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中华第一舟”,还真是春节浙江湘湖之行的一个意外收获。在湘湖娃哈哈酒店门前的湘湖导览图上,我发现了一处名为“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景点,开始以为这是一座名为“跨湖桥”的桥梁遗址。可吃过晚饭在酒店查阅景点的具体情况时,无意中发现这个博物馆展出的是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独木舟,便产生了浓厚兴趣。第二天环湖游时将其作为第一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湘湖湖边的林荫步道,虽然已是冬季,但仍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在湖中的小岛上,上岛须经过这座名为“启明桥”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桥后迎面是一座雕塑,反映的是古人制作独木舟的情况,突出了博物馆展示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大门前的雕塑--勇立潮头。雕塑以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为灵感,展现了先民们在海潮中拼搏的场景,体现了跨湖桥先民在恶劣环境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外貌。博物馆整体以船为造型,从平面形态到立体面造型都采用了“舟”形的形态组织,并在倒锥形三维曲面、大尺度悬挑结构以及梁柱转换结构体系等设计方面,强化了“舟”的意象,整个造型仿佛一叶轻舟划向湖面。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跨湖桥文化的独特性,也象征着8000年前先民们对海洋的探索精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网上下载的图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博物馆的船形设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大厅,宣传广告牌遮住了大厅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物馆的核心展区--跨湖桥遗址原址保护展示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示厅向人们展出了保存完好的考古发现独木舟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木舟附近出土的一件保存较好的席状编织物,形状呈梯形,三面残,完整一面斜向内收边,上层编织材料单根宽度约为0.38厘米,下层单根约0.8厘米,编织物以纵横木条作撑骨,由苇草的茎秆表层材料编织而成,残幅最宽约60厘米,最窄约50厘米。编织技法与现在的凉席相似,是中国江南地区现存最早的编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木条、木桩、木桨、独木舟形器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号称“中华第一舟”、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之一的湘湖独木舟。据介,在第三次发掘时,考古人员于2002年11月11日在编号T0512、T0513探方中发掘出一条独木舟。独木舟被长期掩埋在海水与湖底淤泥之下,更受到砖瓦厂取土破坏,残损严重。但根据舟身的人为加工痕迹与整体形态,仍然足以判断出这是一条独木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木舟舟体略有弧度,仅剩船头完整,舟残长560厘米,最宽处约52厘米,厚约2.5厘米。由于长期被泥土掩盖,独木舟的中部大部分侧舷已经残破,成了浅凹状的木板。从舱内底、壁的相交部位看,底面和边壁基本垂直。舟体表面比较光滑,是一条破旧的独木舟。经过分析鉴定,独木舟的材质为马尾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专家对独木舟舟体木块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获得的校正数据是距今已有8000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勘察,在独木舟上还发现拼补修缮和胶漆补筒的痕迹,说明在8000年前古人就掌握了这些技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模拟当时独木舟制作时的现场。在8000年前尚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要制作独木舟确非易事,独木舟的制作充分展示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证,先民首先选一根合适的大树砍下,用火烧烤不需要的部分直至烧焦,以此来让树干变得疏松,便于砍凿。然后用石斧或石锛砍、削出一个长槽,用火烧掉木屑。这样烧焦、砍挖的过程需要反复多次,才能凿成比较理想的形状。为确保只烧到准备挖掉的部分而保留需要的舟体部分,他们在不需要挖空的部分涂上湿泥,用火烧烤未涂湿泥的部分。先民对砍下的大树也物尽其用,制作独木舟剩下的木料就做成了桨。独木舟遗迹发现的石锛,以及舟身多处焦炭痕迹,就是“剞木为舟”和“火焦法”并用的证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湖桥遗址独木舟的发现,将浙江的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千年,打通了钱塘江流域各个史前遗址的文化联系,证明了浙江先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具备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它体现了8000年前浙江先民对海洋的探索和利用,为后来浙江海洋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