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印象| 观九嶷山 谒舜帝陵

江边

<p class="ql-block">  九嶷山地处湖南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因舜帝陵而著名,更因毛泽东唯一的一首浪漫主义色彩的诗词“九嶷山上白云飞"而家喻户晓。九嶷山旅游风景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于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奇异的溶洞而闻名,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5日上午与朋友相约自驾驱车来到了这里,感受舜德文化,拜谒始祖舜帝,穿越时空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前一天下午在永州双牌县桐子坳村观赏了湘南深秋的银杏美景后继续驱车来到宁远县城住宿。宁远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宋乾塘二年(公元964年)定名宁远,取“武定功成、远方安宁”之意,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晚餐后来到县城中心的宁远文庙处转悠一圈,宁远文庙在中国现存的文庙建筑中是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两座文庙之一,其规模在中国现存文庙中屈指可数。可惜晚上已关门只能外观看一下。</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驱车约十多公里前往九嶷山景区,中途路过古镇马路中间有大型路亭牌坊停车打个卡。据介绍路亭是古代官员祭祀舜帝途中休憩的地点,村原名应丰亭,其处旧名周家峒,因历朝历代官员祭舜途经驿站,在村北入村口的接官坪处文官至此下轿,武官下马,遂以“路亭”命名。</p> <p class="ql-block">  据史记载,该牌坊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为旌表该村举人王性所建。坊高14米,宽14.3米,进深4.35米,全木结构,平面为八字形,四柱三楼,主楼为歇山顶单檐,檐下饰七层如意斗拱,以木雕花卉、人物、龙狮装饰全坊,檐枋上有两排木雕人物,一排是八仙人像,一排是武将文臣,个个神态自若,栩栩如生。该牌坊2002年成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牌坊两旁亭中立有“应丰亭”碑及纪事碑。此处路亭村为古代祭陵所经之地,明清两朝官员祭祀舜帝陵,不得在老百姓家中住,常在村中王氏祠堂就寝用膳。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学家徐霞客游九疑,曾在此住宿两晚。</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景区游客中心。刚下车即被九嶷山的云雾缭绕所惊艳,飘在山腰的云雾如同一位温柔的母亲,轻轻地呵护着山峦。九嶷山因舜帝而扬名,属于南岭的萌渚岭,因境内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桂林九座峰峦,而峰峰相似难以区别,故名九嶷山。其中娥皇、女英两座山峰是以舜帝的两位妃子得名。</p> <p class="ql-block">  游客服务中心时尚大气,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充满神秘与灵秀的土地上。它巧妙地融合了现代设计与自然之美,与九嶷山的壮丽风光相得益彰,成为了这片景区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旁边有舜帝陵展馆正在修缮,展馆中通过图文展示、多媒体互动等形式,详细介绍了舜帝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孝道、德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展馆后高大的舜源峰便是舜帝的安息之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路旁的景区总导览图显示,舜帝陵景区共有四个景点。包括,舜帝陵:分为前后两重院落,五进建筑;舜源峰:九嶷山的主峰,海拔612.93米,因舜帝葬于此而得名;紫霞岩:以其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钟乳石景观闻名,被誉为“楚南十二名洞之首”;永福寺:始建于南齐,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皇陵护卫寺庙。我们因下午另有安排,只游览了舜帝陵。</p> <p class="ql-block">  此处还有宣传牌一张图游宁远。宁远是“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牌组生卒之地,濂溪汤沐之乡”。《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九嶷山因此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据道家的“洞天福地”理论和风水学说,九嶷山亦是江南最大的洞天福地和太祖龙山。</p> <p class="ql-block">  过游客中心继续前行几分钟来到了舜帝陵景点停车场。场中一棵高大的冬青树四季常绿,红果点点,象征着坚韧、不屈和永恒,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不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冬青树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不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p> <p class="ql-block">  舜帝陵前坪有祭祀和明德两大广场,中间由神道隔开。首先来到明德广场前的舜帝陵大牌坊前,这座石牌坊上因有“天下明德”四字,称为明德牌坊。牌坊上左书“万事所宗”,右书“舜葬九嶷”。此牌坊有三大功能:一是旌表功德,赞扬虞舜明德;二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对先人的哀思与深情追忆;三是调整祭祀队伍、统一整理衣冠、祭祀礼器,等待主祭队伍,以及祭祀官稍事休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明德广场边有舜帝南巡事迹照壁。包含了大禹祈行、五月南巡、崩葬九嶷等十六个故事,以浮雕的形式体现了舜帝“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爱民情怀。