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姐!我想回家……一个灵魂的纳喊,把睡梦中的姐姐惊醒。世新!世新……你在那里?不知所措的姐姐,撕心裂肺的心,倾听着,弟弟的每一次呼唤。世新!是姐姐没有照顾好你……啊!让你留在了遥远的大西北,感到愧疚的姐姐,多想在“梦中”好好看看你,让我们姐弟仨在一起,去父母的坟头,上上香,烧烧纸,告诉爹和娘,”我们还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梦中姐姐的哭声,令人㩆心,快半个世纪了,弟弟还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大漠上。梦中不止一次的呼喊“姐姐:我冷,我想回家”,一次次的惊醒。弟弟在梦中,穿着单薄的黄军衣,站在冰封雪地上。姐姐想起这一切,她的心,碎了…… 定格在十九岁的“王世新”,他的英勇无畏,令人敬佩,而他的一生,却让人心寒。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远离家乡,才一年半的工作期间,还没来的及与家乡的亲人,道个别,却把年青的生命,献给了大西北的土地上。这个故事,这样的情景,怎不叫人、痛心欲绝……</p>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八年出生在博山辛庄村的“王世新”,刚刚五岁那年,父母亲间隔九天,因病相继去世。八岁的姐姐世兰,两岁的弟弟世林,他们还都是些不懂事的孩子啊!乡亲们,看到这情景。谁不心痛落泪,可怜的孩子啊……这往后的日子怎么过下去?</p><p class="ql-block"> 大爷大娘抚养了世兰和世新,世林去了姨家,在那个还很贫穷的年代里,六口人之家的大爷家里,还养着世兰姐弟俩,日子也在艰难中度过,大爷大娘,姨娘的养育之恩,姐弟仨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王世新,连父母亲的模样,都无记忆。和姐姐一起,随大爷大娘长大,懂事的王世新,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在外面拾荒,捡煤核,拉地排车,挣点零花钱,贴补家用,有时去姨家看望一下弟弟世林,买些文具用品,鼓励弟弟好好学习。</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七岁的王世新。响应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离别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青海建设兵团。被分配到马车班当战士,学喂马、赶马车运输,不到一年时间,就担负起马号副班长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从黄海之滨,来到昆仑山下。王世新为了建设可爱的“柴达木”盆地,吃苦耐劳,不怕风沙严寒,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冲在最前头。曾有一次为抢救病危的马,忍着饥饿、寒冷、疲劳,牵着病马走了三十多里路,去“格尔木”团部曽医站。因为治疗及时,这匹马很快就摆脱了危险期。</p><p class="ql-block"> 王世新一心想着兵团,想着战友们。善良的心灵,都把战友们,视为亲兄弟姐妹。有困难从不讲出来,家里来信说需要什么?他总是说:“什么都不要”。但他却把姐姐寄来的150根鞭头、鞭梢分给班里战友们用。</p><p class="ql-block"> 王世新在劳动中,曾因调皮暴烈的“黑老虎”突然受惊,撒蹄狂奔。王世新被锋利的耙齿挂住拖了100多米,休克过去了,被送进了医院。住了二十一天医院的王世新,刚出院就要求分配工作。连领导考虑到他的病情,给他调换工作,他却怎么也不肯。第二天他就偷偷的去北草原拉烧柴去了。</p><p class="ql-block"> 王世新是一个纯粹人,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把学习毛主席著作,列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去完成工作任务。两次被评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参加积极分子代表会。从他的实践工作中,看的出王世新是一个,多么善良,而令人赞扬的好青年。在家乡王世新才十几岁就去建筑工地干临时工,冬天手脚冻得肿了,起早贪黑,吃尽了苦头。邻居们都夸他:不怕累,孝敬老人,是团结兄弟姐妹的好孩子。</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二日清晨,冬季的太阳暖洋洋的,赶车的战友纷纷去套上马车运肥。七八个孩子,在蓝天白云下,尽兴的玩耍。阳光下的家属宿舍大院里,显得生机勃勃的景象。本该轮休的王世新,但一向乐于助人的他,一大早就去帮战友喂马,帮忙送货。