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元宵佳节

叶银成

<p class="ql-block">‌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祭祀太一神‌: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期将正月十五定为燃灯祭祀太一神的节日。太一神在当时的信仰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主宰宇宙万物的神明。司马迁创建的“太初历”也正式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p><p class="ql-block">‌道教“三元说”‌:道教文化中将一年分为上元、中元和下元三个节日,分别对应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人们点燃灯火以庆祝,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p><p class="ql-block">‌纪念平定吕氏之乱‌:相传汉文帝为纪念平定吕氏之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皇帝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形成了普天同庆的节日氛围。</p><p class="ql-block">‌佛教影响‌:有说法认为元宵节起源于佛教的灯会,汉明帝信奉佛教后,规定正月十五为点灯礼佛的日子,逐渐演变为民间传统的灯节。</p><p class="ql-block">元宵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丰年的祈愿,也体现了节日的喜庆和团圆氛围。</p> <p class="ql-block">小编居住成都几十年,对成都灯会查了一些资料。说成都灯会最早起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七七一年),其地点大概是在浣花溪附近,虽然只是正月十五的灯市,也是繁华一片,沿着锦江看过去,那是美妙的风景线吧。</p><p class="ql-block">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有人将“燃灯祭斗”仪式称为成都最早的灯会,实则是显得过于先进。东汉至晋代,每逢春月花开时,蜀郡的统治者都要“纵民游乐,嬉戏西园”。同时灯红火耀,以粉饰太平。西园是成都游玩之所,历有变迁,其遗迹早已不可考。</p><p class="ql-block">《雍洛灵异小录》:“唐朝正月十五夜,许三夜夜行,其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中宗年号,公元七○五年)以后,复加华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成都的灯火场景与此相比,丝毫不差。唐人的《放灯日记》中有唐明皇在天宝十五年(七五六年)安史之乱时逃到成都,与道家大法师叶清善上街观灯的记载。费著《岁华记丽谱》记述了唐咸通十年(八九六年)“上元节放灯”的具体情况“街坊点灯张乐,昼夜喧阗,盖大中承平之余风。”而且,“放灯不独上元也”,在整个正月间都有灯彩可供人们观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十五夜观灯》云:“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兰缸说的即是灯,而九枝是说古有九枝灯,那是怎样的灯,惜无详细的记录。但由此依然可见当时成都灯会的盛况。</p><p class="ql-block">五代时的前蜀皇帝王建常“出游浣花溪,自夜达旦”,当时“间亦放灯,率无定日”。后蜀皇帝孟昶曾“上元观灯于露台”。可见前后蜀也还是流行灯会的,这让节日添加了许多游乐的风采。元费著《岁华纪丽谱》载:“宋开宝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门楼,甲夜观山棚变灯。其敛散之迟速,惟太守意也。如繁杂绮罗街道,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又为钱灯会,会始于张公咏。