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凌老师AI应用实操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br>中国哲学不走极端,求得一种动态的平衡,保持弹性,追 求一种整体的和谐,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起来。<div><br></div><div>罗凌老师AI应用实操课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br>有 课 分 享,➕ 徵 信:<br>1103074581<div><br></div><div><br>不懂得变通 的办法,便是偏执一端。这就是说,“中”并不总是固定的,它 不是僵死的原则。“中”不是处于与对立两端等距离的中点上, 也不总是在某一点上,而是随着具体情况、具体条件的变动而 变动的。中国辩证法不承认对立、矛盾双方之间有一条僵硬不 变、截然不可逾越的界限。《中庸》讲"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 中”。"时中”指随时节制,合于中道。儒家讲“趣时",即根据时 势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常规,采取适宜的措施。这里的“时 中",其实也包含了“趣时更新”的一部分内容。<br><br><br><br><br><br>“和”就像乐音,是八音的和谐。总之, “和”就是有差别、且包含着差别的多样性统一。相反,“同”则 是不包含差别的二者绝对的同一 ,好像以水兑水,味道单 一 。 单一的东西无法比较,不能产生新的事物。事实上,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多寓于一,一又寓于多。有差别、有对立、有矛盾才 能产生新的事物,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则。这是我国古代和谐 辩证法的发端。<br><br>孔子则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继承了史伯“尚和去同”的思想, 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 子路》)。这里的 “和”与“同”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为人风格。君子用自己正确的 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 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和”在这里仍指有差别的统一。<br><br>“和”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据,对此,中国哲学家有很多说 法。如史伯的“和实生物",《礼记 · 乐记》的“和,故百物皆化”,《荀子 ·乐论》的“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淮南子 ·汜论 训》的“阴阳和平”,"天地之气,莫大于和"等等。到了张载,又 把这种原初的“和”称为“太和”。这种“太和”即是现实的“和”与 “合"的基础与依据。“太和",本《周易 · 乾卦 · 彖辞》的“保合太 和",这里指阴阳未分的气。此中蕴含着阴阳二气,阳气的性质 是浮的、升的、动的,阴气的性质是沉的、降的、静的。这两 种气性质互相对立、互相感通,因而开始发生相激相荡、或胜 或负、或屈或伸的运动变化。王夫之在解释张载的“太和”之说 时,认为“太和”是矛盾的统合,是相资相成的综合。"刚柔、寒 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乃其究也,互相以成,无终相敌 之理。”(《张子正蒙注 · 太和》)矛盾双方不可能永远对峙下去, 在客观条件下必然发生转化。因此,张载说的“仇必和而解”、 王夫之说的“和而解则爱”,既是旧的矛盾的解体,又是新的矛 盾的肇始。<br><br>除此之外,强调适度、合宜的"和"、"中"与“中和"的内涵, 也在儒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 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 说,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没有发作的时候,叫作“中”; 发作出来而能合乎礼节叫作“和”。“中”是天下最重大的根本, "和"是天下通行的道路。将“中和”的原理发挥到极处,天地就 清宁了,万物的生长就茂盛了。这里的“和”或“中和”,是人生 实践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具有通过实践追求以使现实与 理想统一的意味。<br><br>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通。他们不仅把自 然看作是一和谐的体系,不仅争取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文 化间的共存互尊,人际关系的和谐化与秩序化,而且追求天、 地、人、物、我之关系的和谐化。儒道诸家都表达了自然与人 文和合,人与天地万物和合的追求。中国人有“天下一家,中国 一人”的文化理想,在几千年历史里,不断进行民族融合与文化 融合,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尊重,相互调济,相得益彰, 相互促进,终而形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与伟大的传统文 化。《礼记 · 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周易 ·系辞传》说:“天下同归而殊涂 (途),一致而百虑。”这是在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 中产生并积淀下来的精神动力和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其宽容、 平和、兼收并蓄、博大恢弘的品格,正是和谐辩证法的品格。<br><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