“万山朝舜”浮雕表现了那种“万里江山朝九嶷”的壮丽景象,让人心潮澎湃,仿佛能感受到舜帝的德行与智慧,穿越时空,滋润着这片土地和人民。</p> <p class="ql-block">  过明德广场有三座金水桥连接神道进入陵庙。桥前守护兽如同忠诚的卫士,承载着往来游人的脚步和无尽的敬仰。金水桥像是历史与现代的一座纽带,连接着古老舜帝文化的深远传承与当下人们对这片圣地的敬重与热爱。</p> <p class="ql-block">  舜帝陵是中国有记载的始祖陵中最古的陵,史称零陵,在《尚书》《山海经》《史记》等五十多部史书都有舜帝驾崩苍梧之野长眠于九嶷山的记载。最早的舜帝陵始建于夏朝;秦汉时,大庙建于玉琯岩前;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翰林院编修雷燧祭舜,将庙迁于舜源峰下,至此陵庙合一,方便后人祭拜。</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历代名人骚客走过金水桥拜谒舜帝陵,为驱歌九嶷山写下了大量诗文。秦汉以来,历代帝王或遥祭舜帝,或遣官代祭,留下了众多圣迹仙踪和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舜帝陵是在明清的基础上重新修复,为明清风格建筑,总面积600多亩,分为公园、陵庙和碑林三个部分。金水桥作为舜帝陵建筑群的一部分,见证了舜帝陵从夏朝到明清时期的历史变迁。它与周围的建筑共同构成了舜帝陵的宏伟建筑群,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和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走过金水桥就来到神道。神道全长210米,一般的庙宇不设神道,舜帝陵是三皇五帝之一舜帝的寝陵,专设神道。神道两旁的石人石像是舜帝陵前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  神道两旁的石人石像庄严肃穆,静静伫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象征万年长寿的乌龟,象征国泰民安的大象,象征吉瑞的麒麟和一众威武的文武百官等,共同守护着舜帝安寝之所。它们虽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身姿挺拔,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的历史,让后人在这神道间得以感受到那穿越千年的庄重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  在神道上一眼看过去尽头即是舜帝陵及后面的舜源峰。舜帝是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后人用了八个字来概括舜帝一身的建树:孝祖、德圣、民师、帝范。他具有卓越的德行和智慧,被誉为贤德明君;他推行民主的治理方式,是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杰出代表;他倡导的孝道、忠诚、正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走过神道来到祭祀广场。广场占地面积25820平方米,呈三级扇形状。广场的作用主要是用于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每一届的湖南省人民政府公祭舜帝大典就是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  雨后的祭祀广场水印倒映着周围的建筑与风景,仿佛将天地融为一体。青灰的砖石,被雨水滋润后,颜色愈发深沉古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块石头都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仿佛沉淀了千年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  在祭祀广场上凝视云雾缭绕的舜源峰,仿佛置身于一场如梦如幻的仙境之中,舜源峰宛如一位静卧在天地之间的巨人,在云雾的轻抚下,更显神秘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  在九嶷山的怀抱中,舜源峰静静矗立,而它脚下庄严肃穆的舜帝陵,宛如一颗穿越千年时光的明珠,散发着永恒而迷人的光辉,令人心生无尽的赞叹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  目前的舜帝陵始建于明朝,历经明清两朝六次整修,逐渐形成现在明清风格的建筑。1993年至1999年根据国家文物局审定修缮方案,进行了全面修缮。由北向南(由外往内)依次为金水桥、神道、祭祀广场、祭祀大殿、午门、拜殿、正殿、寝殿、左右角楼、钟楼、鼓楼、左右崇德坊、左右厢房及左右碑房。2019年9月九嶷山舜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舜帝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  站在舜帝陵前,仰望着那庄严的建筑,俯瞰着舜源峰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古老的舜帝时代。微风轻拂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舜帝那伟岸的身影,他正微笑着俯瞰着他所眷恋的这片土地和人民。</p> <p class="ql-block">  舜帝陵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建筑和布局,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里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家园,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孝道、仁德、仁政等诸多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舜帝那“克己奉公、仁爱待人、天下为公”的高尚品德,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前行之路,也深深滋养着每一位后来人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舜帝陵的前门即为祭祀广场的祭祀大殿。祭祀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全木结构建筑,大殿门口正上方有“舜帝陵”三字的一块匾,这三个字是从舜帝陵寝殿的墓碑上拓印的。大殿的三扇门一般不开,只有在举行祭祀活动时才开中门。