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宗明义:这是一篇影评,《哪吒:魔童降世》的影评。</p> <h3><br></h3><h3>刚放映短短数日的《哪吒:魔童降世》不但好评如潮,豆瓣上评分节节攀升至8.8 ,上映1小时29分后,票房过亿;上映首日,票房过2亿,第二日超过4亿,接连打破国漫纪录。连人民日报也在为它打call!被全网吹爆为“国漫之光”。在这动动指头就轻易能知天下古今的互联网时代,相信身为前医学院学生的导演饺子的前生今世己然被众粉们"人肉"数遍。</h3> <h3><br></h3><h3>十年前,一部名为《打,打个大西瓜》的动画短片横空出世,一举拿下了包括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评委会特别奖在内的十多个奖项。这就是饺子的处女作。比起"一炮而响"更让人诧导的是这是一个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家里窝了整整三年零八个月,只依靠母亲每月1000元的退休费和家中积蓄维生,不出门,不上网,蹲在电脑前日复一日,才做出了这部16分钟的动画短片。</h3> <h3><br></h3><h3>《哪吒:魔童降世》是饺子《封神》系列的开篇,但我更愿将它视为《打,打个大西瓜》的系列与续集,因为它通篇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为什么要打"与"西瓜在哪儿"两个问题。</h3> <h3><br></h3><h3>《打,打个大西瓜》讲述的是两个霸主为了争夺土地而展开了世界大战,双方的两名飞行兵在空中相互纠缠,两人在偶然的情况下一起落难到大海中的一个小岛上,本来敌对的两人"不打不成交",成了生死之交,影片通篇剧情就是以"打"而展开。</h3> <h3> </h3><h3>一脉相传,"打"不但是《哪吒:魔童降世》引子与导火索,更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看点与催化剂:影片开头从混元珠与太乙真人、申公豹的打斗始,以明线的太乙、申公豹"昆仑十二金仙"之争,暗线的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经历而跌荡起伏,以"哪吒的命,就是不认命!"的终极抗争而高潮而终了,一言蔽之,"打"是这个世界的无奈也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毛衣战",小到个人的成长磨砺。当然这个"打"并不是形式上的"打斗",而是内里的"奋斗"与"抗争":这世界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的"抗争",才能打破身上的叮当锁链。</h3> <h3><br></h3><h3>为什么要"打"?,这是影片想告诉我们的。"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一一影片中被软禁中的哪吒百无聊耐的打油诗让人不禁一乐:呵呵,"生而为妖"是无奈却也是快乐的,一如殷夫人对丈夫李靖曾经的无奈想法:辞去官职,归隐山林,陪吒儿快快乐乐过完三年。但是李靖却是这样认为:这样快乐的三年,身后却是咤儿永远洗不净的"妖名"。</h3> <p class="ql-block"> "西瓜"在"哪儿"?一一明了"为什么要打"?的意义之后,我们下一个要找的就是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瓜"好似有多个:是始作俑者的申公豹?是偷梁换柱的敖丙?还是诸多种种误解的陈塘关百姓?,其实"西瓜"只有一个,那就是"心魔"。一一"魔丸""灵珠"虽天定,但"我是谁,我自己说了才算","哪吒的命,就是不认命!"</p> <h3><br></h3><h3>近年来,中国动漫在向世界一流的行进路上,出现了《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制作精良的巨片,它们不但特效一流,画面优美,可以称之为视觉盛宴,但始终处于"形似非神似"边缘。始终无法摆脱动画塑造人物的苍白无力,不仅在于与真人剧相比,缺乏人物生动多变神情的先天不足,也在于传统动画对于受众为少儿的定位而导致"非黑即白"剧情的单薄而缺乏张力。</h3> <h3> </h3><h3>在《哪吒:魔童降世》中,我们不仅继续看到那飞驰想象力和一流制作实力的结合成就的海边夕阳踢毽和社稷图虚幻仙境等绝美桥段,更欣喜地看到了有血有肉、层次丰盈而活色生香的人物塑造:那是人性、妖性、童性一体的哪吒,那是母性与小女人一体的侠女殷夫人,是英雄亦显柔情的总兵李靖,是缺点满满可爱多多的神仙太乙;即使身为反派敖丙他先天的良善与肩负拯救龙族的重担而不得不下杀手的无奈,甚至申公豹的心中也深藏非人族受歧视的深深的痛一一一,仅是那几道深深黑眼圈,不仅让我们看到一个丑萌丑萌而自带痞气的哪吒,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痞小孩内心的痛苦、无奈与不甘。在这里人物弧光饱满,生动活泼。</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许是这部片子能感染人的根本与终极意义所在:不止于酷炫的形式,更在于能笑中有泪的共情与念念不忘的回响与反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