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游(4)鼓浪屿(中)

照谷

<p class="ql-block">1903年鼓浪屿划归为国际社区。</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遗存的931 座西洋风格和传统风格的建筑成了中外交流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它们与鼓浪屿的自然风景融合,体现了居住社区的全新理念。</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和厦门虽仅咫尺之间,但必竟是个岛屿,基本的生活设施缺失严重。</p> <p class="ql-block">开埠之初,鼓浪屿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依赖从漳州运来的九龙江水,这种"船仔水"不仅价格贵,还因天气原因不时断供,水质也难以保证。</p> <p class="ql-block">直至192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尼归侨黄奕住</span>筹办了"厦门自来水公司",厦门岛有了自来水。1929年鼓浪屿工部局请求厦门自来水公司在鼓浪屿设立供水设施。</p> <p class="ql-block">1930年鼓浪屿水塔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才解决了鼓浪屿的用水问题。</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的用煤问题主要是通过华侨和本地商人合作解决。</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鼓浪屿的煤炭需求量大增,为了满足需求,当地商人从海外进口煤炭。</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用电问题原本靠柴油机发电。</p> <p class="ql-block">1913年鼓浪屿建立了电灯公司。</p> <p class="ql-block">厦门提供的电力输送到了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1904年厦门率先使用了电话。</p> <p class="ql-block">1912年日本人川北德广在工部局注册,开设鼓浪屿"川北电话公司"。</p> <p class="ql-block">因鼓浪屿和厦门之间没有海底电缆,两地间无法通话。</p> <p class="ql-block">1919年侨商黄奕住回国,先后买入厦门的"德律风公司"和"川北电话公司"。</p> <p class="ql-block">他在鼓浪屿设立"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鼓浪屿接线站。</p> <p class="ql-block">1923年铺设海底电缆,1924年实现厦鼓通话。</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虽然面积很小,但中外精英相邻而居,成为了一个价值和精神载体。</p> <p class="ql-block">其并存的各式建筑璀璨夺目,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2017年鼓浪屿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内厝澳路449号建成于1920年,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房。</p> <p class="ql-block">原是印尼华侨曾坤东的私人住宅‌,被称为"曾家园"。</p> <p class="ql-block">1930年2月15日至20日福建省委在这里召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span>。</p> <p class="ql-block">鼓新路上有林祖密故居"宫保第",人称"林公馆"。</p> <p class="ql-block">"林公馆"是民主革命家林祖密(1878 -1925)的宅第,其祖父林文察官至清代福建陆路提督,逝世后追赠太子少保。</p> <p class="ql-block">父亲林朝标是爱国将领。甲午战后,1904年林祖密随父从台湾迁居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1915年他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1925年8月被军阀张毅杀害。</p> <p class="ql-block">据蒋介石日记记载,1920年蒋来鼓浪屿疗养时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观彩楼"位于笔架山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于1931年。</span></p> <p class="ql-block">因在顶楼能观赏到美丽的夕阳彩霞,故称"观彩楼"。</p> <p class="ql-block">该楼曾经三易其主,最后为上海"固齿龄牙膏厂"老板陈四民所有。</p> <p class="ql-block">"林文庆故居"是一幢依山而筑的欧式别墅,它是由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于1921年修建。</p> <p class="ql-block">"春草堂"是1918年成立的"厦门建筑工会"第一任会长许春草的住宅。</p> <p class="ql-block">小楼由他亲自设计,依山傍海。</p> <p class="ql-block">漳州路58号廖氏旧宅,也是林语堂故居,它是林语堂夫人廖翠凤的陪嫁。</p> <p class="ql-block">林语堂(1895 -1976)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早年赴海外留学,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校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林语堂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部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他曾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有别于当时流行的左翼作家的战斗文风,他的文风洋溢着自由主义精神。其小说是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中西合壁,古为今鉴,烙印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符号。(此照片是透过"门缝"拾得)</p> <p class="ql-block">故居已显破败。探访时邻居告诉我们,房子刚修好,暂不开放。(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祯祥(1910 -1987)出生在鼓浪屿。黄祯祥旧居在泉州路64号。</p> <p class="ql-block">卢嘉锡故居位于鼓浪屿泉州路70号。