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8月27日从贵阳出发,至9月10日抵达和田,已经第15天了。<div>9月9日,我们在和田市塔乃依南路的林海酒店下榻,今天早上起来,用了酒店的自助餐后,驾车再出发,开始今日新一天的旅程。</div> 和田市北京西路(09:49)<div>这道路,忍不住拍了一下,在南方绝对没有。<br><div>道路像是大自然铺就的绿色长廊,两排高大的白杨如同忠诚的卫士,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它们的枝叶在空中交织,仿佛为这条路撑起了一把把绿色的巨伞。</div></div> 今天第一站的目的地:和田县巴格其镇的一处景点(09:58) 车过,看到一处邮局,碰巧我们在附近停了下来,我抓紧跑过去,问也没时间问,顺手投了一张明信片进门口的小信箱。<div>还算好的,我10日投进去的,看日戳是27日,整整半个多月才开信箱。我至今还有在扎尕娜景区门口投的一枚明信片至今也没有收到。</div> 上午十点,我们抵达约特干故城。<div>行程,不断的行程,理解了那句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了这里又涨知识了。<br><div>约特干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于阗古国的都城,于阗古国历经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到北宋仍有很强影响力,共历 13 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属国王朝。</div></div> 巴格其核桃文旅小镇——约特干故城:<div>是新疆果业集团有限公司深耕和田热土30余年,成立新疆果旅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进军文旅行业,联手和田县委及和田县旅游局,打造的和田首个民俗文旅项目——约特干故城,目标致力于成为和田文旅新名片。<br></div> 2020 年 3 月,和田 “约特干故城” 文旅项目正式动工奠基,由和田县人民政府携手新疆果业集团合作建设,是和田地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也是新时代 “文化润疆” 的示范性工程。 项目占地面积 156 亩,总建筑面积 7 万㎡,规划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项目已整体完成,二期和三期项目已完成主体,装修也即将完成。 还“煞有介事”的搞了个“护城河”。 既到之,则打卡之。 一座很有特色的“毗沙门”, 是梵文译音,通常翻译为 “多闻”,指的是佛教中的北方多闻尊天王。在佛教中,毗沙门天王是重要的护法神,其信仰广泛传播,许多佛教寺庙都供奉有毗沙门天王的塑像或画像,信众通过供奉和礼拜毗沙门天王,祈求财富、平安和护法加持。<div><br><div>大门在整体布局和建筑形式上,既保留了西域建筑的特色,如拱形门、穹顶等元素,又融入了中原建筑的对称、庄严等风格,体现了古于阗国作为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东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从装饰图案和符号来看,既有伊斯兰文化中常见的几何图案、植物花纹,也有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法轮等元素,反映了当时于阗地区多元宗教文化并存的历史风貌。</div></div><div>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运用了当地的土、木、砖等材料,这些材料不仅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还赋予了大门浓厚的地域气息,使其与周围的沙漠、绿洲等自然景观相融合。大门的设计借鉴了和田地区传统的<font color="#ed2308">阿以旺</font>民居风格,如采用了<font color="#ff8a00">白色的墙体、蓝色的门窗</font>,以及带有精美雕刻的原木色围廊,展现出当地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div><div>大门城楼高大宏伟,城墙厚实坚固,仿佛让人感受到古代于阗王城的辉煌与气势,彰显了其作为都城大门的重要地位。大门采用对称式布局,左右两侧的建筑结构和装饰基本相同,增添了大门的稳定性和庄重感。</div> 进毗沙门后,来到“三藏池”:<div>池中耸立一大碧玉,形似坐佛,有祈福 “天下平安” 之意,“三藏” 是指佛教经典理论中 “经、律、论” 三部分的总称,通晓此 “经律论” 的僧人被称为 “三藏法师”,这是对佛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唐代于阗僧人实叉难陀、唐代于阗僧人尸罗达摩均获得此殊荣,此一汪池水,名为三藏池,表达对三藏智慧的称赞。</div> 横跨三藏池的这座木桥名为“抹忧桥”,桥面上铺满了象征财富的和田玉石籽料,皮色亦白亦青亦绿,温润可爱。仔细寻来不乏有良秀的藏在其间,走过此桥,不被脚下的珍奇宝石所羁绊,持正念便能少了这些人世间多少的烦恼和苦难。 我们每个人都跨这“抹忧桥”。 我自然也跨“抹忧桥”(10:22)。 “寻秘古于阗 一步一千年”(10:25)<div>将 “约特干故城” 简称为了 “寻梦干城”,以一种更具诗意和浪漫的表达,来呼应约特干故城 “寻觅古于阗,一步一千年” 的主题。游客来到约特干故城,每走一步都仿佛穿越千年时光,能感受到古于阗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div><div>那么,古于阗文化有些什么特色呢?</div><div><font color="#ed2308">宗教文化</font>:于阗是西域大乘佛法兴盛之地,是佛教东传的第一站。