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决斗

王晓斌

<p class="ql-block">  决斗,一般情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曾经在十六世纪的欧洲,这样的决斗十分普遍。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可能会觉得这种行为是多么的荒谬和冒险。但据史书记载,从1588年到1608年的20年时间里,仅在巴黎,就有超过8000人因决斗丧命。</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许多我们熟悉的文学家,如大仲马、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过这样的较量,甚至美国的林肯总统也曾走上过决斗场。在那个时代,决斗对于欧洲男人并非仅仅是一种解决纷争的手段,它更像是一个荣誉的检验和勇气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普希金为决斗殒命</p><p class="ql-block"> 1837年,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疯狂追求普希金的妻子冈察洛娃,在无法调和的情况下,普希金和丹特斯决定以决斗的方式解决。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1月29日不治身亡,年仅38岁的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陨落,给众多爱好诗歌的人们心中留下了无限的悲痛和惋惜。</p> <p class="ql-block">两位文豪差点决裂</p><p class="ql-block"> 托尔斯泰旅行到德国时,在巴登巴登赌博,结果输掉了所有的钱,只好向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等人写信求援。屠格涅夫亲自赶来,极力将他保释出来。这次,托尔斯泰在日记中才改变对屠格涅夫过去贬损有加的印象,称他为“人很好”。</p> <p class="ql-block">  托尔斯泰分居在家的妹妹玛莎自1854年与屠格涅夫初次见面便喜欢上了他,屠格涅夫也很高兴地接受了她的爱意,但屠格涅夫后来一直在外旅游,玛莎因思念而憔悴不堪,托尔斯泰为此十分生气,这也是他后来与屠格涅夫决裂的一个因素。</p> <p class="ql-block">  1861年6月,两人一起访问诗人费特,屠格涅夫非常得意地谈起,他的非婚生女儿正在学习行善布施,亲手为奶妈补衣裳。不料托尔斯泰反驳说:“我认为,一个姑娘穿戴得漂漂亮亮,坐在那里修补又脏又臭的破衣裳,不过是装模作样地演戏罢了。”</p><p class="ql-block"> 两人由此引起几场口头及书面争吵,言词都是十分粗暴尖刻。后来屠格涅夫一再道歉,托尔斯泰还是下了战书,并且派人回到庄园取来了武器。10月初事情出现转机,托尔斯泰后悔一时冲动的不理智行为主动去信言和。但直到16年后,两人才真正复交。</p> <p class="ql-block">令人遗憾的事 </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法国作家大仲马和一位官运亨通的青年政客发生争执,最终选择用决斗的方式来解决,他俩的枪法都是出了名的好。在中间人的安排下,他们用抽签的方式确定开枪顺序,并且规定抽到白色布条的人必须向自已开枪。</p><p class="ql-block"> 结果,大仲马抽到了那个令人恐惧的布条。他拿着枪,神情严肃地走进隔壁房间。</p><p class="ql-block"> 在枪响的一刹那,所有人都向房间跑去。打开房门,只见大仲马手里拿着冒烟的枪,失望地说:“先生们,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我没有打中。”</p> <p class="ql-block">踩住怒气的刹车</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没人惹我们生气时,要成为天使很容易。此话不假,但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令人生气的家伙。</p><p class="ql-block"> 19世纪的德国“铁血宰相”卑斯麦曾受到一位教授的批评,他勃然大怒,向这位教授发起决斗挑战,并允许对方用任何武器来应付。</p> <p class="ql-block">  教授选择香肠作为武器。他请人将两根香肠带给卑斯麦,并捎话:“其中一根香肠可以安全食用,另一根则放入了旋毛虫,吃了之后会让人痛苦而缓慢地死去。即便医治及时,也会让人缠绵病榻。”他请卑斯麦选择一根食用,自己则会吃剩下的那根。</p> <p class="ql-block">  卑斯麦认为,大丈夫应该在角斗场上光荣战死,决不能因食物中毒而亡。他请人回话:“宰相大人已将香肠毁了,并邀请您共进晚餐。经过一番思考,他意识到自己对您有所冒犯,但可以与您达成和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