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文:杨生养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924454</p><p class="ql-block">配图:源自网络,侵删。</p> <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活在当下”“珍惜当下”“把握当下”这样的话语,已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流行语。身处强竞争、快节奏的时代浪潮,“活在当下”更是备受推崇,它宛如一泓清泉,为在焦虑与迷茫中徘徊的人们送去慰藉;又似一座明亮的灯塔,引领人们洞悉生活本质,追寻内心的充实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一、时间之河中的“当下”智慧</b></p> <p class="ql-block"> “当下”,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指的是此时此地、立刻马上。这一概念,蕴含着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洞察,构成了东方智慧理解当下的哲学基石。</p><p class="ql-block"> “当下”是立即、马上之意。《东周列国志》第三回中记载:“当下先见了申侯,禀命过了。然后服衮冕告庙,即王位,是为平王。”《三国志·吴志·陆凯传》也有:“及被召,当下径还赴都,道由武昌,曾不回顾。”这些古籍中的记载,让我们看到“当下”在历史中的时间指向。</p><p class="ql-block"> “当下”也指此时此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里提到:“当下店中看的人都道:‘难得这位做好事的客官,他担当了大事去。’”《红楼梦》第五三回中“当下人虽不全,在家庭间小宴中,数来也算是热闹的了”,同样体现了“当下”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即时性。</p><p class="ql-block"> 儒家对“当下”的理解,在《论语》中可见一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感慨时间如流水般日夜不息地流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时光。</p><p class="ql-block"> 道家以诗意的笔触描绘当下的转瞬即逝。《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时间的匆匆与当下的珍贵。</p><p class="ql-block"> 在佛教的概念里,“当下”是最小的时间单位。1分钟有60秒,弹指一瞬间便有1秒钟60个刹那,一刹那又有60个当下,也就是说1秒钟有3600个当下。佛教将时间切割到极小的单位,进而认为“当下”就是永恒。</p><p class="ql-block"> 而在量子物理学中,“当下”对应着“普朗克时间”,约为10⁻⁴³秒,是目前已知的最短时间单位。这一科学概念与佛经中“一弹指六十刹那”的说法奇妙呼应,印证了古人对时间本质的深邃认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文化基因中的“当下”密码</b></p> <p class="ql-block">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长河中,“当下”如江水奔腾,转瞬即逝;似白驹过隙,一闪而过。过去,不过是记忆轨迹中的“当下”,我们不应因失去过往的“当下”而抱怨;未来,只是心中期待的“当下”,也不要因无法触及而懊恼。唯有把握“当下”,才能尽情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刻。</p><p class="ql-block"> “活在当下”,意味着全身心地投入到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中。不沉浸于过去的遗憾与辉煌,也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忧心忡忡。它倡导我们聚焦眼前的每一个瞬间,用心感受周围环境的细微之处,聆听每一种声音,品味每一种情绪。</p><p class="ql-block"> 禅宗公案里,学僧问赵州:“如何是道?”赵州答曰:“吃茶去。”这看似平常的对话,实则暗含禅宗“平常心是道”的“当下”智慧。品茶时,专注于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姿态,感受茶香萦绕,体会茶汤在舌尖的滋味,而不是想着喝完茶后要处理的琐事。这种对当下的全然关注,让我们与生活建立起深度连接,避免生命在对过去和未来的虚幻思索中悄然流逝。</p><p class="ql-block"> 道家在《淮南子》中提出“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将当下的价值提升到超越物质的高度,提醒人们珍视每一寸光阴。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事上磨炼”,要求弟子在日常的洒扫应对中体悟天理,将儒家“修身齐家”的当下担当发挥到极致。</p><p class="ql-block"> 佛教在《金刚经》中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破除时间幻相,将当下定义为流动的意识之河中最鲜活的刹那。敦煌壁画中飞天手持的未放莲花,定格在将开未开的完美刹那,恰似对“当下”状态的精妙诠释。</p><p class="ql-block"> “当下”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点,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曾发生、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在“当下”。“活在当下”意味着我们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眼前的这一刻,因为失去此刻就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此生也就无法向往来生。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放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上,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而不是陷入对过去和未来的回忆与忧虑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三、通往“当下”的修行之路</b></p> <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忙碌中,传统文化里关于“当下”的智慧,愈发彰显出其独特的疗愈价值。当我们暂且放下手机,静静凝视茶汤升腾的氤氲水汽;于键盘的敲击间隙,专注感受呼吸的韵律节奏,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是在延续古老的“活在当下”智慧。