该楼建成于1920年,为菲律宾华侨蔡文思的别墅。因蔡氏喜欢鼓浪屿的宁静致远的环境,故取名为"宁远楼"。</p> <p class="ql-block">卢嘉锡(1915 -2001)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漳州路38号建于1903年,</span>是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原主人是"木材大王"李清泉。</p> <p class="ql-block">李清泉先生购得此宅,改名为"李家庄",供其父安养。</p> <p class="ql-block">东南亚风格的红砖建筑,古朴典雅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中华路21号‌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该建筑建于20世纪10至20年代。建筑为典型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清水红砖墙、哥特式尖券拱窗。因其独特的窗洞形状似猫头鹰的眼睛,人称"猫头鹰楼"。</p> <p class="ql-block">"亚细亚火油公司"成立于1903年7月,总部位于伦敦,曾垄断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公司在上海设立了中国总部,销售网络遍布全国。1937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厦门办事处迁至鼓浪屿。如今此建筑已为鼓浪屿外文书店"两层用于举办公益文化讲座。</p> <p class="ql-block">"李家庄"现在是一家酒店,站在楼顶,鼓浪屿的景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漳州路50号是鼓浪屿旺族廖家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外廊式建筑,充满了南洋老别墅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毓园"的前身为私人园林,由当地富商黄仲训建造。</p> <p class="ql-block">1984年政府在此开办"林巧稚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林巧稚纪念园</span>树立了林巧稚雕像。1988年清明节,林巧稚的骨灰由北京送抵毓园‌。</p> <p class="ql-block">钢琴家殷承宗1941年出生在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他的故居在鸡山路16号,是一幢法国乡村别墅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著名声乐家、声乐教育家林俊卿故居在漳州路48号。</p> <p class="ql-block">1958年在周总理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声学研究所"(地点在上海武康路99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8年以林俊卿为所长。</span>林俊卿以其独树一帜的"咽音唱法"教学体系在不到十年间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风格鲜明,唱腔独到的歌唱大家,许多著名歌唱家都曾在此学习、深造,甚至工作过。他用"咽声法"结合民族唱法治愈并培养了一大批歌唱家、戏曲演员、电影演员、配音演员,甚至普通的教师。他们中有王昆、马玉涛、郭颂、朱明瑛、童芷龄、刘广宁、胡松华、张越男、李光羲、寇家伦、徐有光等,等等、等等。很多人因为用嗓过度而水肿失声,在林俊卿的治疗下(不用药物,只用方法)重返舞台或者讲台。从未接受过音乐院校的教育的林俊卿却能在业余学唱西洋美声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从而创立了一整套严谨的"咽音唱法"歌唱体系,他被中外歌坛公认为顶尖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林俊卿是钟南山的表舅,他的堂伯父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先生,林俊卿的堂姐廖翠娥嫁给钢琴家殷承宗的父亲。(故居已显破旧)</p> <p class="ql-block">"黄家花园"是"印尼糖王"、"鼓浪屿房地产之父",华侨巨商黄弈住(1868 -1945)的豪宅。</p> <p class="ql-block">黄奕住1919年从印尼回国,定居鼓浪屿。</p> <p class="ql-block">黄亦住通过对外国人宅园的改建,在整体格局中注入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既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也有新潮建筑形式的引入,体现出鼓浪屿近代建筑中多元文化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黄家花园"号称"中国第一别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凡到厦门的达官贵人,如蒋介石、蔡廷锴、汪精卫等人都作为黄奕住的客人。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到厦门的党政官员,包括邓小平、王震和十大元帅,都在黄家花园住过。国外来华的访问者,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或在此小住,或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金瓜楼"位于泉州路99号,建于1922年,原主人为菲律宾华侨黄赐敏。</p> <p class="ql-block">因屋顶犹如"瓜皮帽",在阳光照耀下灿如金瓜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修葺一新的原"海关验货员公寓"。</p> <p class="ql-block">"华侨银行"旧址已成了七十二家房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泉州路73号的红砖三层小洋楼,是秋瑾年少时在鼓浪屿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秋瑾的祖父和父亲曾先后在厦门海关任职,因此秋瑾年少时曾跟随家人在鼓浪屿生活。</p> <p class="ql-block">榕树下的的笔山路19号别墅是旅美钢琴家许斐平的家。</p> <p class="ql-block">许斐平(1952 -2001)旅美钢琴家。生于鼓浪屿,被认为是中国钢琴界少数的几个天才之一。</p> <p class="ql-block">许斐平6岁时在鼓浪屿三一堂举行公开演出,8岁前往上海随上海音乐学院,随钢琴系主任范继森学习,文革后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首席钢琴独奏。1979年获得奖学金进入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次年转入著名的茱莉亚学院,他被认为是茱莉亚学院最有成就的学生。