公元 2 世纪末佛教便在此扎下根,隋唐时期成为丝路南线上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于阗有众多佛教遗址,如丹丹乌里克遗址、喀达里克遗址等,出土了大量壁画、塑像、擦擦等佛教文物。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还会举行盛大的佛像行像大游行礼佛活动。</div><div><font color="#ed2308">艺术文化:</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绘画艺术:</font>于阗产生过如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等艺术大师,他们将西域绘画新技术带到长安,改变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风格。于阗佛教壁画以铁红色为主,人物线条优美、流畅、刚劲,柔韧舒展,佛像脸型丰润饱满,线条柔美。</div><div><font color="#ff8a00">乐舞艺术:</font>于阗乐舞在古代也颇具盛名,是西域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节奏、旋律和舞蹈动作,展现了古于阗人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中原及周边地区的乐舞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div><div><font color="#ed2308">玉文化:</font>于阗地区是著名的和田玉产地,和田玉按颜色分为羊脂玉、白玉、青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等七大类。《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当地有白玉河、绿玉河、乌玉河,三河皆产玉。</div><div><font color="#ed2308">文字语言:</font>于阗使用过多种文字,如佉卢文、于阗文等。佉卢文曾在精绝等地区使用,用于记录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务。于阗文则是于阗国特有的文字,用于书写佛教经典、官方文书、文学作品等。</div><div><font color="#ed2308">商贸文化:</font>于阗位于古丝绸之路南道上,是东西文化交往的中转站,是连接中原地区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商业枢纽。通过丝绸之路,于阗的玉石、丝绸、香料等特产运往中原及西方,同时也从外界引入了各种先进的技术、文化和商品。</div><div><font color="#ed2308">神话传说:</font>于阗与昆仑山紧密相连,昆仑山在古代华夏的想象中是天神居住的神山,孕育出了以西王母、黄帝、伏羲等中华始祖为核心的昆仑神话体系,演化出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等古代神话。</div> 故城内一装饰精美的小巷,墙壁上挂满了粉色的花朵装饰,花朵之间还夹杂着一些手写的纸条,增添了浪漫和文艺的氛围,引得一群陪敬老院里老人们来此游览的服务员在这里留影。 故城中,还有民宿,这里是民宿接待中心。(10:31) 偶得之。 花马桥,桥头有四个高五米的桥柱耸立,桥面之上有粗壮的雕花扶手,形式庄重而典雅,柱体由整块核桃木制成。桥体四角设有四个“狻猊” 神兽护佑。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享誉海外,其中“风头骢”马便是于阗宝马。李白的《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体现五花马之名贵。可见当时古于阗好马与美玉齐名,给后来的文人墨客及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故喻此桥为 “花马桥”。 花马桥(10:40)。 狻猊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相传它在古时战乱中,曾随一支神秘军队出现,坐骑清一色的狻猊,所向无敌,战争很快停止,这支军队又凭空消失,因此狻猊被人们视为和平之神。 狻猊除了在香炉上常见外,在一些古建筑的屋脊、梁枋、门楣等部位也会有狻猊的雕刻,起到装饰和辟邪的作用。在佛教文化中,狻猊常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出现在一些佛教寺庙的雕塑和壁画中,象征着佛法的威严和力量。 在花马桥前留个影(10:44)。 故城一景<div>浅水池和石头的组合在景观设计中常常用于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石头的不规则形状与水池的圆形形成对比,增加了视觉上的趣味性。</div><div>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中国的风水理念里,水象征着财富和生命力,而石头则象征着稳定和坚固。两者结合可能寓意着财富稳固、生活安宁。</div> “孤塔分明是故人,一回一见一情亲。”·杨万里<div>在故城,也造了一座塔。塔往往成为一座城市或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着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div>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岑参<div>塔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技艺,通过建筑风格、雕刻、壁画等形式传承着当地的文化传统。