</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悟道诗“庐山烟雨浙江潮”,生动地展现了从对事物的执着追求到最终放下执念、获得当下觉醒的过程。道教的“坐忘”功夫倡导“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修行者通过摒弃外在的干扰与自身的感官认知,在静谧的状态下与天地间的精神相互交融。王夫之提出“即事而真”的哲学主张,将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切实转化为当下的道德实践,指引人们在日常行事中践行道德准则。鲁迅赞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种直面现实的英雄主义,同样是“活在当下”的一种体现。这些理念与主张,犹如百川归海,共同指向“制心一处”的当下修行功夫,并且在《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的养生智慧中得到了医学层面的印证,强调了专注当下、守护内心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活在当下”,首要的是做到“无念”。</b></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的内心。”倘若走不出自己内心的执念,无论身处何方,都如同被困于无形的牢笼之中。2010年,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心不在焉的大脑是不开心的大脑(A wandering mind is an unhappy mind)” 。生活中,分心的情况无处不在,而快乐往往会随着分心悄然溜走。只有全身心地专注于当下,大脑才能真正感受到开心与快乐。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言:“只有当人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眼光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向外看的人,有梦想;向内看的人,会觉醒!” 所谓“无念”,就是要“活在当下”,在认知过程中剔除那些潜藏的“判断”,不沉湎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思绪,无条件地接纳当下产生的一切念头,专注地思考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当内心专注于一处,杂念自然就会消失;精神能够收摄归一,妄想也会随之消除。就像坐禅冥想时,专注于自己的一呼一吸,觉察每一个念头的生起与消逝,不加以评判,也不执着其中,仅仅单纯地感受当下的状态。当思维放空,内心便能体会到宁静与平和,焦虑和烦恼也会随之消散,从而让我们更从容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挑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活在当下”,还需达到“无我”的境界。</b></p><p class="ql-block"> 《庄子·齐物论》中提到:“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逍遥游》也指出:“至人无己。”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阐述:“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佛家认为,“我执”是许多人痛苦的根源。这里的“无我”并非指“我”不存在,而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所有现象都没有固定不变、独立存在且永恒的实体或本质,“我”不过是由各种无常变幻的因缘和合而成的虚幻存在。道家则强调让自我意识融入到更大的世界之中,这是修炼者达到的一种“顿悟”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无我”是一种进入心流的状态,也是一种促进心智成长的机制,在忘我的过程中,自我反而能不断得到丰富。在现代生活里,许多人被执念束缚,思维固化,局限在既有经验和狭小的自我世界中。“无我”,就是要去除内心的我执,将自己视为世间万物中普通的一员,从而真正理解这是一个诸行无常的世界。“活在当下”所追求的“无我”,并非要消除自我意识,而是要认识到自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不应沉浸在“小我”的局限里,要摒弃内心的偏见和执着,放下“我执”,以此达到心无挂碍、“无念”“无我”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活在当下”,意味着要在“当下”修行。</b></p><p class="ql-block"> 修行并非一定要远离尘世喧嚣,道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应踏踏实实地在当下的生活中修行,秉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态度。过去已然成为历史,无法改变;未来尚未到来,过多的妄想也毫无意义。而所有的未来都是由当下的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言语、每一个行为逐渐积累而成。所以,只要我们将每个当下都做好,未来自然不会差。李白曾感慨:“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过去的时光已无法挽留,今日的烦忧扰乱着内心,但当看到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壮阔景象,不妨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享受当下。这种“活在当下”的自在洒脱,令人向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活在当下”,更要正视现实存在。</b></p><p class="ql-block"> 当快乐降临,我们就尽情享受快乐;当痛苦来袭,我们也勇敢地迎向痛苦。在生活的黑暗与光明中,既不逃避,也不退缩,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达摩祖师的修行要诀“不谋其前,不虑其后,不恋当今”,教导我们世事无常,一切皆在变化之中。因此,对于过去,无需懊悔;对于未来,不必忧虑;对于当下,也不应过度贪恋。正视现实中存在的一切,珍惜眼前所拥有的,看淡已经失去的,不执着于名利和万物,如此我们便能做到宠辱不惊,俯仰无愧,自在坦然。这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态度,不仅是对抗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的精神良药,更是连接古今、传承智慧的心灵桥梁。就如同敦煌藏经洞保存千年的经文,真正的当下智慧永远不会被时间磨灭,反而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