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八二班,笃学少年队,寒假德育实践活动

水墨江南

<p class="ql-block">组长:吴裕轩</p><p class="ql-block">组员:吴昊轩 吴俊翰 章鹤轩 季陎涵 唐郅捷 何丰屹 潘奕然 金浩宇</p> <p class="ql-block">灵蛇起舞迎新岁 寒假生活乐缤纷;</p><p class="ql-block">骏马奋蹄踏新程 少年‌壮志凌云升!</p><p class="ql-block">寒假有探索的旅程,一起动手传承文化</p><p class="ql-block">寒假有温暖的阳光,一起阅读增长知识</p><p class="ql-block">寒假有梦想的启航,一起擘画实中校庆</p> <p class="ql-block"> 目录</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 巧动手</p><p class="ql-block"> 孝敬长辈 传恩情</p><p class="ql-block"> 热爱阅读 长知识</p><p class="ql-block"> 一起观影 护成长</p><p class="ql-block"> 周年校庆 同期待</p> 文化传承  巧动手 吴昊轩 <p class="ql-block">  剪窗花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希望通过布置家居来迎接新年的到来,窗花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和祥和,其精美的图案能瞬间让房间充满节日气息。阳光透过窗花洒进屋内红色摇曳,更增添一份温馨与欢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窗花的图案常带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福”字,”双鱼”,“莲花”都代表着吉祥如意,富贵平安。同时红色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灾,将窗花贴在窗户上,也是一种对新年美好祈愿,希望来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剪窗花作为春节的传统习俗,不仅是对节日氛围的烘托,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一张张精美的窗花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新年的期许,也让春节变得更加生动,温暖与充满意义,让我们珍视这一传统,将其美好意义传递给每一个人。</p> 孝敬长辈  传恩情 吴俊翰 <p class="ql-block">  时间不等人,孝敬父母要趁早。不要等到父母老了,才想起要孝敬他们,那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我们应该感恩他们,孝敬他们。.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陪伴,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心。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他们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应该孝敬他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p> 章鹤轩 <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美好期许的传节日,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了辞旧迎新的旋律,也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喜乐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 家里便开始了忙碌的大扫除。全家人齐上阵,扫去一年的尘埃,为迎接新年做好准备,今年我的任务是擦楼梯扶手和洗碗碟。经过辛苦努力,当扶手变得铮亮,碗碟变得光洁如新。那一刻我非常有成就感!看着焕然一新的家,心中满是对春节的期待,那是一种对美好新开始的向往,甜蜜而又充满希望。</p> 热爱阅读  长知识 吴裕轩 <p class="ql-block">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最为震撼的是保尔那如钢铁般坚韧的意志与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尤其是他从一个叛逆的少年成长为文学创作的勇士的历程,让我深感敬佩。当保尔身陷战火、重伤、失恋、身体瘫痪、双目失明的重重打击下,他并未屈服,反而以惊人的毅力投身文学创作,终于使《暴风雨的儿女》问世。这不正是对那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一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的最好诠释吗?</p><p class="ql-block"> 书中最触动我的片段是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写作的那段日子。他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革命的忠诚,即使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也要寻找表达的方式。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如某次考试失利,或是长时间的练习未见成效。与保尔相比,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他教会我,只要心中有光,任何艰难都可化作成长的阶梯。</p><p class="ql-block"> 此外,保尔与丽达、冬妮娅之间的情感经历,也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的复杂与多变。尤其是在误会与分歧中,保尔并未沉溺于情感的波折,而是将这份力量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动力,这种超脱与坚韧,更是值得我学习的品质。正如钢铁在烈火与骤冷中铸就,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经历过磨砺,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p> 季陎涵 <p class="ql-block"> 《经典常谈》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 他认为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认为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更是文化训练。这些表述虽然针对当时的大学教育而发,显然对当今语文教育业有着相似的启发意义。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我积淀太少。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用先生的话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必须得惭愧地承认,即使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书中提到的有些经典书籍我也未曾认真读过。  </p><p class="ql-block"> 读过先生的《经典常谈》,觉得似乎经典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只是我还没找到法门,没有真正走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当然,我也谨记先生教诲:"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茎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p><p class="ql-block">  读了本书,我发现我关于部分经典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到的关于"仓颜造字说"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凭仓颇一人之力,创造出整个汉字体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话传说,但我并没有探究这个传说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释让我觉得醒灌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提出的一些观点也为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出"形声字才该叫做字,字是擎乳而渐多的意思",还提出"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而"天雨栗,鬼夜哭"说的是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p><p class="ql-block">  再如传奇是最先有结构的小说,文人创作传奇,"原来只是向科举的主考官介绍自己的一种门路",当时的应举之人在考试之前,得请达官显贵向主考官介绍自己,介绍的方式就是先呈上正经文章,再呈些有趣味的杂文如传奇等,因为"传奇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人又爱看",所以传奇就逐渐流传开了。   这么看来,传奇的广为流传,跟当年词的逐渐兴盛的过程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不也是先作为当时大部分读书人不屑的"流行歌曲"的形式出现,逐渐在坊间流传,之后逐步被一些有影响力的文人墨客接受,才作为一项的文学创作登上大雅之堂的嘛!</p><p class="ql-block">  "经典常谈",其实更多地还是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当下,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p><p class="ql-block">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这部《经典常谈》确实激起了我对这些经典的阅读兴趣,即使书中提到的一些书我之前草草阅读过,现在也是有再细读的迫切需求。因为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所站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同一部经典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趣味。</p><p class="ql-block">  感谢先生的这部书,提醒我,对一些经典的阅读我还是荒疏了,阅读经典的乐趣竟然被我忽略了。</p> 一起观影  护成长 唐郅捷 <p class="ql-block"> 《狗十三》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狗十三这部电影以其细腻的手法和主动的情感描写,勾勒出了一个普通女孩李玩的成长轨迹。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电影中,李玩的成长之路充满坎坷和无奈。父母离异后,她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尽管对她呵护有加,但隔壁教育使她出了不小的问题。她的父亲为了弥补自己内心上的愧疚送她一只小狗。一开始因为对父亲的恨而不接受到慢慢的接受然后成了唯一的挚爱。这只小狗在和爷爷去买菜的路上走丢了。这只小狗倾注了她所有的爱,是她唯一的心灵慰藉。狗丢失后,家人的态度让她心灰意冷。他们认为这只是一只平平无奇的小狗罢了,不值得寻找,而李玩的执着让家人们对她失去了耐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影片中李玩的反抗和挣扎让人印象深刻。父亲逼迫她接受一只冒牌的爱因斯旦时,她的愤怒到达了极点。她质问父亲为何要欺骗她为何要践踏她的感情。然而父亲的回应确实冷漠和无情的。他用暴力解决了这场争吵,也让李玩的反抗戛然而止。从那之后,李玩变得谨慎寡言,她学会了隐藏了自己的情感,学会了去迎合大人的世界。她喝下了自己不喜欢的牛奶,吃下了饭局上的狗肉,甚至对那只曾经走失的狗也视而不见了。她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妥协中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成长的无奈和痛苦。成长,似乎意味着学会放弃一些自己的坚持,学会接受大人的规则。李玩的故事就是一个缩影,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被迫接受一些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我们都在努力适应这个世界,努力让自己变得“懂事”。然后这种懂事,让我们失去最初的自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影片中,李玩的孤独和无助让我们同情,她渴望得到父亲的陪伴和理解,却总是被忽视和误解。她的世界里,只有那只狗是真正属于她的。然而,当狗也离开她时,她仿佛失去了最后一丝寄托。她的反抗是对大人世界的不满和质疑,也是对自己的坚守。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她的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她只能接受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狗十三》不仅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它更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教育的电影。影片中,李玩的父亲代表了大多数中国家庭。他们总是以“为你好”的名义,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决定。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听话,应该懂事。却不知道这种教育方式有多大的漏洞。</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了成长的残酷。</p> 何丰屹 <p class="ql-block"> 《狗十三》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这部电影给我触动很大,没有让我看哭,我知道这可能是因为电影中的13岁的李玩正在经历过的事情,现在15岁的我,几乎全部都曾经历过。我无数次在电影中看到曾经的(有时也是现在的)自己——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后妈给她生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她在弟弟的生日会上看起来像个局外人却陪着大家一起“开心”地笑;爸打骂她之后又温柔地摸着她的头发说“爸打你,是为了你好”;她一个人在浴室洗澡时无声地痛哭;她在爸爸的饭局上礼貌地敬酒……最后,她还是长大了。她喝下了以前从来不喝的牛奶。她吃下了那一口红烧狗肉。她放弃了陪伴自己亲爱的小狗,选择向大人的谎言妥协。爸爸一会儿说“你还小,长大了就懂了”,一会儿又说“你长大懂事了”。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爸爸之所以这么强势,可能是因为他像弟弟一样,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继母之所以毫无人性,就是因为她也有李玩那样的童年,她也曾受到过伤害。而全家人对李玩太苛刻,李玩从小充满仇恨、负能量,长大后很有可能成为继母那样的人。在大人们眼中看来,长大了就是懂事了,但实际上,成长真的是一个残忍的过程。每个人生下来的形状不同,而一生下来就有一群大人围着它,争先恐后地把那些棱角全都一个个磨平。这就是所谓的“长大”!</p> 周年校庆  同期待 潘奕然 金浩宇 结语 <p class="ql-block">寒假励志绘华章,墨香书卷伴暖阳。</p><p class="ql-block">待到春暖花开时,金榜题名绽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