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岁首的阅读

空中白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3年,岁首阅读的书:《勇敢的人死于伤心》(与文学为伴的生活冒险)</span>。</p> <p class="ql-block">读这本书不是必然,仅是偶然。因为我的阅读总是很随性的,站在书柜前,双眼扫描一层层立于书柜里厚厚薄薄高高低低的书,关注书脊的书名。这次入眼的不是著名的作者(是我不熟悉的作者云也退),而是觉得有些特别的书名,比如这本《勇敢的人死于伤心》,觉得书名不那么有逻辑,觉得有些好奇,于是它成为这一年岁首我启动了第一本读物。</p> <p class="ql-block">没料到这次偶然的选择有些令我失望,我问自己为什么会失望呢?</p><p class="ql-block">我上网查阅,有文字对这本书的简介这么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本另类的文学指南——当文学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解自我就是重温读过的每一本书 不是传统的书评集,也不是简单的书评文章结集;不是依据文学史脉络的著作品评,也不是板起面孔的“文学批评”,而是站在文学作品之内,在作家的心中发言,同时又在自己的生活里尽力呼吸,写下自己如何与文学一路相伴,获得力量,一点点长成今天的模样、成为自己:“(那些)书、故事和作者,基本上都已连同原书的模样一起变成了个人心智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本真正意义上打通“文学”与“生活”的界限,用真实的成长经验回答“文学有什么用”的有用之书。</span></p> <p class="ql-block">原来如此,我的直觉告诉我:</p><p class="ql-block">一开始阅读这本书,就觉得不是我习惯阅读的那些类型的书籍。主观认为阅读的过程并没有让我很快进入徜徉于文字中,没觉得这本书会带我遨游在他人世界的生活里。</p><p class="ql-block">可是,我也不能就这么轻易放弃偶遇的岁首阅读,是它刺激我,让我觉得自己的阅读肤浅,所以我决定要啃这本书。</p><p class="ql-block">我的读后感在此不表,因为认识不深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4年岁首读书,首选华语一代宗师梁实秋的《人间况味》,其中首篇是《清华八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文描绘他于民国四年进清华学校读书,整整八年在清华园里度过的那些时光。文字朴实无华,却有着自然美的魅力。深感这文章少说废话,开门见山;拐弯抹角的地方力求其挺拔,避免茸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便是大师的硬功夫。佩服,佩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文字让我跟随14岁的梁实秋走进了清华校园。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就懂得清华学校带着深刻的国耻意味,它是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庚子赔款半数用于教育,所以学校的学制特殊,是留美预备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经报名应试,在三十多人的初试,复试后遴选五名,他榜上有名。于是他与清华结下了八年的缘分。也因此第二次“断奶”,从父母身边把自己扯开。</span></p> <p class="ql-block">我认真拜读这本书,感觉蛮有趣。</p><p class="ql-block">梁实秋先生详实记录了清华学校管理非常严格的林林总总。细到连每人的手巾、脸盆脏了要罚;每两星期要写一封平安信致家长,交斋务室登记寄出;学生身上不许带钱,钱要存在学校银行里;学校禁止看小说,如果违规则被罚禁闭,在“思过室”静坐几小时,还得记录在案;思过等于记一小过,三小过为一大过,三大过则为恶贯满盈实行开除……由此可见清华预备留美学校对学生管理是非标严苛的。</p><p class="ql-block">清华预备留美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与众不同,分上午课程和下午课程。上午课程有英文、作文、美国公民、数学、地理、历史(西洋史)、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一律用英语讲授,教材是美国出版的教科书、教师有美国人和会说英语的中国人;下午的课程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哲学史、伦理学修辞、中国文学,一律用国语,用中国的教科书,下午是中国的先生授课。</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清华预备留美学校培养的学生在中等课的阶段不仅学知识,也塑造学生的人格。</p>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梁实秋先生当时是中等科四年级,十八岁的热血青年。他积极投入了影响深远的学生运动。他真切感觉到淳朴学生的爱国热情,恨政府无能,恨官吏卖国,自发组织学生会,学生自治,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他认识到“团结即是力量”。</p><p class="ql-block">清华学校的校长企图利用乡间的“小锣会”,打着灯笼,拿着棍棒到学校里来弹压学生,这如何能让学生心服?……数年之内,清华数易校长。</p><p class="ql-block">为五四爱国运动而组织的学生会,学生要求自治,学生也要过问学校的事,因此学生会组织得以健全,分评议会与干事会。梁先生在清华最后几年一直参加评议会。他们在短短几年内驱逐三位校长。其中一位名罗忠诒,据说他吸食鸦片烟,舆论哗然,吓得他未敢到任。</p><p class="ql-block">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激发了广泛的求知欲,而且非常旺盛。这让我对老一辈的热血青年油然而生敬意。当时的梁先生开启了他阅读的快车,大量阅读,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王星拱的《科学方法论》……还有当时的《新潮》《新青年》等杂志每期必读。还有进化论与互助论、资本论、托尔斯泰与萧伯纳、罗素与伯格森、泰戈尔与王尔德,他都兼收并蓄。实在是了不得的阅读经历,为他的人生夯实了文学的基础,他成为华语散文一代宗师、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及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p> <p class="ql-block">梁实秋先生18岁开始文艺写作,也是他进入清华学校高等科之初,开始在荷花池畔吟诗,在《创造季刊》上发表诗歌《荷花池畔》,相继与几个朋友一起凑热闹翻译了一本《短片小说做法》,还组织定名“小说研究社”,后改名“清华文学社”,结识了多才多艺的闻一多。“五四”以后,与闻一多都大量写白话诗。他自称受过“五四”洗礼的人是不能再回复到以前的那个旧文学的境界里去,只可以研究、欣赏,而无模拟的兴致。</p> <p class="ql-block">梁实秋先生在这本书中记录了自己的学习与成长的经历;他经历的五四运动的那些事,他的感悟;他熟悉的那些人和过往的那些故事:有徐志摩、老舍、冰心、沈从文、胡适、辜鸿铭等先生们的轶事。内容极其丰富,人物尤其鲜活。</p><p class="ql-block">这些人,那些事,历经岁月的风尘,在这本书里,让我依然觉得韵味十足,依然觉得闪耀着那个时代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5年,岁首悦读的书:唐诗三百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年少的我,家中无诗书,缺失了唐诗宋词的启蒙学习,是终生的遗憾。因此有意于老年来弥补。</span></p> <p class="ql-block">目前还只是开始读这本书。</p><p class="ql-block">打算系统阅读传统中国文学的精粹:诗。阅读中国诗歌的精粹:唐诗。</p><p class="ql-block">明明知道自己没有诗词的任何基础,学习起来是有难度的,也不知能坚持多久,既然有了开头,无论如何要一步一步向前走。</p><p class="ql-block">关于唐诗,闻一多先生曾在西南联大开唐诗课时提出:“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p><p class="ql-block">他的这番话有如醍醐灌顶,令人铭记。</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开启了学习欣赏唐诗的入门之旅。这本书自然就成了我的师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望岳 杜甫</p><p class="ql-block">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p><p class="ql-block">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p><p class="ql-block">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p><p class="ql-block">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p><p class="ql-block">喜欢这首五言古诗,描绘了登山人在过程中感受到山下与山顶的视觉是不同的。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看到山下看不到的风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产生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万丈。</p> <p class="ql-block">暂无法有读书笔记记录在此。</p><p class="ql-block">若有点滴,我会在此续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