1983年获钢琴界最悠久的赛事"鲁宾斯坦国际钢琴赛"金奖,这也是继刘诗昆之后,20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钢琴家。遗憾的是在2001年时,许斐平在东北遭遇车祸,不幸遇难。</p> <p class="ql-block">"联合国救济总署"旧址成了杂居屋。</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音乐厅"建于1987年2月。</p> <p class="ql-block">多年来曾先后接待过日本、美国、罗马尼亚、菲律宾、新加坡、俄罗斯、克罗地亚等国家的艺术团体,以及香港圣乐团、香港青少年国乐团、草田合唱团、上海交响乐团、长影乐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等的演出。</p><p class="ql-block">许多著名钢琴家如,菲律宾女钢琴家卡明达·雷格拉、挪威钢琴家拜克伦、美国塞考尔音乐学院院长、美国钢琴音乐教授乔治帕帕斯塔夫人及其助手中国钢琴家崔世光、美国钢琴家杰费里·甘贝尔、美籍德国钢琴家迈克·庞提、牙买加钢琴家格雷丝·鲍泰利夫人、台湾钢琴家陈淑贞女士、钢琴家孔祥东、许忠、著名钢琴大师傅聪<span style="font-size:18px;">、殷承宗,</span>以及鼓浪屿之子-著名钢琴家许斐平(已故)和国内一些著名音乐家:陈燮阳、石叔诚、温可铮、赵晓生、俞丽拿、施鸿鄂、吴雁泽、郑石生、鲍蕙荞等都曾到此演出。</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工部局"的"公审会堂"。</p> <p class="ql-block">"会审公堂"是租界的产物。1902年1月,闽浙总督许应骙与十国领事签订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正式沦为公共租界。</p> <p class="ql-block">与上海公共租界设立会审公廨一样,鼓浪屿也设立了一个。公审会堂规定"凡案涉洋人,无论小节的词讼,获有罪名之案,均由该领事亲来或派员会同公堂员审问"。</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会审公堂"被撤废。有幸的是,这栋两层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会审公堂"的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位于笔山路的"松阴小筑"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作家、艺术家们</span>集聚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他们到鼓浪屿体验生活,白天采访,晚上在宁静的环境中自由创作。</p> <p class="ql-block">"番婆楼"是菲律宾华侨许经权的宅第,建于1927年。</p> <p class="ql-block">该楼色彩鲜丽,造型别致,其洛可可的特点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得和谐巧妙,在鼓浪屿别墅群里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取名"番婆楼"是因为当年许经权赴菲律宾经商致富后,将其母亲接到菲律宾孝敬供养。可是许母过惯了闽南生活,不习惯菲律宾的水土,又失去了操着闽南话的乡亲,住不上几个月就闹着要回晋江老家。许经权颇感为难:不把母亲送回来吧,母亲整天吵着要回家;把母亲送回家把,又不足以表达对母亲的孝敬。于是他到鼓浪屿购地建房,供养母亲,以尽人子之孝。他先买下一幢旧式别墅,将母亲安顿下来,接着在东侧建一座大别墅,又在别墅前院建一座戏台,经常请来戏班子,为其母演唱,许母则坐在别墅里任意点戏,逍遥自在,好不痛快,真正过上了好日子。</p><p class="ql-block">如今,戏台、乐池均在,似乎还能看到当年许母坐在宽廊里听戏,前呼后拥的热闹的场景。</p><p class="ql-block">许母的其他儿女看到许经权如此孝敬老母亲,也急急地跟着学,争相给母亲买来新衣,添置手饰。许母平常出门一身珠光宝气,俨然一个南洋富婆。街坊邻居称其为"番婆",她住的这幢别墅自然就叫成"番婆楼"了。</p> <p class="ql-block">"番婆楼"多次被电影导演选中,曾在那里拍摄《廖仲凯》《春天里的秋天》《土楼人家》等多部电影。</p> <p class="ql-block">"厦门市音乐学校"1990年在鼓浪屿创办。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先生生前任名誉校长,著名音乐家殷承宗、郑小瑛、侯润宇等为艺术顾问。</p> <p class="ql-block">鼓新路46号原是"宏新医院"。</p> <p class="ql-block">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鼓浪屿音乐研究中心"。</p> <p class="ql-block">就在旁边的"三明路"有"最美转角"。</p> <p class="ql-block">本来这是一个很普道的转角,因为有多部电影(《第一次》《转角遇到爱》《暗恋•橘生淮南》)在此取景,成就了"最美转角"。</p> <p class="ql-block">"厦门海关理船厅公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理船厅公所旧址是厦门海关在鼓浪屿管理设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见证了鼓浪屿国际社区因其优越的居住环境吸引了驻厦门外国机构高级雇员前来定居。建筑具有殖民地外廊式特征,建筑以红白两色对比为主调,形成轻巧、秀丽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别名"晃岩"。</p> <p class="ql-block">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风光旖旎,便将"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p> <p class="ql-block">1936年弘一大师在"日光岩寺"闭关修行。</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一代高僧,2008年在日光岩寺西侧兴建"弘一大师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该园与周围景色、摩崖石刻浑然一体,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塑像是鼓浪屿早晨阳光照射的第一处。</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华路25号的"四落大厝",是鼓浪屿现有最古老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西洋别墅中鹤立鸡群,堪称传统民居奇葩,被列入重点历史风貌建筑。</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榻的"温莎度假酒店"。</p> <p class="ql-block">主人告诉说,他们转租而来,修缮仅半年,原先也是大户人家的洋楼。房子住了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所以依旧保留了原来的风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