</p> <p class="ql-block">  进入陵内回看祭祀大殿殿堂巍峨,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间透露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金色与红色的光芒,宛如一座辉煌的宫殿,彰显着舜帝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p>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门为午门。午门是帝王宫殿的正门,普通庙宇不设午门。舜帝陵庙为帝王庙宇,明代迁建时设此午门,专供御祭大典时,皇帝或钦命御祭大臣从中门出入,东侧过文武百官、西侧走皇亲国戚。午门为宫门式三门城搂,城门上建有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城楼。两侧有登楼石阶,城楼上四周有回廊,可供游人远眺。</p> <p class="ql-block">  第三进门为拜殿。拜殿为重檐歇山顶全木结构清式建筑,为古代祭祀大典时备设祭品之处,也是祭祀人员整理衣冠,静心待祭之地。殿门上有幅楹联“至孝千秋一德,笃亲万里同风”,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九十六岁高龄时,特为舜帝陵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拜殿旁静静矗立着一块特殊的碑石——舜帝陵修缮碑记。它宛如一位沉默却充满力量的史官,默默地诉说着舜帝陵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人们对舜帝的崇敬与对其修缮保护的历史记忆。舜帝陵,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其修缮历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这块修缮碑记,便是对历代修缮舜帝陵工程的一次深情回顾与庄重记录。它详细记载了每一次修缮的时间、背景、具体工作以及参与修缮的人员等相关信息。</p> <p class="ql-block">  拜殿上的“舜德无疆”匾额,是对舜帝伟大品德的颂扬。这块匾额不仅是对舜帝个人的崇敬,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弘扬。2013年,由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捐赠并悬挂于拜殿正门上方,以纪念舜帝的道德精神和文化贡献。</p> <p class="ql-block">  在拜殿的墙挂满了放大的木牍,木牍上的文字是摘抄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舜帝的一篇文章,它记叙了舜帝生平事迹。尧帝为了考察舜帝的品行和能力,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他,并派九名男子侍奉他。舜帝在面对种种考验时,始终以德报怨,最终通过了尧帝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  舜帝陵的院落中有着精美的园林景观。园林的设计独具匠心,曲径通幽,别具一番韵味。蜿蜒的小路穿梭于花丛、树林之间,仿佛是一条通往神秘世界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出拜殿右边有一棵600多年的树龄的古柏树。这是由两棵树合并在一起的,当地人称为“夫妻柏”,树前拦栅上挂满了红绸祈福条,每一条红绸都承载着人们最真挚、最美好的心愿,凝聚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九嶷山是一个瑶族乡,历朝历代君王统治者对九嶷山的瑶民都非常礼遇。正殿前有一块“抚瑶颂碑”,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0年,粤寇头目陈世禄来到了九嶷山,挟持了当时的瑶王盘法胜,煽动瑶民起义,使瑶民和朝廷对抗长达6年之久。朝廷派遣祭陵的官员,来九嶷山宣示朝廷安抚的策略,平息了起义。起义平息后,为歌颂朝廷功德,于是在明朝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立了这块碑。</p> <p class="ql-block">  舜帝陵正殿是舜帝陵的核心建筑,以其气势宏伟、庄严肃穆而著称,是祭祀舜帝的主要场所。正殿为重檐庑殿顶全木结构建筑,正殿前有石雕云龙丹陛,丹陛石中间雕刻着龙凤图案,周围环绕着黄锦纹饰。丹陛石是古代帝王身份的象征,通常只有皇帝或经皇帝允许的大臣才能走丹陛石,体现了对舜帝的尊崇和祭祀的庄重。</p> <p class="ql-block">  在正殿月台上回看拜殿,拜殿建在高80厘米的花岗岩须弥座上,四周有回廊,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拜殿的装饰相对简洁,重点在于其功能性。</p> <p class="ql-block">  正殿门前挂有一面大锣一面大鼓。此地流传有一民间故事,舜帝南巡至九疑山,得知瑶民因水妖作祟而生活困苦,遂亲自入洞治水灭妖。舜帝在治水过程中牺牲,瑶民为纪念他,每年举行锣鼓等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  正殿中央坐落着3米高的舜帝铜像,他正襟危坐、右手持剑、气宇轩昂。铜像背后为万山朝舜图画,意境深远、山势逶迤、如屏如障,且山山皆向九嶷,描绘出“天下万山朝九嶷”的恢宏气象。舜帝的双眼特别大而有神,他一出生眼睛就异于常人,有双层瞳孔,双目重瞳名曰重华,所以舜帝名字叫姚重华。</p> <p class="ql-block">  正殿内有六幅讲述舜帝德孝生平事迹的壁画。分别为《仁孝图》、《南巡图》、《万山朝舜图》、《禅让图》、《韶乐图》、《二妃图》。这幅《二妃图》讲述的就是有堪称“中国一绝”的九嶷山斑竹成因的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  来到舜帝陵的最后一进门——寝殿。寝殿为一敞开式建筑,阔18米,进深9.5米,寝殿的门柱上有一幅楹联:“孝感天地,德播人间”。它是著名的文化大师、台湾舜裔宗亲会的名誉会长陈大络先生所写。</p> <p class="ql-block">  寝殿中有一块墓碑。据《水经注》记载是汉代零陵郡守徐俭所立,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碑上刻有“帝舜有虞氏之陵”。殿中只有一块墓碑,没有坟墓,因为舜帝所处的年代,没有垒土为坟的习俗。《中国古墓志》中记载:“上古时期无墓葬,以山为陵”。这后面整座舜源峰就是舜帝陵墓。</p> <p class="ql-block">  寝殿两侧有古碑廊。廊内存放着古代官方祭舜石碑,这样的祭文碑原来有100多块,因年代久远只剩下34块,它们是舜帝陵珍贵的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  古碑廊中的石碑,记录了历代对舜帝的祭祀与缅怀,反映了舜帝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其中有些碑刻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谕祭文”碑,被誉为书苑珍品,展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这块单独立开的碑是一块记事碑。