</div> 故城:一座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建筑。<div>建筑物的外墙是浅色的,表面有类似石块拼接的纹理。建筑的左侧有一个高高的塔楼,塔楼上有两个拱形窗户,窗户之间有一些装饰性的细节。塔楼下方有一个拱形的门洞,门洞旁边有一段楼梯通向建筑的上层。<br>建筑的上层有一个露天的阳台,阳台的栏杆是木质的,设计简洁。阳台下方的墙面上有多个拱形的窗户,这些窗户与塔楼的拱形窗户相呼应,整体风格统一。</div> “新疆是个好地方”--我在约特干故城等你。<div>或许,很多来新疆旅游的,不一定会游到这里。</div> 在约特干故城,不经意间,“等”到了这二位帅哥,服饰也民族、漂亮、特别。(10:50) 七凤楼位于古城的重要位置,据《新五代史》之《高居诲使于阗记》载,诲到达于阗城时,国王李圣天(尉迟僧乌波),“圣天衣冠如中国,其殿皆东向,曰金册殿,有楼曰七凤楼”。金册殿是尉迟王李圣天受理朝政的大殿,高大威严具有特殊的等级和功能。古代楼是指两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以赏景抒怀之用。如文人墨客渲染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古代宫城正门的一种形制为五凤楼,形如雁翅,隋唐时期指洛阳紫微城正门,七凤楼乃尉迟王室向往大唐而修建。 七凤楼:有几位像:于阗国王李圣天、王后曹氏<div>于阗王后曹氏,她是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女儿。后晋天福三年(938 年),于阗王李圣天遣使入中原朝贡,高祖石敬瑭随后遣使张匡鄴、高居诲前往于阗,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在这一时期,于阗与敦煌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曹议金将女儿曹氏嫁给了于阗王李圣天。敦煌莫高窟中有相关的于阗王族供养像,为研究这一时期于阗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div> 曹氏成为于阗王后,在文化交流、艺术创作、宗教传播等方面对敦煌文化产生了诸多重要影响:<div><font color="#ed2308"><b>文化交流方面</b></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语言文字交流:</font>曹氏作为于阗王后,往来于于阗和敦煌之间,使得于阗语等西域语言与敦煌地区所使用的汉语等语言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可能促进了一些于阗语词汇、语法结构等在敦煌地区的传播,丰富了敦煌的语言文化内涵,也让敦煌的语言文化对于阗地区产生一定的反向影响,有助于语言的融合与发展。</div><div><font color="#ff8a00">风俗习惯传播:</font>于阗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服饰、饮食、礼仪等。曹氏可能会将一些于阗的风俗习惯带到敦煌,使敦煌地区的人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西域的风俗文化,为敦煌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丰富了敦煌民众的生活内容和文化体验。</div><div><b><font color="#ed2308">艺术创作方面</font></b></div><div><font color="#ff8a00">绘画风格融合:</font>于阗的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以线条流畅、色彩鲜艳、造型丰满为特点,尤其在人物画方面有独特的技法和风格。曹氏来到敦煌后,可能会促使于阗的绘画风格和技法在敦煌地区传播,与敦煌本地的绘画风格相互融合,莫高窟的一些壁画中可能就吸收了于阗绘画的元素,使敦煌壁画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更加多样化。<b><font color="#ed2308"></font></b></div><div><font color="#ff8a00">图案纹饰引入:</font>于阗艺术中的一些独特图案和纹饰,如莲花纹、忍冬纹等,可能通过曹氏的影响被引入到敦煌的艺术创作中。这些图案被应用于敦煌的壁画、彩塑以及纺织品等艺术形式中,丰富了敦煌艺术的图案体系,为敦煌艺术增添了新的装饰元素和文化寓意。</div> <font color="#ed2308"><b>宗教传播方面</b></font><div><font color="#ff8a00">佛教交流促进:</font>于阗是佛教盛行的地区,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曹氏作为于阗王后,可能会积极推动于阗与敦煌之间的佛教交流。于阗的佛教经典、教义、法事仪式等可能会传入敦煌,促进敦煌地区佛教教义的研究和传播,丰富了敦煌佛教文化的内涵。同时,敦煌的佛教文化也可能对于阗产生反哺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两地之间在佛教领域的互动与交流。</div><div><font color="#ff8a00">佛教艺术影响:</font>于阗的佛教艺术风格独特,其佛塔、佛像等造型和制作工艺可能会随着曹氏的影响传入敦煌。敦煌的佛教艺术创作者可能会借鉴于阗的佛教艺术手法,对敦煌的佛像塑造、佛塔建造等产生影响,使敦煌的佛教艺术在表现形式和工艺技巧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创新。