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面村~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军)曾留宿过此地

新书社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尤溪县坂面镇坂面村,原名玉溪,旧属廿八都,属于沙丘地带,历史悠久,古时因街面源头一股溪流与下小溪(今京口溪)河水长年冲刷,日积月累,汇成一块溪坂,名曰"鲤鱼州”,之后形成一个村落,故而称之为"坂面”。</p> <p class="ql-block">  坂面村位于尤溪县中南部,座落于戴云山脉蓬莱山脚下,属于福建闽心地带,S215省道过境,与厦沙、莆炎高速互通口毗邻,交通便利。</p> <p class="ql-block">  全村土地总面积约35710亩(23.8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2857亩,林地约25544亩,是乡镇所在地的一个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前玉田、后玉田、上坂、后吉、半山、后洋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7982余人,是尤溪县人口大村,历代人才济济,民风淳朴。</p> <p class="ql-block">  全村有陈、叶、王、徐、朱、凌、严、石、梁、李、郑、吴、伍、郭、林、杨、庄、张、蒋、罗、黄、范、雷、刘、钟等姓氏人家久居于此,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  据《儒山志徐氏宗谱》记载,徐氏入尤始祖徐四于元末从福建德化开基尤溪兴贤坊亭头街(今县政府所在地),繁衍后代,其后裔徐霓秘迁居仙山岩(现禅峰寺),第三十二代徐文璊迁居坂面上坂,启基“东升堂",徐文洪启基“东海堂”。现居坂面的已繁衍约480余人。</p> <p class="ql-block">  据《尤溪王氏志》记载,始祖王潮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戌(公元1190年)随同家人迁尤邑城南久居,直到第十代孙王廷富又从城南迁居二十八都上坂龙头堡(今坂面上坂片)繁衍生息。至今发展6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据《上坂後塘朱氏族谱》记载,朱氏始祖朱世聪于唐朝武德三年同光癸未年(公元621年)从尤溪城关开基芹洋后塘,第十四代孙朱璇玑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开基坂面上坂,启基“永乐堂”。后第十七代孙朱国训、朱国谟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开基上坂头,启基“文华堂”。目前朱氏在坂面约200多人。</p> <p class="ql-block">  据《江山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始祖陈大志于宋庆元乙卯年(公元1195年)从福建闽侯迁尤邑玉溪(今坂面)溪西繁衍生息,迄今为止,陈氏已繁衍约2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丁尾厝应为“庭美厝”,是红军抗日先遣队行军至坂面村曾驻扎的旧址,也是目前尤溪县境内发现唯一一处写有"抗日先遣队”字样落款的旧址。</p><p class="ql-block"> 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尤溪期间,一边行军帮助建立贫农团和自卫队,组织发动群众打土豪恶霸、分田地;一边宣传党的主张,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上百座民房上刷写数百幅的宣传标语。在抗日先遣队的帮助和影响下,尤溪红色政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得到加强和提高。 </p> <p class="ql-block">  第二支陈氏始祖陈冥六于南宋德祐乙亥(公元1275年)从福建仙游柘山(今渡尾镇)开基坂面村厚吉保金井坊,至今已繁衍约7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第三支陈氏陈博于元至正间(公元1360年)从福建闽侯南港芹洲(现陈厝村)开基坂面,生三子,其三子陈政三于明洪武壬子五年(公元1372年)移居后隔院,生子陈良,正统甲子九年(公元1444年)肇基后隔金井坊,起架“积善堂”祖祠。目前已繁衍7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据《坂面井溪富春堂严氏》族谱记载,严进九于明嘉靖三十九年从尤溪中仙乡西华村严坂官頭祖厝开基坂面井溪,建祖屋“富春堂”繁衍生息。后政府为了建造新集镇,井溪严氏于2002年秋,祖祠迁址于本村大宗安兜,建造新祠堂。至今已繁衍约96余人。</p> <p class="ql-block">  据《尤溪凌氏族谱》记载,凌姓在尤溪县分布仅属坂面村,始祖凌辉,字清峰,幼时勤学诗书,博通经史,十四岁选入宫坪第五名,十九岁中乡试举人。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时年廿四岁中进士,当年五月,皇帝赐敕选任广东道监察御史。</p><p class="ql-block"> 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敕赠为都察院河南道御史。由于为官清廉,业绩显著,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五月晋升为中宪大夫,任三省监察御史。