当马车走到公路上时,从路边驶过的拖拉机刺耳的响声,使受了惊吓的三匹马,瞬间一起狂野而奔。车轮被坑洼不平的路面弹起,上下颠簸,前面就是家属大院门外的一片空地。在那里玩耍的几个孩子,全然不知此时的危险。王世新不顾一切,拼命死拉缰绳想控制惊马,此刻的王世新完全可以跳车,可他没有去那样做。他想到的是,站在旁边的战友,还有前面玩耍的孩子。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控制惊马,保护孩子、战友及国家财产。马车飞奔三十多米,他从车上摔了下来,王世新被拖出了十几米远,几个孩童吓得四散逃跑。孩子们安全无恙,我们的好战友,他再也没有站立起来……</p><p class="ql-block"> 车轮砸在了王世新的胸上,心肺破裂,一个十九岁的青春,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战友及兄弟姐妹们,这灾难与惨景来的如此突然,让人难以接受。</p><p class="ql-block"> 王世新战友牺牲的噩耗,战友们知道了,大家来到了战友遗体身旁,领导询问了,医生抢救过程。女战友们哇哇大哭起来,男战友们眼含泪水,心中的痛无法形容。这些远离家乡的青年人,那知道生死离别煎熬的滋味。共同的事业,理想把他们连在了一起。在这荒无人烟的大漠中,去创造人生的价置,扎根建设大西北,实现远大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王世新英勇献身的壮举,感动着兵团战友的心。兵团家属大院的战友们,动情的诉说着世新:“他是为救孩子,而牺牲的,他是我们孩子的救命恩人”。战友们用最好的木材,亲手制作棺材。把亲手制作的花圈,摆放在英雄的遗体旁,轮流守护。两天后在连队的操场上,召开了庄重的追悼大会。各连队组织战友上千人参加悼念,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充斥在冰冷的寒风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青海省军事管制委员会,追认王世新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十九岁的王世新与“格尔木”的土地溶为了一体,将他的梦想,永远留在了“格尔木”,成为第一个长眠于此的“山东知青”。</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赴青海建设兵团的战友们,也都步入了暮秋之年了。二零零六年八月,王世新烈士所在连队战友们组织了一次,重访“格尔木”活动。战友们首先想到了,要去给王世新烈士,还有那长眠于“花果山”公墓里的战友们扫扫墓,祭奠我们的哀思,缅怀一下我们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活动启程前夕,负责这次活动的杨师和张荣大排长,询问一下世新战友的姐姐王世兰,姐姐因年事已高,还有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去看望弟弟,话没有说完,世兰姐姐又沉浸于悲伤之中……“烦你们带回世新坟头的沙土一把,带上我们家人的祭品,和家乡的特产品,替我们上上香,烧烧纸,姐不能去了!”世新姐姐说的话,让张荣大排长,这位刚强的汉子,眼睛湿润了。由此而来,世新的一生,给了家庭荣誉,也给了家庭创伤。</p><p class="ql-block"> 在淄博车站的站台上,张荣大及战友们,又一次与世新姐姐约在一起。谈起了此次重访“格尔木”活动的目的,世新姐姐把她的心愿,和弟弟世新托梦于她的“姐姐!我冷,我想回家”的呼喊,讲了出来。战友们记在心里。乘着大西北的列车,又一次离开了家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列车缓缓的驶离淄博,奔去向往的地方。“五十五年了,战友们至今拳拳在念,互相牵挂,是因为年轻时曾经被时代大潮裹挟一同激情燃烧,携手同行,同甘共苦,朝夕相处。过命的战友,孰能不亲”?“五十五年前,我们一登上西去列车,就注定有着不寻常的青春岁月,就注定有着跌宕起伏的人生,就注定我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p><p class="ql-block"> 这一次的行程,非同寻常,有多少战友的期待,有多少亲人的寄托。不一样的离别,不一样的心情。夜行的列车上,战友们难以入睡,一幅幅画面,浮现在战友们的脸前。辽阔的大草原上,有人唱起了怀念故乡的歌,一朵朵白云接地而起,越过遥远的昆仑山,皑皑积雪的山顶上,好象要溶化了,欢呼雀跃地挥舞着它的双手,迎接远方的来客。“格尔木”的大漠上,一座墓碑旁,站立着许多的战友。干汗少雨的地方,突然一阵小雨,扑面而来。是:王世新烈士泪水,是:留在花果山公墓里战友的泪水。战友们望着墓碑上的英名,捧一把烈士坟头上的沙土,带给远方家乡的亲人。雨很快就停了下来,战友们悲伤的泪水却还在流淌。“世新兄弟:我们一定会接你回家,让寒冷离你而去”,战友们大声的呼喊着,响彻“格尔木”的上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