</div><div><font color="#ed2308"><b>文化传承方面</b></font></div><div><font color="#ff8a00">文献交流与保存:</font>于阗有着自己的文化典籍和文献资料,曹氏可能会促进于阗文献与敦煌文献的交流与传播。一些于阗的历史、宗教、文学等方面的文献可能会传入敦煌,丰富了敦煌的文献宝库,为敦煌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视角。同时,敦煌地区也可能对于阗文献进行整理和保存,为于阗文化的传承做出了贡献。</div><div><font color="#ff8a00">文化传承推动:</font>曹氏在敦煌与于阗之间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使得她成为两地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她可能会积极推动对于阗文化和敦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鼓励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两地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敦煌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认可。</div> 这,可能想再现当年故城的辉煌:<div>这种风格的建筑通常与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相关。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沿途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div><div>骆驼是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骆驼商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骆驼可能象征着财富、繁荣和贸易。骆驼背上的植物可能象征着生命和绿洲,寓意在艰苦的沙漠环境中,骆驼带来生机和希望。<br></div><div>建筑与金骆驼结合在一起,可能是为了纪念和展示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强调当地在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div> 《玄奘东归》<br>玄奘,唐贞观十八年 (公元 644 年)从天竺取经返回,途中在于阗 (今新疆和田) 滞留了 7 个月,在当地传授佛学知识,补录渡河落水丢失的佛经,并在于阗上书朝廷禀报自己求法归来,获准后于冬季重返长安。带回佛经共六百五十七部。<div>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并将取经途中见闻撰写《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对于阗古国记载尽在其中。</div> <p class="ql-block">准备中</p> 10:58,我们回到了故城城门处,一群穿着华丽服饰的女性出现在大众视野。 这些女性所穿的服饰属于敦煌舞服饰。敦煌舞服饰通常具有鲜明的西域风格,色彩鲜艳,装饰华丽。其特点包括飘逸的彩带、精美的头饰、露脐的上衣和宽大的裙摆等,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敦煌壁画中飞天仙女的形象特点。这些服饰在表演敦煌舞时能够营造出一种灵动、飘逸的视觉效果。 原来,每天11点,故城要举办开城仪式,她们表现当年于阗的辉煌场景,也有吸引游客的主要意思。<div>为观看,我马上登上城楼。(11:11)</div> 在城楼上看故城(11:12)。 <p class="ql-block">正式出城门演出,场面赞!</p> 一块电子屏:大型情景剧《万方乐奏有于阗》,这是晚上演出的,大约演出一个小时左右吧,我们就放弃了。 约特干故城,占地面积约 156 亩,参照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古于阗王城风貌,以方城、红墙、白色建筑为主要基调。故城主要涵盖美食街区、工坊街区、民俗街区、淘宝街区、王城步道、酒吧街区、民宿街区、扶贫产品展示区,以及于阗印馆、尉迟王族馆、和田玉文化馆、和田民俗馆等多元场景业态,以历史史实和故事演艺相结合的手段,让世人再次感受 “于阗” 昔日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繁荣景象,为中外游客提供高端民俗旅游文化的盛宴,倾心打造一座人文历史之城、美食歌舞之城、旅游度假之城、民俗风情之城。 一个很少见的拱门:<div>拱门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包括几何图形、植物纹样、动物造型或抽象的艺术图案等。花纹图案绘制得极为细腻,线条流畅自然,体现了古代于阗文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div><div>拱门顶部的圆形装饰往往是整个拱门的视觉中心之一,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如镶嵌宝石、绘制精美的壁画或雕刻立体的图案等,使其更加醒目和华丽。同时,拱门两侧有对称的雕刻,这种对称美不仅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还增加了拱门的稳定性和庄重感,体现了建筑设计的严谨性。</div> 约特干故城远景(11:22) 11:24拍摄 《定远侯·班超》<br>班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永平十六年(公元 73 年)出使西域,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龟兹等地恢复了与汉朝的友好关系,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br>班超领命回朝时,途经于阗,于阗人民抱着班超坐骑马腿,深情挽留,他在于阗上书获准留守西域,镇抚西域各国。