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春节】年味中的那道风景线一•磕头

甜源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182939</p><p class="ql-block">昵称:甜源</p><p class="ql-block">图片:原创</p> <p class="ql-block">  按我们这里的习俗,每年的大年初一早晨,是要给长辈尤其是本家族的长辈们拜年的,因此村子里的大街小巷里,除了家家户户都被那红红的对子照耀的焕然一新外,还有一道靓丽的风景,那就是拜年的人群。</p><p class="ql-block"> 结婚前年初一大街上拜年的情景我一次也没见过,因我们是外地人,按当地人的风俗,过年这两天外姓人不可以随便去他们家的,因此母亲嘱咐我们要在家待着别出门。结婚后才看到婆婆村里人拜年的盛况,原来拜年是有时间性的, 尤其是年轻人要早早地到长辈家去表示对他们的惦念和尊敬,联谊一下本族人的感情。因此太阳还没冒红时,大街上就跟约好似的站满了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拜年的第一批人群,这些人都是年轻男士,正值热血沸腾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年龄,虽然初一的早上很冷,但低温对他们来说那都不算回事儿,几乎个个身着崭新的西装,脖子上打着鲜艳的领带,脚上是铮亮的皮鞋,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边走边打着招呼问一声“过年好?”,然后浩浩荡荡地跟着其中的一首领,边说边笑一起到本姓氏的长辈家拜年。这时你会看到张王李赵各姓氏家族一波一波的拜年人群,都跟着各自的首领,东来西往的从这家出来又进到另一家如穿梭般的和谐景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的早晨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着的,从除夕日傍晚把老祖宗“请”回家之后开始,一直到初一这一天街门堂屋门都不能关上,因此拜年的人群就径直地走到供桌前,先双手作揖,跪下磕一头,站起,再跪下,嘴里大声喊着:给俺……磕头了!有几位长辈就重复几次动作,然后进里屋,问过长辈“过年好?”之后也不逗留,再跟着首领到下一长辈家去,如此下去本族长辈家转一圈,大概已到上午九点多才能回家。</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年轻人身上笔直的西装和泛着亮光的皮鞋,我在担心他们冷不冷?跪地磕头弄脏了衣服岂不心疼?尤其那膝盖,磕那么多头不得沾满了灰土?不曾想这些年轻人磕头的姿势很巧妙,那姿势如同体育运动员赛跑的样子:双腿弯曲,两脚前后错开距离,低头双手指着地,动作矫健迅速就磕完了这家长辈们的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跟在这些年轻人后面还有一群拜年的,那便是同一姓氏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这些小孩子更是高兴,穿上只有过年才能穿的新衣新帽新鞋子,口袋里还装着花生瓜子糖块,一边吃着一边又蹦又跳地尾随在大人后面跟着去磕头,小孩子们腿快,往往大人们还没进家门口,小孩子们便双腿跪在供桌前面了,嘴里大声喊着:给俺……磕头!小孩子人多,他们又不按辈分的先后,也不管腿下有没有磕头的垫子就双腿跪下磕着,有很多时候,后面孩子的头磕到了前面孩子的屁股上他们都不在乎,只是抢着先磕完头快进里屋等着大人给他们一把瓜子几块糖,最主要的是那磕头的一毛或几分钱,等拿到了这些,他们会呼啦一下跑到街上高兴地数着又挣了多少磕头钱,看看口袋里的糖果又增加了多少,还不时地满地找着这家夜里没有响的小鞭炮,待到大人们磕完头出来,再跟着到下一家去……</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上午第二批拜年的人群一般的就是第一批拜年的父辈们,都娶了儿媳当上了爷爷,他们也都换上了新装或是过年才穿一次的棉衣棉帽棉鞋,脖子上围着围巾,这批队伍不像第一批人那么多,也就是三五六成群不紧不慢地走着闲聊着,但每到供桌前都会虔诚地双腿跪下给祖宗和上辈磕头,然后进里屋上炕坐下喝几杯茶问候一下再去下一家拜年。</p><p class="ql-block"> 于此同时出门拜年的还有一批年轻的同辈的媳妇们,她们同样要下跪磕头的,这批人穿戴鲜艳时尚,俗话说穿衣吃饭亮家当,此时无声胜有声,外观已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家中所取得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整个上午街上的人络绎不绝,接近中午时分,最后一批拜年的人群闪亮登场,这批人是家中的主妇,需“接头”后才能出门。“接头”,就是接“来拜年人磕的头”,她们要等到男主人磕头回家后主妇才可以出去拜年。俗话说三个老婆一台戏,不用出门,就可以听到她们在大街上嘻嘻哈哈大声的说笑声,随着笑声进门下跪磕头,进里屋上炕喝茶,边喝边看看这家贴的年画窗旁好看,夸夸这家老人今年的新衣好看,谁给买的布料等等,然后再嘻嘻哈哈地离去……</p> <p class="ql-block">  婆婆去世后公公随我们来到了城里,我们依旧按着那传统的年俗过着每一个年,初一上午我们会回老家拜年,进的村子里,各家各户大门上的对子和灯笼还是把整个村子映衬的通红,可这大街上冷清了许多,以前那熙熙攘攘穿着新衣服一波一波拜年的人群不见了,映入眼睑的是大街两旁一辆辆的小轿车,接着就会看到从车里出来的兄弟几人或小两口或一家三口,他们径直进入长辈家后再到下一家。这些人的脸上似以前那穿新衣打领带的喜悦兴奋不见了,换来的是为完成任务似的急匆匆的神色,小孩子的眼里流露出来的是陌生的目光,除了接红包,一脸的茫然,对大人们给的糖果更是不屑一顾,因为吃好东西已是家常便饭,穿新衣也是常态,以前那小孩子看什么都新鲜喜欢兴奋的样子全无。</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旧村的改造,那些土墙草屋早已换成了高大的砖瓦房。村子里的年轻人有的在外地发展,有的进城就业务工安家。平日村子里只有老人,年轻人生的孩子都在城里,所以农村大街上很少见到小孩子。年轻人除了收庄稼时有的能回来帮助收割,其余哪有时间相聚?一年中见面的时间就是过年了,农村条件毕竟不如城里,尤其冬天老人们舍不得烧暖气,年轻人嫌家里冷,吃过年夜饭后就开车回城里自己的小家睡觉,初一早上再回老家拜年自然就没有统一的时间了。</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大街上那热热闹闹成群结队拜年的镜头已成了历史。</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