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系列谈一0八:乱世中创建一方净土的公孙度

山里人

<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身为辽东太守的公孙度,锐意进取,苦心经营,使得辽东地区获得了暂时安宁,并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世外桃园。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的辽东地区,“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颇具治平之象。与此同时,中原动荡,战乱不已,中原人士多避难于此。</p> <p class="ql-block">公孙度,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东汉末年辽东太守,三国时期辽东割据政权的开拓者。少年时的公孙度,随父居玄菟郡,后任郡佐吏。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任尚书郎,迁冀州刺史,后被罢免。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经同乡中郎将徐荣推荐,被董卓任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到任后,依据法律诛灭郡中名豪大性一百余家,郡中震栗。站稳辽东后,他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拓土,威行海外。他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劝课农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他随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表荐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同年,公孙度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杀伐果决以立威</b></p><p class="ql-block">少年公孙度随父逃避郡吏追捕来到玄菟郡定居,时任玄菟郡太守公孙琙的儿子公孙豹年方十八岁就夭折了,恰巧少年的公孙度也叫公孙豹,且年龄相仿。公孙琙一见如故,很是喜爱,便送他去学习,并为他娶妻。</p> <p class="ql-block">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与东郡谢弼、东海陈敦一起被举荐担任尚书郎,后又升任冀州刺史,但因谣言,旋即被罢免。</p><p class="ql-block">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中郎将徐荣将同郡故友公孙度推荐给董卓,遂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公孙度很有才干,杀伐果决。时为乱世,他知道自己是从一名小吏发迹的,没有良好的身世和家族背景,要想政令畅通,有所作为,当为严刑峻法以立威。基于此,公孙度一到任,就依据法律对郡中的名毫大姓进行诛灭。此前,辽东属国公孙昭为镇守襄平县令,他让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担任伍长。公孙度一上任,就将公孙昭抓了起来,在襄平市中将其鞭打致死。郡中豪门望族田韶等家,在平时来往上对公孙度没有恩惠、不正眼相待,都被他找借口予以诛杀。前后被他如此诛灭的豪族有一百多家,郡中为之震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开疆拓土以立侯</b></p><p class="ql-block">公孙度很有预见性,他料知汉室将亡,在乱世中想要有立足之地,就得开疆拓土,以固根基。于是,他在辽东站稳脚跟后,就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渡过渤海伐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他对当时的时局十分清醒,对自己亲信不避讳的说:“汉室将亡,我与诸君图谋正事而已。”</p> <p class="ql-block">他开疆拓土,雄张海东,威服外夷。是时,夫馀国处在当时强盛的高句丽和鲜卑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了拉拢夫馀国,公孙度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夫馀国王尉仇台,夫馀国为此成为辽东的附属。</p><p class="ql-block">在取得辽东郡后,公孙度专注向东征伐高句丽。据《后汉书》记载,高句丽“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但公孙度曾担任玄菟郡佐吏,熟知高句丽虚实。他精心谋划,调兵遣将,一战而败高句丽。是役之后,高句丽听从公孙度调遣。在公孙度扩张海东期间,高句丽王伯固畏惧公孙度威名,在公孙度讨伐富山贼时亦派遣大加(高句丽官名)优居、主簿然人等相助。开疆拓土成功后,公孙度自立为侯。他将辽东分为辽西郡、中辽郡,分别设置太守;将东莱诸县设置营州刺史。他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其父公孙延为建义侯。为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立庙宇,按照古制在襄平城南设坛,在郊外祭祀天地,亲耕藉田,治理军队,出行时坐着皇帝才能坐的銮驾,帽子上悬垂着九条玉串,以头戴旄帽的骑兵为羽林军。</p> <p class="ql-block"><b>据《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记载:于是分辽东为辽西、中辽郡,各置太守,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立汉二祖庙,承制,郊祀天地,籍田,乘坐鸾辂,设旄头、羽骑。</b></p><p class="ql-block">自此,辽东政权遂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世外桃园人归附</b></p><p class="ql-block">公孙度创建辽东割据政权后,锐意进取,苦心经营,威行海外,使得辽东地区成为一方净土,世外桃园。这一时期,辽东地区“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颇具治平之象。与此同时,中原动荡,战乱不已,辽东地区便成为中原人士躲避战乱的理想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中原人士躲避战乱、归附公孙度的诸多人中,名士、北海人管宁、邴原、王烈也在其中。</p><p class="ql-block">管宁少年时与华歆为友,曾经和华歆一起在菜地劳作,看见地里有一块金子,管宁挥动锄头,只当瓦石一样。华歆则把金子捡起来扔到一边,人们从此看出他们两位的优劣。邴原远行游学,过了八九年,准备回乡,老师同学们为他设宴饯行,都知道他不喝酒,仅准备了米和肉。邴原说:“我本来是能喝的,只是担心荒废学业,所以戒酒,如今要远别,可以喝一次!”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p> <p class="ql-block">管宁和邴原都以操守闻名,公孙度听说他们要来,便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之后,就在山谷中结庐而居。当时避难者都在郡南居住,唯有管宁独自向北,以示没有南归之意。后来来的人渐渐挨着他,一个月功夫,就形成了一个村庄。管宁每次见公孙度,只谈学问经典,不谈世事;回到山里,专讲《诗》《书》和古代祭祀礼仪,不是学者,就不见面。于是,公孙度对他的贤德感到安心,民间也受他感化。</p><p class="ql-block"><b>据《资治通鉴》卷六十汉纪五十二记载:宁即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独居北,示无还志,后渐来从之,旬月而成邑。宁每见度,语唯经典,不及世事;还山,专讲《诗》《书》,习俎豆,非学者勿见也。由是度安其贤,民化其德。</b></p><p class="ql-block">邴原性情刚直,喜欢清议,格正是非,公孙度以下,对他都深感不安。管宁对邴原说:“潜龙以不见成德,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这是招祸之道。”秘密助邴原逃回南方。公孙度知道消息,也不追赶。</p> <p class="ql-block">王烈学识过人,少年时名声就在管宁、邴原之上,特别善于循循善诱,引人向善。乡里有一个人偷牛被抓到,说:“要杀要剐都行,只是不要让王先生知道。”王烈听说后,派人送去一匹布给他。有人问为什么,王烈说:“盗贼害怕我知道他的过失,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则善心将生,所以我送他一匹布,以劝其善。”后来有一位老人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看见地上的剑,就守在那里,一直到日暮时分,老人回来找剑,把剑交给老人。老人觉得奇怪,告诉王烈这件事,王烈派人调查是谁,结果就是当初那个偷牛的人。乡里有争讼的,都去找王烈评理,结果,有的走到半道就自己回去了;有的走到看见王烈家的房子,也掉头回去,都谦让对方,不让王烈知道他们有过纷争。公孙度任命王烈为长史,王烈推辞,自己从事商业以自污,于是公孙度作罢。</p> <p class="ql-block">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征召公孙度做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公孙度说:“我在辽东称王,还要永宁干什么!”随将印绶藏于武器库中。</p><p class="ql-block"><b>据《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汉纪五十六记载:曹操表公孙度为武威将军,封永宁乡侯。度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藏印绶于武库。</b></p> <p class="ql-block">同年,公孙度去世,子公孙康即位,以永宁乡侯封其弟公孙恭。</p><p class="ql-block"><b> 敬请关注!敬请期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