永元七年(公元 95 年)被朝廷万里封侯,称 “定远侯”。 11:25,拍了约特干故城最后一张照片,离开再启程。 11:43,继续在和田县的林荫大道上前行。<div>一条被高大白杨树夹道的公路。公路笔直地延伸向远方,仿佛通向天际。白杨树高大挺拔,树干笔直,树冠茂密,树叶郁郁葱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隧道。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路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div> 11:51,我们车抵达和田县罕艾日克公安检查站。<div>相传莎车王曾在此筑渠引水,故而得名 “罕艾日克”,意为王渠。</div> 喀拉喀什河<div>喀拉喀什河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喀拉喀什” 译自突厥语,意为 “墨玉”,在维吾尔语中,“喀拉” 意为 “黑”,“喀什” 意为 “玉”,历史上此河因盛产墨玉而驰名中外,在《魏书》中称为达利水,《唐书》《明史》中则称其为乌玉河、墨玉河。</div> 说墨玉,就到了墨玉收费站。(12:21)<div>汉唐时期,墨玉归于阗国统辖。墨玉县于1919年置县,因喀拉喀什河而得名。喀拉喀什系维吾尔语,黑玉、墨玉之意。<br><div><br></div></div> 12:47抵达了昆玉服务区。<div>这是吐和高速上的一个服务区,也是此高速上的一个强制休息的服务区,此服务区里也是有淋浴、洗衣机等免费的为开长途服务的设施。</div> 有意思的是,在着服务区见到一临时流动的出售咖啡的一对,出于好奇,询问了一下,原来,她们是广东的游客,说一路游览,带个咖啡机,可以补贴一下出来旅游的费用,不得不佩服广东人的“生意经”。 我们也在此服务区午餐。 15:46,行驶达泽普服务区。<div>泽普,泽勒普善的简称,维吾尔语意为“漂着金子的河”,汉语意为“广泽惠普”。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泽普为西域莎车国的一个大庄。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泽普附属于准噶尔部。民国十年(1921年),正式建泽普县。1956年6月,泽普县划归喀什地区。</div> 在泽普服务区,有介绍泽普的一些景点牌子:泽普简介、历史沿革、风景名胜(泽普县长寿民俗文化村、叶尔羌河国家湿地公园、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 16:16,到了莎车收费站。 16:32,进入了莎车县,今天准备在这里下榻。 安顿好住宿,酒店边上就是景点。 现在的“非遗博览园”,莎车非遗博览园的前身是叶尔羌汗王宫的旧址。莎车是古叶尔羌汗国的首都。 很遗憾,这个王宫(非遗博览园),这个时期,关着的,失去了进去参观的机会。<div>据查:目前虽无确切资料表明莎车非遗博览园的具体建成开放时间,但根据中华旅游网 2018 年 9 月 8 日发布的内容可知,当时莎车非遗博览园已经存在并在介绍之中。从相关信息来看,可大致推测其建成开放时间在 2018 年或之前。此外,据马蜂窝 2024 年 10 月 29 日信息显示,其当时开放时间为 10:30-19:30。</div> “非遗博览园”占地面积 22.5 亩,建设面积 18806㎡,为宫殿院落式建筑,将现代建筑艺术与民俗建筑风格相融合,融入了 “维吾尔民族特色、中亚文化、古典建筑” 等元素,整体建筑气势磅礴、金碧辉煌。 据查:莎车非遗博览园集中展现了莎车 101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 200 多个项目,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手工艺、民间技艺、民间知识、民间仪式等多个领域。<div><b><font color="#ed2308">音乐类</font></b><br><font color="#ff8a00">十二木卡姆:</font>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涵盖了爱情、历史、哲学等诸多方面,被誉为 “维吾尔音乐之母”。</div><div><font color="#ff8a00">维吾尔族民歌:</font>种类繁多,有劳动歌、爱情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div><div><b><font color="#ed2308">舞蹈类</font></b><br><font color="#ff8a00">赛乃姆:</font>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舞蹈,动作优美舒展,节奏欢快,通常由男女成对表演,舞者通过眼神、表情和身体动作相互呼应,展现出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div><div><font color="#ff8a00">刀郎舞:</font>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节奏强烈,舞者手持刀具,模拟狩猎、战斗等场景,表现了刀郎人勇敢坚毅的精神风貌。</div><div><b><font color="#ed2308">戏剧类</font></b><br><font color="#ff8a00">维吾尔族歌剧:</font>将维吾尔族音乐、舞蹈、文学等元素相结合,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div><div><font color="#ff8a00">木偶戏:</font>用木偶来表演故事,木偶造型精美,表演动作夸张有趣,通过艺人的操纵,讲述着各种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深受观众喜爱。