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学校-东师附中教育合作体】欢度元宵佳节——力行学校“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活动方案

【力行学校—东师附中教育合作体】

<p class="ql-block">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佳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他们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力行学校在元宵佳节即将来临之际,精心策划了“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实践活动方案,旨在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度过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元宵佳节。</p> <p class="ql-block">活动时间定于2025年2月11日至2025年2月12日,同学们需将活动期间拍摄的照片、录制的视频横屏上传至班级群,分享活动中的精彩瞬间。</p> 活动一:张灯结彩闹元宵 <p class="ql-block">1.做花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学们可以与父母、长辈携手制作花灯,制作灯笼的材料没有限制,但要以安全、环保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如旧红包、塑料瓶、纸盒等物品来设计制作和装饰作品,形式不限,具有观赏性,成品能悬挂。</p><p class="ql-block">2.赏灯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家人一同走上街头,赏灯会,感受元宵佳节的热闹氛围,用镜头捕捉下这些美好的瞬间,将节日的欢乐定格。</p> 活动二:一份元宵享团圆 <p class="ql-block">在家长的帮助下参与汤圆的制作,用手机记录家人品美食的温馨画面,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团圆的幸福。</p> 活动三:巧手慧心贺佳节 <p class="ql-block">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演变过程以及相关习俗,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蕴含元宵文化元素的作品。如绘画、剪纸、书法、贺卡、创意摆件等,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元宵节的魅力。</p> 活动四:诗情画意赏古韵 <p class="ql-block">所有照片、视频均须横拍上传至班级群。班主任将从班级群中挑选优秀作品上交至学校班主任工作群,学校将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元宵节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相信这份有趣、有料的实践作业,定能让这个假期异彩纷呈!</p> 节日介绍 <p class="ql-block">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自汉代以来,民间就有元月十五张灯、赏灯的习俗。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在周而复始、大地回春、明月高悬的正月十五夜晚,人们要进行观灯会、猜灯谜、吃元宵等一系列活动,阖家团聚,其乐融融。</p> 赏花灯:丰富意蕴 <p class="ql-block">由于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称为“灯节”、“灯夕”。东汉时,汉明帝为宣扬佛教,敕令在上元之夜,“燃灯敬佛”,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敬佛。从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相沿成俗。一般来说,旧时从正月十三日“上灯”开始,市面上就会挂出各式各样的花灯;十四日为“试灯”,即各地纷纷搭建起灯棚、鳌山、牌楼等,或张灯结彩,或燃放烟火,或表演节目等等,已经有了节庆的活动;十五日为“正灯”,这时起,各种表演就大张旗鼓地开始了,不仅在灯会上有赛花灯等活动,平常百姓家中也都张挂灯盏,小孩子们则手提灯笼到处玩耍,有的地方一直持续到十八日的“落灯”。</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游玩观赏的主要对象是花灯,又叫“彩灯”、“灯笼”。花灯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精美艺术品。西汉时就有了彩灯,到唐朝以后,经过千百年能工巧匠的开发创新,彩灯艺术百花竞放,各呈异彩。在样式上有带穗的挂灯,美观的座灯,秀丽的壁灯,精巧的提灯,玲珑的走马灯等。天上明月和人间灯火交相辉映,显示出了节日的欢快与喜庆。</p> 猜灯谜:博大精深 <p class="ql-block">“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都城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灯谜有的和文字有关,有的和道理相关,往往读来幽默风趣又十分应景。在猜的过程中,大家不仅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提高。</p> 吃元宵:团团圆圆 <p class="ql-block">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节俗。明清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明朝京城在初九之后,就开始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细粉制成,圆形,内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为馅。江南称为“汤团”。苏州人称为圆子、杭州人称为“上灯圆子”。在祭祀祖先之后,家人老乡一起享用圆子,取其团圆的意义。当代中国无论南北,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为时尚。天上明月,碗里元宵,象征着团圆吉利。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享受阖家团圆的美意。不少地方街头流行“摇元宵”,将做好的馅心,放在大箩中的干粉上摇晃,粘上粉,洒水,再摇,越滚越大,最后成形。摇元宵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俗展示的过程,它为元宵节增添了节日气氛。</p> 耍龙灯、舞狮子 <p class="ql-block">“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民间狮舞的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p> 踩高跷、划旱船 <p class="ql-block">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这种表演形式不仅考验着表演者的平衡能力,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更表达了人们对大禹的敬仰之情。</p> 祭门、祭户、“走百病” <p class="ql-block">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这种祭祀方式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这种活动不仅展现了古代妇女对健康的追求,更体现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