盖灯夕二都监戎服分巡,以察奸盗。既罢,故作宴以劳焉。通判主之,就宣诏亭或汲虚亭。旧以十七日,今无定日,仍就府治,专以宴监司也。”</p><p class="ql-block">田况写有《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其中的《上元灯夕》记录了宋时成都灯会的情状:“予赏观四方,无不乐嬉游。唯兹全蜀区,民物繁他州。春宵宝灯然,锦里香烟浮。连城悉奔骛,千里穷边陬。衯裶合绣袂,轫辘驰香辀。人声震雷远,火树华星稠。鼓吹匝地喧,月光斜汉流。欢多无永漏,坐久凭高楼。民心感上恩,释呗歌神猷。齐音祝东北,帝寿长嵩邱。”灯火通明的夜晚,游走于各色灯火中,简直是天上人间,真是一派欢乐祥和的过节氛围。</p><p class="ql-block">当时灯市的盛况可以从一个数字看出一个大概:“成都元夕,每夜用油五千斤”(庄季裕《鸡肋编》卷上)。此时的灯市还具有明显的将观灯、文艺演出、商贸展销、体育竞技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p><p class="ql-block">宋代的成都安静祥和的氛围,成就了一个都市的繁华。元明时期的成都留下的灯会记录较少,这跟连续的战争让城市显得荒芜有关。清代的李调元曾写《正月十四日至成都是夜观灯》:“试灯节届渐闻声,次第鳌山压锦城。十字楼头星共灿,万家门口月初明。管弦奏处莺吭滑,帘箔钩时翠黛横。老病连年游兴浅,衔杯谁与话衷情?”在正月十四这一晚,灯市还要进行预展,其中的灯彩堆成山形。最多的是鱼形灯。由预展可以看到灯市的繁盛。他还有一首《元宵》记灯市:“元宵争看采莲船,宝盖香车拾翠钿。风雨夜深人尽散,孤灯犹唤卖糖圆。”夜深人静了还有卖汤圆的,这也是成都灯市期间寻常的一景吧</p><p class="ql-block">晚清至民国一段,则时有竹枝词加以记录,比如这首竹枝词:府城隍庙卖灯市,科甲巷中灯若干。万烛照人笙管沸,当头明月有谁看。灯市的盛景,是那年月成都游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徐伯荣《灯市》说,成都的灯市上灯始于东、北门城隍庙。又有竹枝词写道:城隍庙前灯市开,人物画纸巧扎来。高挂竹竿求主顾,玲珑机巧半心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灯市上耍法众多,如狮灯、龙灯,随街游走,热闹非凡,且不少街口设有灯谜台,这样的场景,让人迷醉。恰如有首竹枝词所说:六街莺燕带娇声,朵朵莲花数不清。到底看灯还看妾,偎红倚翠欠分明。魏南生《旧时的商业中心和夜市》里记录了晚清至民国初年间的灯市风景:东大街在清末举办的灯会,五彩缤纷,辉煌灿烂,不仅成都人倾城往观,大饱眼福,而且各地仕女赶来参观,啧啧称赞,那热闹盛况,有如后来劝业场开幕后,四乡农民涌去看“电灯燃”奇景一样。</p><p class="ql-block">成都各大街的牌坊灯,便竖立起来。初九日名日“上九”,便是正月观灯的第一宵。全城人并不等候什么人的通知,一到夜晚自发地把灯笼挂出,点得透明。其中以东大街各家铺面的灯笼最为精致,又多每家四只,玻璃彩画都有,而最多最好看的总是绢底彩画的,并且各家斗胜争奇。其画十分之八九皆为人物,多出自名家手笔,一年一换,取材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榜》《西厢记》红楼梦》和《聊斋》等书。也有画戏景的,不但人物生动,色彩鲜明,且布局取意俱属佳妙。小幅绘画,人物眉目清晰,景致生动,可值得一记的是,有一年,城守东大街城守街门照壁旁边大放花炮,五光十色供雅俗之赏。</p><p class="ql-block">铁末花朵,挟着火药,直冲二三丈高,后四向纷坠下来,中间那闪耀的透明的白光,大家说是做花炮的在火药里掺有什么洋油之类的玩意,真比往年的好看。举行灯会之时,爱热闹的成都人当然不可放弃尝试种种美食小吃。这也是各种小吃摊贩集中的地方。赖汤圆、龙抄手、三大炮、王胖鸭均有摊摊。每年出现在灯市上的各种灯“数量之多无法计算”。有竹枝词写道:“花灯大放闹喧天,狮子龙灯竹马全。看过锦城春不夜,爱人惟有采莲船。”</p><p class="ql-block">查成都使用电灯的历史,不难发现,它与灯会也有着许多关系。一九○四年,四川机器局试行发电,安装电灯两干盏左右,此为成都有电灯之始。一九〇八年成都劝业道集资开办劝业场发灯部,设照明电灯数十盏首先供劝业场使用,成都供电设施由此发端。一九〇九年,启明电灯公司成立,十二月开始送电。照明电灯使用范围逐步扩大。电灯的出现,初开始使成都对灯会的兴趣减少。