</div><div><font color="#ed2308">曲艺类</font><br><font color="#ff8a00">达斯坦:</font>是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艺人用优美的语言和动人的旋律,讲述着历史故事、英雄传说等,通常由一人说唱,一人伴奏,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感染力。<br><font color="#ff8a00">麦西来甫:</font>是一种集歌舞、说唱、游戏等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在麦西来甫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曲艺表演,如笑话、相声等,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div> 还有:<div><font color="#ed2308"><b>手工艺类</b></font><br><font color="#ff8a00">艾德莱斯丝绸制作技艺:</font>采用古老的扎染工艺,将丝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然后编织成精美的艾德莱斯丝绸,其图案独特,色彩绚丽,是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重要材料。<br><font color="#ff8a00">土陶制作技艺:</font>莎车的土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艺人将黏土制成各种形状的陶器,如碗、盘、壶等,然后通过手工绘制或雕刻,赋予陶器精美的图案和装饰。</div><div><b><font color="#ed2308">民间技艺类</font></b><br><font color="#ff8a00">达瓦孜(高空走绳):</font>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杂技艺术,艺人在高空绳索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如行走、跳跃、倒立等,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勇气。<br><font color="#ff8a00">桑皮纸制作技艺:</font>利用桑树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浸泡、蒸煮、捶打、晾晒等多道工序,制作出质地坚韧、色泽古朴的桑皮纸,可用于书写、绘画、包装等。</div><div><b><font color="#ed2308">民间技艺类</font></b><br><font color="#ff8a00">达瓦孜(高空走绳):</font>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杂技艺术,艺人在高空绳索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如行走、跳跃、倒立等,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勇气。<br><font color="#ff8a00">桑皮纸制作技艺:</font>利用桑树的树皮为原料,经过浸泡、蒸煮、捶打、晾晒等多道工序,制作出质地坚韧、色泽古朴的桑皮纸,可用于书写、绘画、包装等。</div><div><b><font color="#ed2308">民间知识类</font></b><br><font color="#ff8a00">维吾尔族医药知识:</font>医学理论、药物炮制、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知识,维吾尔族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诊断疾病,采用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等进行治疗,具有独特的疗效。<br><font color="#ff8a00">天文历法知识:</font>维吾尔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他们通过观察天象、物候等,制定了适合当地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历法,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div><div><b><font color="#ed2308">民间仪式类</font></b><br><font color="#ff8a00">割礼仪式:</font>是维吾尔族男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仪式,标志着男孩从童年进入少年。仪式通常在男孩 5 至 7 岁时举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br><font color="#ff8a00">婚礼仪式:</font>维吾尔族婚礼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包括求婚、订婚、迎娶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如唱婚礼歌、跳婚礼舞等,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新人的祝福。