碑上写有“奉宪禁采”的字样,这是同治三年,即1864年立的。因为当时九嶷山滥采矿产现象非常严重,破坏了环境风貌,也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于是百姓联名上告,后朝廷下令禁止开采九嶷山的矿产,立了此碑,可以说这是古代的一方环境保护碑。</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舜帝陵的厢房长廊,仿佛踏入了一首悠扬的诗篇。长廊精美的木雕、石雕,细腻而生动,仿佛在诉说着舜帝的丰功伟绩,让人不禁对这片土地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厢房的门廊上方有“同祖”字样,强调了舜帝后裔以及所有华夏民族在血脉上的同源性。舜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他的血脉传承象征着整个民族的根源和纽带。“同祖”字样,意在提醒人们无论身处何方、历经多少变迁,都有着共同的祖先,这种血脉联系是不可分割的。</p> <p class="ql-block">  门廊上方还有“勤政”字样。舜帝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勤政爱民,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努力使人民丰衣足食。这种勤政精神在《南风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p>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舜帝文化,厢房中文创非遗馆设立有“非遗讲堂”。作为教育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讲解舜帝的生平事迹和德孝文化,学习祭拜礼仪,游人们能够深入了解舜帝文化和德孝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  从另一个方向看“夫妻柏”,一棵枝粗叶茂的活柏树,紧紧托住一棵枝叶枯干的死柏树,形成了一种生死相依的奇观。这棵活柏树倾斜着身子,用树身支撑着死柏,仿佛一对恩爱的夫妻,历经风雨却始终不离不弃。</p> <p class="ql-block">  转到另一侧的碑廊,众多的碑刻一眼望去,密密麻麻却又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每一块碑刻都是一座文化的孤岛,它们汇聚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座震撼人心的历史文化巨峰,让人惊叹于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深厚积累。</p> <p class="ql-block">  午门后的钟楼为重檐歇山顶全木结构建筑,面宽、进深均为12米,高12.9米。结构精巧,飞檐翘角,气势恢宏。钟楼不仅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场所,也是舜帝文化的象征。钟声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力量,能够驱邪避灾,带来吉祥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  钟楼一楼是“三圣殿”,里面供奉了尧、舜、禹古代三位君王的塑像。三位圣君的塑像庄严肃穆,他们所代表的禅让美德、仁政思想如同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也让每一位前来瞻仰的人心生敬畏与敬仰。大铜钟悬挂在二楼,可以上二楼敲响希望之钟。</p> <p class="ql-block">  钟楼的基座墙边同样挂满了祈福牌。祈福牌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德孝文化和尊崇先贤的习俗。游人们来舜帝陵挂祈福牌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烦恼,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慰。</p> <p class="ql-block">  钟楼的对面是鼓楼。在古代,鼓声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力量,能够驱邪避灾,带来吉祥和祝福。每逢吉日,老百姓都来击鼓敲钟,把舜帝的钟鼓声看成祈福、消灾、避邪的吉音。</p> <p class="ql-block">  鼓楼内供奉舜帝的全身金色塑像。舜帝,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其卓越的道德品质和治国才能被后世广为传颂。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指出:“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高度评价了舜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舜帝陵入口处还建有放生池。放生池源于佛教的慈悲理念,在舜帝陵庙中存在放生池也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它象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慈悲心的体现,人们在这里放生鱼类等生灵,寓意着积德行善,希望借此消弭罪孽、祈求福报。</p> <p class="ql-block">  入口大门两侧的长廊上辟专栏图文介绍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嶷山山高林密,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素有天然动植物园之称。园内有林地面积7075公顷,森林覆盖率86%。属国家保护的一级树种有水杉、摇钱树等。</p> <p class="ql-block">  回到舜帝陵停车场中。当踏入舜帝陵的那一刻,即感觉自己面对的是一位伟大的先祖,这种敬畏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敬重,更是对华夏民族根源的敬重。舜帝德孝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九嶷山有挺拔雄伟的山峰、郁郁葱葱的林海,这里风景秀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切在此行中均有美好的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