随后,制作彩灯也用上了电灯,新技术给灯会带来了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民国年间,战乱频仍,虽然有新生活运动,但灯会的影响力已是大不如从前。</p><p class="ql-block">在新的历史时期,灯会在成都依然广受欢迎。一九六二年二月在文化公园(含青羊宫)举办了新中国成都首届元宵灯会,在八卦亭、二仙庵等处展出“牧羊图”“金驹万里”“万象更新”等内容的壁灯、圆红灯及戏曲座灯等三百余件,观众达七十六万多人次。一九六三至一九六六年举办二至五届灯会,以反映农业、工业建设成就和文艺百花齐放的工艺彩灯为主,如“红旗”“龙舟”“全民皆兵”等。其制作工艺更加精美,构思更加新颖,规模日渐增大。</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四年春,周恩来总理曾神采奕奕地步入成都灯会赏灯,还高兴地与工作人员照相。</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七至一九七三年,因“文革”动乱,灯会一度中断。</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七年第九届灯会规模大,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其中“打倒四人帮”“万水千山”等十五个灯组形象生动,很吸引人。</p><p class="ql-block">记得小编那年同岳父母一大家子三代人全体到青羊宫元宵节观灯。小编出生于川南农村,解放前后农村头耍龙灯,到各家各户拜年,农民敲锣打鼓,到你房子前头坝子头舞龙灯,还有人扮成春官说吉利话,讲些四言八句,主人家还得发偿钱。</p><p class="ql-block">1977年春节的青羊宫灯会热闹非凡,观灯的人是人挤人,推着往前走,大家挤得汗水长流。小编的两个女儿才几岁,被挤得惊叫。特别是看到那些粉碎四人帮的彩灯,老百姓心里头那种快乐高兴劲头简直有种千言万语都表达不尽的感觉。成都几年没办如此热闹的灯会,别提老百姓有多高兴。尽管在灯会被挤得汗流浃背,心里却十分开心。看青羊宮1977年灯会早已过去几十年,但它在小编人生历程中至今记忆犹新,永远没有忘记。</p><p class="ql-block">从二〇〇四年春节开始,成都灯会从文化公园迁移到塔子山公园举办。二○一六年,灯会再次迁移到三圣花乡。可以说,灯会所承载的是成都这座城市的人文记忆。</p><p class="ql-block">小编活了八十多岁,留下记忆深刻的看灯会还有八十年代初期在自贡市看灯会,川南人蜂涌到自贡去看灯展,说明老百姓对传统文化是多么地认同。</p><p class="ql-block">回顾灯会的历史,就好像走进了春节时光,那流光溢彩的风景,是老百姓生活的延续,让我们看到了不管世事如何沧桑变化,老百姓的传统文化基因一直在传承赓续。办灯会庙会,正月十五闹元宵,是老百姓信心百倍迎接新的一年生活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p><p class="ql-block">‌元宵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丰年的祈愿,也体现了节日的喜庆和团圆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小编老家解放前后农村老百姓在正月十五上元节时还要给逝去的老人烧福纸。小编奶奶年轻守寡,一双小脚,独自一人将独子抚养成人,含辛菇苦终身,直到1958年春逝世,走完了人生六十个年头。她一生信佛,初一十五吃素,过年过节都叫儿子买草纸打成纸钱跟逝世老人烧去。她说:让他们在阴间有零钱花。小编儿时不懂上元节啥子意思,只见父亲用毛笔写:恭逢上元之期,晚辈谨向XX老大人老孺人敬奉纸帛XX。以此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老人则要我们边烧纸边叩拜,并请祖先庇护我们,保佑我们平安,努力读书成材。</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的第一个元宵节。党和政府对办好今年的元宵节十分重视。各地传媒大力宣传办好元宵节的情况,相关行业加班加点生产汤圆、圆宵,让老百姓快快乐乐闹元宵,为2025经济大发展,民生福祉大改善注入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