</p><p class="ql-block"> 时诏文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惟职典政要,允赖贤良,副选外藩,欲称阙职,置难其人。尔河南道监察史凌辉,訏謨经远,精织造微,居微吏而政度澄清,领使命而功绩有稽。伟哉!清节之臣也。今特命尔为江西按察御史,尔宜清白一心,夙夜惟庚,振肃纲纪,赞襄宪度,汝往钦哉,勿替朕命。时为正统三年五月廿八日。”摘自《尤溪姓氏志第二节.人物篇》。</p> <p class="ql-block">  凌辉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在尤溪县廿八都浮坂起架三堂大屋,名曰“柏府堂”。</p><p class="ql-block"> 落成时,很多达官显要和文人雅士为此吟诗作赋祝贺,凌辉一生刚正不阿,受皇恩有先斩后奏之权。</p><p class="ql-block"> 之后,凌辉共生三子,其后裔铭记祖训,为人刚正。坂面凌氏家族至今已繁衍约2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在尤溪县紫阳公园沈福门大门口文化长廊人物雕像处,现仍有雕塑凌辉画像,下方刻着"凌辉治吏”等字样,让后人观赏、考究。</p> <p class="ql-block">  据《后洋梁氏族谱》记载,梁氏始祖梁宣义于唐代肇基尤溪沈福门兴贤坊,其后裔粱鼎新于明万历年间开基玉溪(今坂面)后洋。至今已繁衍约70余人。</p> <p class="ql-block">  据《葉氏族谱》记载,叶氏始祖叶信伍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42年)从福建仙游古濑开基尤溪坂面仁厚,在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迁居坂面。</p> <p class="ql-block">  直到第十代孙叶日章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在坂面半山启基“嘉山堂”,第十二代叶绳祖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22年)在坂面坑边洋启基“隆德堂”。目前已繁衍约23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叶日章,字逸有,叶氏第十代孙,叶岱之子,据后人回忆说;叶日章有一年上山採草药,在山顶上无意发现一座寺庙,走近一看,才知晓该寺庙建造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至于谁在此建庙无从考究,叶日章惊异无比,下山后立即将此事告知家人与乡邻。由于山顶峰峦陡峭,峡谷悠长,宛如鬼斧神工,虽有寺庙置于山顶,但山路布满荊棘,行人无法通行,叶日章便在山上开凿山路,以供后人行走。</p> <p class="ql-block">  经过数年后,一条有石柱石栏的小路延至山上寺庙,从此,寺庙香火不断,吸引了周边许多香客,每年农历六月十九,定为观音菩萨生日,当天更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人们为了抢先上第一柱香而争先恐后。蓬莱山已成为今日坂面一座重要旅游景点,有待进一步开发。</p> <p class="ql-block">  坂面“孝节牌坊”是一道靓丽风景线,它座落于坂面河边古渡口,建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2年),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由石构而成,高4.2米,长3.5米,宽0.57米,为两柱一间,二层悬山顶结构牌楼,正脊中设葫芦状塔刹,双柱为方形,四个夹杆石雕线形纹饰。</p><p class="ql-block"> 牌坊上楼正面中镌立书阴刻“圣旨”二字,下为案几造型,左右浮雕龙纹,两侧四根短竖柱分别浮雕“平安富贵、冰霜荷梅”等花草图案。正楼主牌镶刻的"孝节"两个大字,字迹醒目,左题书“嘉庆十六年礼部题请旌表",落款“皇朝侍诰叶芹水之妻王氏立",主牌两侧石块雕有"天官赐福”人物图案等。</p> <p class="ql-block">  该牌坊是为表彰叶氏第十三代孙叶芹水之妻王氏的孝节美德而建造,据《尤溪县志》卷七.烈女记载;王氏,二十八都叶芹水妻,年二十八,夫故守节不谕,抚孤成立,嘉庆十六年,建坊旌表,王氏嫁入叶家,生子不久,丈夫亡故,王氏便守寡,上奉婆婆终老,克尽孝道,下抚遗孤成人,备尝艰辛,王氏因此受到朝廷嘉奖,由当地知县刘俊哲奉旨建造了这座孝节牌坊,借节妇的事迹宣扬伦理道德,对后人起教化作用。</p> <p class="ql-block">  公元1934年7月25日,"嘉山堂”曾留宿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九军团从大田开往尤溪县城,途经坂面村时,有60多名战士留宿嘉山堂,并在嘉山堂后厅下堂房间里留下许多标语和部队番号,标语内容有"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选遣队、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工农的军队"等。</p> <p class="ql-block">  叶氏第十八代孙叶兴金,字叶长上,久居于西城七尺村。上个世纪1937年曾与卢兴荣率部近5000人开往浙江,经过四个月的整训,后投入抗日战场,在淞沪会战中阵亡4300余人,为抗日战争付出了努力。</p> <p class="ql-block">  据《蒋氏历代祖宗世系家谱》记载,蒋氏始祖蒋玉臺于清康熙三年甲辰年(公元1664年)从福建德化上涌开基坂面下坂大巷金鱼寨,后其次子蒋承机迁居坂面秋竹坪置业建宇"龙兴堂”。