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团趣事:改行.改名.改档案

葛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四团趣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改行,改名,改档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部队生活,不仅有团结、紧张、严肃,也不乏活泼。我记起有这么几件有趣的事,与大家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改行。我入伍后经历的第一位团长是王荣泽。这位四二年参加革命的老英雄,身不魁悟但健硕,不苟言笑而有冷幽默,不动粗行便无怒而威,在全团有极高的威望,干部战士甚至家属孩子,都敬他畏他,唯一能与他开心交谈敢开玩笑的,是供应股的潘恒煜。一九六八年夏天某日晚飯后,一邦机关干部正在办公楼前闲聊,这时,团长从楼上他办公室窗口探出身来喊到:“马金贵(军务参谋),到!你在那等我,有话对你说”。团长下来走到他身边,大家不明就理也围了过来。团长说:“我把你调到军马所当兽医,明天上午先去八连,邦他们把那窝小猪崽焦了”。大家见团长一臉严肃,都信以为真而又有些疑惑,马参谋虽口中答应服从分配,但也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喃喃道:“那活我也不会呀”!只见团长说道:“我在楼上看你屁股后面排了一串刀子剪子的,还以为你会焦猪呢!不会就别去了,把腰上掛的那些小另碎都放起来,别影响军容风纪”!这时大家都笑了起来,从心里暗暗佩服老团长的热心肠冷幽默巧批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改名。”文革"中曾刮过一阵赐名改名风。一时间,人名、地名、商号商品名焕然一新。新是新了,但形成了泛政治化,又没了历史文化气息,而且重名的俱多。受此影响,部队有一阵允许按干部管理权限,同意干部改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治色彩浓,容易引起岐义的可改,如三营長曹西亮经批准改为曹东明。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匿姓名的,可改回或更正。我经手的一件是为咱团政委刘振义更改姓名。刘政委本姓曹,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时,为防止连累家人,匿名刘振义,一直沿用至此。这次恢复本性并取名为曹卫权。我写好报告上交后,经师批准正式更名启用。借着这种氛围,咱团政治处的同志,也玩了一把幽默。一天,我们组织股干事杨岱山,蔫不溜丢对青年股股长说:“你们股可以改为水产股”。股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他为什么?岱山慢条斯理地说:“你叫余林贵,干事叫解xx(名字我忘了),这又有鱼又有蟹,不是水产是什么”!旁观的众弟兄自是一番哄笑,有理!有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改档案。我曾写过一篇专论档案的杂文,文中说到,档案与干部本人如影相随,但你一辈子别想见到,更别说改自已档案了。但事情总有意外,我们那个特定年代入党的党员,有了此生唯一一次机会,见到自己的入党志愿书并做修改。那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统一进行的,时间记不准了,大约在团机关整党后的1969年上半年。内容和办法是,把个人档案中的入党志愿书发给本人,由本人将其中凡有《修养》及作者名字的文字,一律涂掉不留痕迹。此后过了若干年,一号大案平反,档案里这一败笔却留了下来,没再恢复原状。</b></p><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7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李文藻:生于1942年12月。1958年9月参加工作,1962年8月入伍,曾任原138师414团宣传股股长;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处长;137师副政委;泰安军分区副政委。1988年9月获授大校军衔。1992年转业,任天津日报社副社长;1999年调任《今晚报社》副社长,2003年10月退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