</div> 莎车老城景区,是在莎车老城街区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形成的文化类的综合景区,是莎车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曾经因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繁荣兴盛,拥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古迹。早在商周初就有文字记载,出现了很多神话故事(昆仑神话),汉朝时期莎车为西域 36 国之一,现还保存着当时的屯田台遗址,唐朝时期佛教高僧玄奘路经此地并在城墙边上设台讲经,讲经台遗址至今保存。<br>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如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十二木卡姆等,尤为突出的是大型综合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艺术文化彰显独特魅力,在莎车沃土上诞生,同时也成为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被誉为 “中华瑰宝・丝路明珠”。在景区内可以探索文物古迹,品味莎车历史文化,体验各类民俗民风,让人深入文物古迹的探索、沉醉在莎车历史文化的海洋,体验到各类民俗民风的特色。<br> 景区主要包括:叶尔羌汗国王陵、阿曼尼莎罕纪念陵、莎车非遗博览园、老城城墙遗址、莎车府、清代莎车保卫战纪念馆、民俗手工街(东关路、喀赞其街)、恰苏路老街、旅游路(旅游商品购物街)、祈福台遗址(汉代践台)、玄奘文化展示馆(奴如孜墩遗址)、阿孜娜古建筑、加满清真寺、阿勒屯古寺、蒲昌涝坝、特色巷道。<br> 老城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中外游人,是体验特色民俗风情的绝佳景区,在老城景区可以深入体验到莎车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美丽的风景、特色的民俗、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舞姿,使各类游客流连忘返。 由于抵达莎车已经下午4点多,故先找了附近一个景点:莎车府去看看。 在清朝莎车府原址上修建的景区,里面没没什么珍贵文物,主要是用图画、服饰、器具等物品尽量复原当年莎车府的全貌。<div><font color="#ff8a00">清代莎车府行政办案场景</font>:以场景复原的方式,详细介绍军府制时期和建省后官员行政管理的情况,直观展示了清代莎车府行政办案的场景,让参观者能了解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协办大臣等职位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br><font color="#ff8a00">和田地区各民族团结抵御外辱的战役场景</font>:展现了清朝时期和田地区各民族共同抵御外部侵略的历史画面,体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精神。</div> 有关莎车:<div>早期历史:莎车县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莎车国的延续,有着 3000 余年的历史,曾几度成为西域著名的部落国,相继称莎车国、渠沙国和叶儿羌汗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要冲和军事驻守重地。<br>清代建置:清乾隆 24 年(1759 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设办事大臣和参赞大臣统领地方军政事务,1761 年设叶尔羌办事大臣。光绪 9 年(1883 年)置莎车直隶州,州治莎车,辖叶城;光绪 28 年(1902 年)直隶州升为莎车府,府治莎车,下辖莎车、叶城、皮山共 3 县,1913 年废除。</div> 莎车府景区是清朝对新疆地区治理的重要史证,该景区为重建建筑,门票十元。<div>由于此府是重建,但是重要史证,也值得一览。但所占面积较小,故浏览时间不长,约半个小时就出来了。(17:18)。</div> 大家游览完莎车府后,回酒店休息了。<div>我看有时间,就用手机搜邮局,搜到了附近的邮局,步行过去,到了邮局,告知现在只进行包裹、快递业务,没有寄递信、片业务了,我就询问了哪里有,结果他们在我手机上告知了下一个点,一看比较远,就打车过去,结果到了,被告知这里是邮件转运站,他们再告知,我再打车过去,到了齐内巴格路邮政支局,已经19:53,但天还是铮亮的。</div><div>在柜台问了一下,没有相关邮资片,只得寄了一枚自己带的邮资片,在柜台告知只能销第二天的日戳,底下的邮编倒是她们写的,并条形码帮贴在了此邮资片的反面,大约看到我的这个片边下有文字,很人性化的处理了。到各地游览,也寄过很多明信片,第一次有这样处理的。</div><div>不过,这也是我花钱最多的,因为打了二次车。</div> 傍晚20:00,我们结伴来酒店对面的喀赞齐街。 喀赞其街是莎车老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div>“喀赞其” 在维吾尔语中意为 “铸铁锅的地方”,反映了这里曾经以铜器、铁锅制作和销售为主的产业特色。<br>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清晚期莎车县这条街就已存在,形成于 1870 年,有着悠久的历史。</div> 逛这条街,这家店的地毯琳琅满目。<div>这孜娜提地毯,在当地可能比较有名。</div><div>材料选用新疆当地的和田羊毛,这种羊毛纤维粗而不粘,光泽如丝,坚韧且富有弹性,具有耐拉、耐压的优点,使得地毯经久耐用,同时也赋予了地毯良好的保温、吸潮、消音等性能。