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包孝肃公墓园位于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的包河畔,占地3公顷。墓园由照壁、子母双石阚、神道碑、祁门、望柱、墓前石刻群、享堂、包拯墓、地下墓室、家族墓群和碑廊等组成。墓园古朴庄严,苍松翠柏,环境典雅,与附近的包公祠、清风阁、浮庄等组成包拯纪念区。</p> <p class="ql-block">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合肥),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九九九年),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园一0六五年),享年六十四岁。24岁取进士,后任知县、知府、监案御史、运转使、天章阁待制、龙头阁大学士、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史、枢密副史等职,死后谥号为“孝肃”。包拯是我国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官史,在人们心中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他执法严明、铁面无私、为民请命、关心民苦、努力改革、兴利除弊、严惩贪污、廉洁清正,深受广大人民的敬仰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的包公画像</p> <p class="ql-block">包拯墓原址在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南宋时期包公墓遭战火破坏,后人及其亲属进行修建,1956年包孝肃公墓园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在那个特殊时期,因合肥钢铁二厂扩建,包公墓园需要搬迁。当时省博物馆着手对包拯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包拯家族墓12座,其中包拯及夫人董氏、大儿媳崔氏、次子包绶及次儿媳文氏和长孙包永年六座墓葬都有墓志。</p> <p class="ql-block">神道上的石刻群</p> <p class="ql-block">墓道碑</p> <p class="ql-block">当年发掘结束以后,这些遗骨被被运往肥东包公老家小包村偷偷安葬。其中包公墓中发掘的35块遗骨,15块保存在省博物馆,20块遗骨重建包公墓时都安葬在墓园的棺木中。这些遗骨经中国科学院等专业机构检测,一致认为包公应该是中等身材,身高165厘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包公墓享堂</p> <p class="ql-block">1985年合肥市开始对包拯墓园进行重建,1987年建成。重建的包孝肃公墓园,依据史料记载和原包拯墓发掘资料设计。园内建筑按照宋《营造法式》,建筑均以宋代二品官葬制设计,一砖一瓦完全符合宋代建筑的质地与规格要求,保持宋代建筑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包拯墓</p> <p class="ql-block">整座墓园四周有院墙围护,园内各处有神道贯通,满园苍松翠柏、芳草如茵、古朴典雅,不少建筑上还有全国百余位书法家书写的匾额、楹联装点,更增添了墓园的历史氛围和文化低温。</p> <p class="ql-block">包拯墓室</p> <p class="ql-block">包拯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墓园内的碑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