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心如暖阳的时光

生活冀忆

<p class="ql-block">美篇名║生活冀忆</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8241205</p><p class="ql-block">图 片 ║旧照翻拍十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小时候是在排房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排房,就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平房。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营企业职工住宅都是修建这样的排房。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几乎是在这样的排房中度过的,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回想起自己在排房生活八千多个日子,这或许是冥冥中注定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起那段住排房那段日子,如今也是心如暖阳。记得七十年我看过一部儿童片《向阳院的故事》,讲述了向阳院的孩子们在老革命石爷爷的带领下,参加社会劳动和斗争实践,思想不断成熟,革命意志更加坚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年代有点久远,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电影里的许多情节、许多人物依然记忆犹新。钻地道,送喜报,听石爷爷讲革命故事,到建筑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还有胖乎乎的娇妮子雪花,大手大脚的山虎子,机灵鬼黑蛋,红领巾的领头人铁柱等等,都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代电影少,一部电影上映,几乎每个人都看。电影是文化指明灯,更是政治的风向标。《向阳院的故事》上映之后,产生极大的反响,一夜间,全国乃至我生活的这个小县城绽放了无数个“向阳大院”,同样这朵“向阳花”也开在了我们的排房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我还清楚记得五十多年前的情景。放学后,几张小板凳围坐一圈,一条长桌子当中一放,一块小黑板墙上一挂,家门口那个宽敞的院子便成了一个别致的小课堂——“向阳院”。大家在向阳院里读报纸、听广播、唱红歌、排节目、讲故事、话人生、谈理想。今天你可以当老师,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明天也可以做学生,认真听讲,虚心学习。在向阳院里,大家互帮互助,和睦相处,每个人的心中都荡漾着满满的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幅幅暖心的画面,是那个纯真年代的美好回忆,是一个时期我国城市街巷、住宅院落常见的景象,“向阳院”一度成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我那时候刚上小学三年级,和院里年龄相仿的孩子组成了课外学习小组,放学之后,我们在树下围在一起写作业、做游戏。那时,大院里有七八个孩子甚至更多。父母们都上班,那时一周只休息一天,家长不用操心家里的孩子,孩子也有玩伴。学习小组的孩子也打架,也分群,但最后都成了好朋友。一个孩子被别的院里孩子欺负了,呼啦上来一大片,吵吵着去“报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向阳院里最快乐的时刻是夏天的晚上,十几户人家的大人拎着小板凳,摇着大蒲扇,你一句我一句唠着家常。孩子们则满院子飞跑,躲在树后藏猫猫、捉特务,或者扎上红头绳学李铁梅,脖上挂条白毛巾演江水英,直到各家爸妈喊孩子回去睡觉,这一天才终于落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向阳院在八栋十一排墙上,做了一个黑板报栏。报栏不是很大,大概只有五六个平方的样子。我进入大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第一期黑板报。我从学校拿了几支白、红、蓝三色粉笔,自己从报纸上组织了几篇文章、几条标语和图案,一个下午两三点钟,在刘代表家借了一个凳子,站在凳子上,一笔一笔地写着、画着,独自一人出了一期图文并茂的黑板报。收工时已到下午五六点了。我还凳子给刘代表,他知道我搞完了,不顾灶上煮着饭要照看,高兴地来到黑板报下看,连连称赞:“出得好,出得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向阳院”是社会的缩影,各行业、各阶层的人们交融在一起,共同生活在一个排房里,合用一个水龙头、一个厕所,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向阳院这个称呼虽然只持续了两三年,但那段时光成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双匮乏年代里孩子们最“阳光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说“向阳院”从轰轰烈烈地来,到悄无声息地去,时间不长,但它留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及深刻思考却是无穷无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