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AI生成</p><p class="ql-block">文字/自由自在(一味)</p><p class="ql-block">美篇/105829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AI能够写诗,人类还学格律做什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生成技术已广泛渗透至诗词创作领域,AI能够快速生成格律工整的诗词。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人类为何还要费劲学习诗词格律知识?事实上,人类与AI在诗词创作中的关系,宛如春风与纸鸢——春风赋予纸鸢灵动的灵魂,人类赋予诗词鲜活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纸鸢承载春风的力量与姿态,AI则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形式与可能。AI生成技术的出现并非意味着诗意的终结,相反,它让我们得以站在更高维度审视创作的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创作本体:打破壁垒,回归内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AI的崛起解构了传统诗词创作的技术壁垒,这一变革与摄影术对写实绘画的冲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曾经,绘画以逼真写实为追求,而摄影术的出现,使得精准还原现实变得轻而易举,却也让艺术家们开始重新思考绘画的本质究竟为何。同样,在诗词创作中,当AI能够轻松实现格律对仗,这些曾经被视为创作门槛的技术层面因素,便不再是衡量诗词优劣的唯一标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妨回顾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句诗之所以震撼人心,并非因为词藻的精妙雕琢,而是字里行间涌动着的那份在老病孤村处境下,依然炽热沸腾的爱国情怀。再看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短短数字,背后却是闺中女子细腻的情思,那是对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敏感与喟叹,是AI永远无法复刻的指尖温度与心灵触动。由此可见,AI虽能遵循格律写出形式工整的诗词,却难以触及诗词的灵魂深处,无法将人类独特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融入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创作行为:认知升级,思维重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人脑会激活默认模式网络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特殊共鸣。这种复杂的认知活动,本质上是对时空的重新编码与诠释。以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为例,诗人不仅是在描绘眼前的壮阔景色,更是将盛唐时期的雄浑气象、社会风貌以及个人的人生感悟,通过文字转化为大脑神经突触的重构,从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文化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习填词的过程,恰似一场独特的思维训练。在不断钻研格律知识、揣摩字词运用、构思意境营造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逐渐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诗意认知框架。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能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想象力与创造力。这种思维体操所带来的认知红利,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本产出,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理解,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时,能够从独特的诗意视角去审视与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创作价值:范式转变,回归本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AI逐渐接管诗词创作中的“生产”环节,人类创作者得以从繁琐的格律束缚与技巧堆砌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最本真的创作状态。这就如同当代陶艺家不再一味追求器型的完美无瑕,而是在作品的瑕疵与不完美中寻找那份独特的禅意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90后诗人在借助AI生成千首咏物诗后,另辟蹊径,创造出“量子意象派”。他将AI的输出视为量子观察对象,捕捉在观测瞬间诗意的“坍缩”,从而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这种后现代的创作范式,看似突破传统,实则建立在深厚扎实的传统诗词功底之上。它表明,在AI时代,人类创作者能够以全新的视角与方式,挖掘诗词创作的无限可能,而传统诗词格律知识,正是我们开启这扇创新大门的钥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文明演进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回望,从古老的甲骨灼纹到如今先进的GPT-4,信息的载体不断发生着嬗变,但人类对诗意的永恒追寻从未改变。当AI替我们完成了“推敲”的辛苦,我们更应静下心来,重新发现诗词最珍贵的价值所在——在平仄格律的脚手架之外,是那颗渴望用母语铭刻存在痕迹的赤子之心。正如王羲之在醉后挥毫写就《兰亭集序》,即便清醒后再难复得那般神韵,人类创作中的这份“不完美”,恰恰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在技术愈发发达的今天,显得愈发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2.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