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今的钴鉧潭西小丘</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百度)</p> <p class="ql-block">《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三篇。照应前《始得西山宴游记》和《钴鉧潭记》两篇。游记开篇几句点出了西山、钴鉧潭和小丘发现的经过和它们的具体位置。</p><p class="ql-block">第一段重点部分今文如下:</p><p class="ql-block">……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石堰。上面有一座小丘,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倾斜、相互推挤向下的石头,像似伸进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突出争先的石头,就如向山上攀登的棕熊。</p><p class="ql-block">这一段作者重点描写了西小丘石头的怪异,也是本文的特点——美在于发现。对一般人而言,游山玩水自然会遇到石头。这些毫无生命的石头无论遇到风吹雨打、阳光寒雪,它们都会伫立在那里,更有甚者被埋没在土里,不见天日。但是,它们遇见了柳宗元,是他发现了石头的美妙。“其石之突怒偃蹇(yǎnjiǎn,高耸貌)、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不甘被埋没的石头,愤然冲出土面,高耸傲然,争为其状,以显示自己的才能。这一才能并非空虚。再看“其嵚然(倾斜)相累(相互推挤)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突出向上)角列(争先)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更为奇妙的是,作者将石头想象比喻为牛马、熊罴这些更为生动形象。“寓意则灵”,将想象注入到石头上,这些毫无生命的冷物,一旦有了灵性,化静为动,显露出了灵石的情感、奇特的才能和可爱诱人之处。</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钴鉧潭西小丘</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百度)</p> <p class="ql-block">该游记的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叙述了他如何低价购买西小丘的过程以及自己与友人的喜悦。重点部分今文如下:</p><p class="ql-block">……(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乱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立起了,秀美的竹子显露了,奇峭的石头呈现了。(我们)站在小丘上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飘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和乐呈巧献技,都来为西小丘效力。(我们)铺席而卧,眼睛触碰的是清凉明澈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的是悠远空旷的浩气,心灵体会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p><p class="ql-block">上译重点部分是作者与友人动手清理乱草杂树后,树木、竹子、石头都显露出灵性来,并吸引着山岭、云朵、溪流、飞鸟走兽一同前来欢快地祝贺呈巧献力。这一切的一,一的一切不都是为了装扮这西小丘的美景吗!在这温馨的小天地中,作者和友人看到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澈明净的景色,听见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感受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触动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看、听、感、触四字以及排比句,将西小丘比作是“与万化冥合”的境界也不为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写西小丘的美景是大有深意的。一方面着力写西小丘的特异;另一方面,为西小丘注入了自己的理想。虽然作者被“今弃是州”,尽管他没有点明自己的遭遇,只是含蓄说明了特异的石头,不仅没有被人重用反而弃之,这不正是作者自己的遭遇吗?他与友人的喜悦,不过是自我悲伤且不被赏识,自娱自乐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钴鉧潭西小丘</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