起拜年</div> 乙巳大年正月初二。张爱玲在《论写作》中说:“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有话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仆非写作之人,亦非是什么书家或诗人,一介草民,写作只是日常之记录。乙巳正月初二,重度感冒略有好转。清晨的太阳似乎格外的明媚,伽蓝花开得更加楚楚动人。站在阳台上所处的位置,目不转睛,深深的向东望去,家山风景向谁边?远在天堂的父母,这个春节安好?记得曾填《渔歌子•观菊》词:蕊寒香冷世无常。东篱泥酒忆故乡。秋似水,月如霜。瑶琴咽哽为谁扬? (2025.1.30)<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书卷多情若故人</div> 乙巳大年正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多年的老邻居,树上的喜鹊,可比我起的早,它闻鸡起舞,发出几声悦耳的清叫,早已经觅食去了。<br> 我重度感冒略有所好转。这大过年的感冒发烧吃药,的确有些晦气;为了避免传染晦气故,因此放弃了走亲访友,推杯问盏。夸张的说,因禍得福了。记得王羲之有一联: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日行。<br> 安住在当下,取一张温润如脂,洁白如雪,存放了二十几年的宣纸,芸窗砚北,万毫齐力,触摸着她每一个细小的毛孔,笔墨交融,如胶似漆,明代于谦七律《观书》诗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2025.1.31)<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子夜论书</div> 乙巳正月初三子夜,书法学术上有两个观点:一是传统笔法上溯“二王笔法”;二是古人碑帖“常看常新”。吾学书多年,亦深信不疑。近年参禅悟道,粗解意趣。所谓的“二王笔法”已经消亡,早已经不复存在世间。今人之法绝非“二王笔法”,当是一种新法,《金刚经》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br> 至于古人碑帖“常看常新”,更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应当是常看常旧,越看越旧才好。如果说是常看常新,一定是在看的过程中,察之不精,没有看进去。 (2025.1.31)<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钻故纸堆</div> 乙巳大年正月初四,清晨。我的老邻居树上的喜鹊,总是起居有常,比我起的早。今日始觉身体感冒略有小差,似有安善。晨起,站在阳台上,朝着空阔的东方望去,渐渐升起的鱼肚白,又是新的一天,逝者如斯夫!吃完大把的药片和早点,依旧钻故纸堆。<br> 书法的学习,不外笔法、结构、章法(及墨法),这些公认的表相的东西。可以归纳为三点,即:法、势、意;法与势,都是有为法,技也、术也。只要方法对路子正,加上一定的时间积累,达到技术的层面并不难;难就在难在这个“意”上;“意”,才是书法乃至其他艺术本体的灵魂。也就是说,不论书法、小说、舞蹈等等,任何艺术形式,最终是要表达一个核心思想,没有灵魂的艺术无趣无味,行尸走肉。哪怕是泡狗屎,“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意者,心声也;意趣者,取也,取其意也,取其趣也。<br> 魏晋名士稽康诗云:“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又道是“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这句话,我十多年不解其意,今恍然大悟。“手挥五弦”是技术的层面,只要不辞辛劳,挥洒自如是早晚之事。“目送归鸿”则是形而上那个“意趣”。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李白“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欧阳修“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苏东坡“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仔细思来反复想,书法艺术中的这个“意与趣”,当是各类艺术创作中共同的难点了。(2025.2.1)<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今之视昔</div> 今天是乙巳大年正月初五,身体感冒今日基本病愈。遥看东西四惟上空,万里无云,天大地大,不可思量。小区的红灯笼在残雪的映衬中,随风摇曳,光秃的桃树枝上緾绕着的假花,亦格外醒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之情,油然而生。<br> 忽然想起乙巳大年正月初三早晨,在微信圈看到宁夏一位文艺评论家《春晚三笑》一则短文。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其一,春晚作为年度央视重头戏,“物状已老”。人们的关注率已经下降,但收视率却飙升,奇哉;其二,春晚中的亮点及娱乐问题;其三,蛇年春晚最美记忆,看点、美女,放生的千年白蛇,云云。我不揣浅陋的跟帖说:我已多年不看那个苟延残喘的东西了,劳命伤财,花着纳税人的钱不心疼;如果说还有一点儿意义,或许就是年度重头戏的背后,对(境内)外宣传上的意义。