现已繁衍30余人。</p> <p class="ql-block">  蒋氏第七代孙蒋侯榜治家有方,一生勤俭,为人忠正和睦,清同治癸酉十二年(公元1873年),因乡里闹饥荒,蒋侯榜慷慨地拿出自家积累数年的粮食,救济乡民,被后人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  据《宗德堂石氏》记载,石氏始祖石永昌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1-1671年)从福建安溪后垵开基尤溪坂面东城坂,至今已繁衍约300余人。</p> <p class="ql-block">  据《安定郡尤溪伍氏族谱》记载,伍氏吴谟三于清雍正乙卯十三年(公元1735年)随父从尤溪沈城迁居廿四都大畲隔繁衍生息,又肇基坂面下坂细竹林巷,起架粗坑祖厝,名曰"隆兴堂”,迄今为止已发展约50余人。</p> <p class="ql-block">  据《官林李氏八修族谱》记载,李克义于清朝末年从福建永春达埔光林村迁居廿八都坂面下坂,建"善庆堂”繁衍生息,至今已发展约120余人。</p><p class="ql-block"> 据《延陵黄龙族金浦繁衍錄》记载,始祖吴必怜于清朝末年从福建德化从事货郎担行业,途径坂面时,发现此地可置业,后迁居坂面下坂,目前已繁衍约50余人。</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坂面村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围绕着广大村民的切身利益,认真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p> <p class="ql-block">  闽江防洪二期防洪堤工程建设,完成万里生态安全水系项目、坑口溪整治改造项目、半山郑坑人行桥衔接防洪堤项目、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农业粮食产能项目工程建设。</p> <p class="ql-block">  集镇主街店招一期改造,建设后洋坪公园、下坂公园、上坂公园,建设下溪安置坂小区、大坑垅扶贫小区及挡墙建设,玉田和东城坂自然村路灯改造,殡葬改革,建设谢恩楼一座。</p> <p class="ql-block">  人居环境整治,新建公厕4座,大莱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坂面中心小学教学楼、中心幼儿园项目,赤墓自来水厂建设及六个片区管网改造,杏洋烟基道路硬化等项目。</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坂面是个包容的村子,且宜居宜业,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每逢过年过节,乡民们便携家带子走村串户,走邻访友,宴席宾客,席间,大家围坐一桌开怀畅饮,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至此,坂面每家每户都有用红粬自酿家酒的习俗,用于招待亲朋好友,并传承至今。不知哪位文人墨客,在评价坂面红酒时曾写下"酒香坂面,最后一滴也是香的"等宣传语。且传诵四方。</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坂面蓬莱桥,该桥始建于公元一七六七年,起初用于乡邻简易通行,后因年久失修,一八六四年重建,直到上个世纪(1978年),乡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把蓬莱桥修缮成较为庞大的廊桥,桥面硬化,护栏均为厚木板钉制而成,整座桥上容积量加大,可供拖拉机、自行车、行人往来。</p> <p class="ql-block">  夏夜,人们茶余饭后之时,便不约而同地来铁索桥乘凉,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群体,年长的喜欢坐在桥头石墩上,或者自带矮凳子,三三两两围坐一堆谈古论今,中年人三五成群站在桥面两旁谈农事,拉着家常,而淘气的男女们则喜欢站在桥中心,悠然自得地摇晃着索桥,让过桥的女子随着桥面踉踉跄跄,一阵惊呼,绯红着脸骂骂咧咧,博得一阵坏笑。</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人却在欣赏桥下潺潺流水,胆大的偶尔会在桥面上高呼几声,发泄一下心中的苦与乐。那些少男少女们,喜欢在大人们回家休息时,晚点赴约,不知多少人在那里许下美丽爱情宣言,也不知道多少对夫妻曾经在蓬莱桥上私定终身......</p> <p class="ql-block">  偶尔,上夜班成群结队的自行车飞疾而过,木板桥面上发出一连串声响,像一首快节奏的音乐,触动了无数人的乡愁,牵动着游子的心。</p><p class="ql-block"> 2013年,乡镇镇区改造工程发展迅速,蓬莱桥也被列入其中之一,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崭新的桥梁,不管白天黑夜,桥上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景象,宛如飞腾的巨龙,正朝着新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摄影:张坤</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张世栓,笔名栓子,美篇昵称新书社,福建省三明市作协会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