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中的孤独守望——又读《青玉案.元夕》

竹海散文

<p class="ql-block">繁华中的孤独守望</p><p class="ql-block">——又读《青玉案.元夕》</p><p class="ql-block">杨柏书(武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历乙巳年之元宵节如期而至。再读宋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还是觉得别有韵味,很有烟火气。仿佛一幅绚丽而深邃的历史长卷,在岁月里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词很美,惊艳到了内心深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词的开篇,便以磅礴的气势和奇幻的想象,将我带进了灯火辉煌的元宵之夜。一念东风,可见不落俗套,更具诗意。东风是画师,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繁花,那花灯璀璨,如繁星坠落人间,如星雨般绚烂。这不仅仅是对元宵灯景的描写,更是一种对盛世繁华的渲染。可不,“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宝马香车在满路飘香中穿梭,凤箫吹奏出的悠扬乐声回荡在夜空,明月高悬,清光流转,鱼龙形状的彩灯彻夜舞动。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将元夕的热闹与奢华推向了高潮。仿佛你走进南宋时期的市井烟火,欣赏着人们对节日热情,对生活的热爱,世间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辛弃疾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表面的繁华,而是直击内心的软处,感人致深。你看那,“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那些头戴精美头饰的女子,笑语盈盈地从身旁走过,只留下一阵暗香。这是对观灯女子的描写,她们也是这热闹场景的一部分。但并未停留于此,紧接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锋忽转,在众人之中苦苦寻觅的“他”,在千百次的寻找无果后,却在不经意回首瞬间,发现就在那灯火稀疏、冷落之处。其实“那人”赋予了多重解读。从表面看,可能是诗人在寻觅一位佳人,但从更深层次理解,“那人”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化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处南宋的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渴望收复北方失地,然而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他在这热闹的世间,如同那个站在灯火阑珊处的孤独者,周围的繁华与他格格不入。他的爱国情怀、壮志雄心在这个醉生梦死的社会环境中无人理解,他只能独自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种孤独感,诠释了在热闹的元夕背景下,显得更加深刻和悲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首词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前半部分极力描绘元夕的热闹繁华,后半部分则突出了“那人”的孤独落寞。这种比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氛围,更让我们体会到了辛弃疾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在这首词中既展现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又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生态度。《青玉案.元夕》就像是一首孤独者的悲歌,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回荡,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情感与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玉案.元夕》流传千古,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即将来临。欢快之余,繁华之下,又多了一份感叹。试问,我们内心深处的梦想和初心是否还在?我们是否也在热闹中寻找着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是否尚存对社会,家庭的责任和担当?</p><p class="ql-block">答案自寻,路在脚下。</p><p class="ql-block">乙巳年元宵节前夕于毓秀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