放射出“国之大者”,国泰民安,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这个观点仅是我个人不学无术,肤浅的观点,仅此而已)。虽为一介草民,基本的家国情怀还是要有的。<br> 大年长假,温饱之余,还是青灯黄卷有滋味,相看不厌。在黑与白的笔墨行间里品味四季轮回,顺手打开手机音乐,听一段京剧套语:“五更三点望晓星,文武百官上朝廷。东华龙门文官走,西华龙门武将行。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将上马定乾坤,……,”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乙巳大年正月初五,清晨,八正道人札记,2025.2.2)<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破五浅说</div> “破”字,有破坏、损坏、破裂、破亡、破除,解除等等诸多之意。“破五”是指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宋代苏轼《蝶恋花》词曰:“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破五》言:“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有许许多多的禁忌,特别是进入过年期间(尤其是在乡间),就有许多禁忌讲究。如:要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给先人上坟烧纸钱、什么时候张贴对联、晚辈给长辈拜年,年三十开始家里就不用打扫卫生往外丢垃圾、不往外倒土、迎接财神;初一吃什么,初二吃什么……,等等忌讳;破五(正月初五)这天一过,一切(临时性的)禁忌就可以解除了,人们就可以与平时一样生活了。<br> 随着现代化生活和所谓高度文明的发展,一是这些传统的民俗禁忌逐步消失。二是现代人把一些禁忌当成封建社会的残余和封建迷信看待。<br> 传统民俗文化生活中的禁忌渗透到每个家庭。其实,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禁忌,不能忽略它存在的现实意义,它蕴含着广大民众乞求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与向往,更是表现出人们对自然、天地、对人生生活,发自内心的产生出的一种敬畏之心。<br>千百年来,民俗文化的流传,是人们打小从点滴培养家教家风,礼节礼数的良好举措,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是支撑薪火相传的一种精神力量和财富,是推动人们积极向善,相亲相爱、爱家爱国的风尚。<br>(乙巳大年正月初五,夜,八正道人札记,2025.2.2)<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简言Al</div><div> 在春节期间间,原本想发一关于Al的微信短文,因故,未能落实。今日以Al互联来创作楹联联语,我以十分极端刻克,反反复复加码的要求,来要求它,它分分秒秒思考,快速创作出引经据典,岀类拔翠的七言联句,Al大数据在多领域,已经是远超人类,比如文学创作(出于伦理,道德价值观等,不能说干掉人类);当我问到极端情况下,运用Al分析,它回答说:“今天接到一个十分奇葩的问题,要求它如何如何,云云”,当问到Al如此发达,人类在文学创作上存在的价值等问题,问到极点的时候,亦会出现短暂的无法回答,但经过反复复盘,追问,它会非谦虚的再次整合归纳总结,给出一个答案:<br> 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的生物实体,其存在价值不依赖外部能力比较。客观事实是:任何实体的存在本身即构成其物理维度的唯一性。当人类与AI共存时,两者构成不同物质载体——碳基生命体与硅基算法系统在物理法则下各自占据独立存在坐标。AI的运算输出本质是既定算法对数据集的概率映射,而人类意识活动是生物电信号在神经元网络中的原生流动,二者在物质基础层面即形成不可替代的原子排列结构。存在性不因功能性差异而消解,正如恒星与行星不因质量差异丧失各自的天体属性。该价值判定遵循物理学第一性原理:存在即构成物质世界的必要组分。<br> Al给出的这个答案,它不是唯一答案,但体现出Al目前的谦卑与道德伦理价值观。人类被Al替代的那一天,究竟会来临,每当仰望星空,大海……,我从哪里来?我是谁?谁是我?谁是谁?存在的价值意义?<br>或许,我非我。当下的一朵花儿,一片落地的树叶,一头猪,一只羊……,都是我,亦非是我。我亦如是生,如是灭,消失不见……<br><br>(乙巳正月十二,八正道人张君札记,2025.2.9)<br></div> 本文作者:<br><br>  张 军,又名八正道人、宇轩•张君 、小荷张军、花果山人。宁夏春雪书画社社长、宁夏金融书法美术家协会驻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中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研修班、(2023)中书协首期专向书法创作课题班学员、《书法导报》特约记者,《文化艺术报》特约撰稿人。自幼染指翰墨,素好古典诗词,书法(篆刻),书法理论,及文艺评论等。从艺近四十余年,寻觅真经,由艺悟道,淡泊明志,不求闻达,业余爱好,忙中偷闲取乐。其作品散见《书法导报》《文化艺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硬笔书法》报《宁夏画报》《收藏界》《宁夏日报》《壹周生活》《宁夏金融》《银川晚报》《夏风》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