在染色过程中,可能会使用植物和矿物制成的天然染料,如石榴皮、核桃皮、葡萄干、赭石等,虽然现在也会使用化学活性染料,但整体色彩更为鲜艳丰富,着色牢固,遇火不褪,且天然染料部分更为环保。</div><div>手工制作、民族风格图案、色彩鲜丽、品种多样。</div> 街上还有一些地毯、画毯,看这些马,栩栩如生,本想购买一条,问了一下价格,不到400,但应该是机织的,故就放弃。 这条街有 227 处历史文化古建筑和民居、187 条特色巷道,还保存着 8 处古城遗址,这些文化古迹散落其间又相互串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旅游景观。建筑多为传统的维吾尔族风格,柱廊有雕饰的线脚,柱顶雕花托梁,廊檐彩画、砖雕以及窗棂花饰一应俱全。 喀赞其街上的建筑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建筑风格:<div><font color="#ed2308">色彩运用:</font>建筑采用了绿色、黄色和粉色等鲜艳色彩进行装饰,这与维吾尔族建筑喜欢运用鲜明色彩来营造活泼、热烈氛围的特点相符,通过色彩的搭配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br><font color="#ed2308">阳台设计:</font>建筑二楼设有阳台,且阳台上摆放了许多盆栽植物,这是维吾尔族建筑中常见的元素。阳台不仅是室内空间的延伸,可供人们晾晒衣物、休息观景,还能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和美观度,植物的点缀更增添了生活气息。<br><font color="#ed2308">装饰花纹:</font>阳台栏杆和建筑边缘有精美的传统花纹设计,这些花纹通常具有独特的几何图案或植物图案,体现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是维吾尔族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体现,承载着民族文化和历史内涵。<br><font color="#ed2308">建筑功能布局:</font>底层作为商铺,反映了维吾尔族建筑在功能布局上注重实用性和商业性的结合,这种将居住与商业空间相结合的方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和经济需求。</div> 这是这条街上挂着的“优秀历史建筑”牌子的建筑。 一家商店,经营的传统手工艺品品种琳琅满目。<div>楼上挂了很多葫芦,为什么呢?</div><div>在维吾尔族的民间传说和信仰中,葫芦被视为生命起源的象征之一。传说人类是从葫芦中诞生的,这种观念反映了葫芦在生命诞生和延续方面的重要象征意义。</div><div>葫芦内部多籽,这一自然特征被联想为多子多福、繁衍昌盛的象征,寓意着家族兴旺和生命的延续。</div><div>葫芦在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中被视为吉祥之物。维吾尔族民间认为葫芦具有辟邪驱鬼的功能。</div><div>在维吾尔族的音乐和舞蹈中,葫芦乐器(如葫芦丝等)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葫芦乐器发出的悠扬声音,为维吾尔族的艺术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韵味。</div> 虽说,已经20:30,但街上还是人来人往,一派兴旺。 还有这么一说:不来喀赞其街就不算到莎车。 都知道新疆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不,在喀赞其也少不了这样的舞台。 维吾尔族舞蹈风格:<br><font color="#ed2308">舞蹈场地和装饰:</font>场地内有红色的地毯,天花板上装饰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和灯笼,这种装饰风格常见于新疆地区,尤其是维吾尔族的文化环境中。<br><font color="#ed2308">舞蹈动作:</font>舞者的动作具有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例如男士手臂高举,女士身姿轻盈,这些动作与维吾尔族舞蹈中常见的姿势相符。维吾尔族舞蹈通常动作优美、热情奔放,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br><font color="#ed2308">环境氛围:</font>整个场景充满了欢乐和活力,这种氛围也与维吾尔族舞蹈在节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欢快气氛相契合。<br> 除“手舞足蹈:外,还有弹唱:热瓦普是一种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琴身为木制,共鸣箱呈半球形,琴杆细长,通常有 5 - 7 根弦。它在新疆地区的音乐演奏中非常常见,音色清脆、明亮,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常用于独奏、合奏以及伴奏。 21:00,这里天才暗,我们在喀赞其街找了一家特色店。 点了新疆特色:烤包子在维吾尔语里被称作 “samsa”,音译过来叫作 “萨木萨”,被认为与流行于整个中东、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乃至东非的传统食品 “samosa” 同源。有观点认为它是随伊斯兰教一起由波斯传入,再由突厥人继承。 再要了烤羊排,羊排上覆盖着几圈切得很薄的洋葱圈。表面呈现出诱人的焦黄色,还带有一些香料,显得格外美味。 大快朵颐 近晚上十点,回到酒店,结束了一天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