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秋天,在某个宁静而又平常的日子里,我偶然间与几个阔别数十年未曾谋面的老同事通了电话。电话中,大家都难掩兴奋与激动,互相诉说着这些年的经历和思念,心中满是对重逢的深切期待。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相约,第二天前往另一个同事家中共享一场温馨的聚餐。 第二天,阳光正好,微风轻拂。大家怀着满心的欢喜,从城市的各个角落奔赴而来,仿佛是一群失散已久的亲人再度重逢。欢聚一堂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倒流,往昔共事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大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心中满是相见恨晚的感慨。 餐毕,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茶点,一边轻松地闲聊着。不知是谁偶然间提到了戏剧,这一话题仿佛点燃了东家同事夫人的热情之火。刹那间,她整个人都来了精神,眼中闪烁着光芒。原来,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京剧爱好者,更是京剧界的狂热票友。在大家热切而强烈的要求下,她清了清嗓子,悠扬婉转的唱腔便在房间中缓缓响起。一曲《贵妃醉酒》,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那细腻的情感、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韵味的京剧世界。一曲终了,大家沉浸其中,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就在此时,门铃突然响起,打破了这温馨而热烈的氛围。大家带着些许好奇,起身去开门。门打开后,几位笑容满面的大姐走了进来。原来,她们是同事夫人的牌友,此次前来并不知晓我们的聚会。然而,她们在门外听到了《贵妃醉酒》那余音绕梁的声音和热烈的掌声,她们走进了房间被这独特的氛围所吸引。同事夫人见状,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她的朋友们。她们亲切友善,很快就融入了我们这个充满欢乐与温暖的聚会之中。在这几位大姐中,有一位气质格外出众的大姐,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高雅气质,同事夫人介绍道,这位大姐是衡阳京剧团的退休演员,让我们不禁为之侧目,瞬间她成为了这个聚会中亮眼的存在。 在讲述下面关于衡阳京剧团的故事之前,我先和大家分享一段我童年的难忘经历。小学时期的我,每当寒暑假来临,家中大人便会安排我去买菜。那时的我,总是怀揣着一丝小小的“私心”,趁着买菜的机会,偷偷地“贪污”个一分两分钱。我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期待着自己能够早日凑够三五角钱,去看京剧《大闹天宫》。那时的剧院演出分日场和晚场,日场的票价相对较为便宜,大约就是三五角钱左右。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凭借着自己日积月累的“小积蓄”,实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愿望。我满心欢喜地买了一张日场的《大闹天宫》戏票,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剧院。当舞台上的幕布缓缓拉开,精彩的表演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京剧世界。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孙悟空的扮演者在舞台上舞动着那金光闪闪的金箍棒,棒身闪烁的光芒让人眼花缭乱,他的表演精彩绝伦,看得我心花怒放,沉浸在这美妙的艺术氛围中难以自拔。 我将这段充满童趣的故事一讲完,那位来自衡阳京剧团的大姐听后,眼前一亮,仿佛我的故事勾起了她心中无尽的回忆。她开始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述起衡阳京剧团那波澜壮阔的过往今生。 追溯到1945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些因战乱而流亡异乡的京剧艺人,身背行囊,一路漂泊,最终来到了衡阳这片土地。与此同时,驻衡的国民党46军京剧班子在江东(今珠晖区)建立了刚毅京剧团。这一事件,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衡阳的文化版图上,标志着衡阳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京剧戏曲艺术。 时光流转,到了1953年,团结京剧团在一群热爱京剧艺术的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应运而生。这一团体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京剧艺术的重任,凝聚着无数京剧爱好者和艺术家的心血。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1960年,团结京剧团更名为衡阳市京剧团。这一时期的衡阳市京剧团,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照亮了衡阳的戏曲舞台。该团精心编排并先后演出了众多优秀传统剧目,如《玉堂春》,这部剧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和跌宕起伏的剧情,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与追捧;还有那广为流传的《白蛇传》,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将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话世界中。除此之外,该剧团还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作和演出了如《白毛女》、《红嫂》等反映时代精神的革命现代新剧目,为京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一过程中,衡阳市京剧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而陶少滨,便是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著名优秀京剧演员。陶少滨祖籍江苏,他出生在湖北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后来,因生活的种种机缘,他移居到了衡阳的九角巷。少年时期的他,家境贫寒,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困苦。然而,他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却从未因生活的磨难而熄灭。1928年,他拜大舞台演员小余三胜为师,开始系统地学习唱京戏,主攻老生行当。在学艺的道路上,他勤奋刻苦,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学有所成后,他怀揣着对京剧的热爱和梦想,先后踏上了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演出征程。每到一处,他都以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百姓的热烈欢迎。 1952年10月,陶少滨满怀热忱地加入衡阳团结京剧团,成为了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他在团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和领导才能,1953年10月,便担任了该剧团的艺委会主任,肩负起引领团内艺术发展方向的重任。衡阳市京剧团成立后,他又担任了衡阳市京剧团团长,为衡阳市京剧团的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大姐兴致勃勃地介绍道,陶少滨的拿手戏可谓丰富多彩,其中《徐策跑城》《空城计》《借东风》《将相和》等剧目更是他的经典之作。在舞台上,他将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从历史的长河中穿越而来,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1956年,在湖南省戏曲会演中,他凭借着精湛的演技,成功饰演了孔明和鲁肃这两个角色,将他们的智慧与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荣获一等奖;1964年,在中南五省现代戏会演中,他再次凭借着出色的表现,荣获三等奖。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曾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成为了衡阳市京剧团的骄傲,也成为了京剧艺术界的一颗璀璨之星。 陶少滨曾经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那些充满魅力的表演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如同璀璨的星辰,镶嵌在衡阳京剧历史的浩瀚天空中,成为了衡阳京剧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姐还满怀骄傲地回忆道,1979年,衡阳市京剧团排演的《秦香莲》一经上演,轰动全城,连演一年而不衰场场爆满,观众们的热情高涨到了极点。为了能够一睹这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观众们甚至半夜就开始排队争购门票,那一幕幕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这便是衡阳京剧团的辉煌时刻,是每一位京剧爱好者和演员心中的骄傲。 然而,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在不断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衡阳市京剧团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境。文化多元化就像一股汹涌的浪潮,冲击着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市场化程度不高,使得京剧团的演出和发展面临资金紧张等问题;人才青黄不接,新一代的优秀演员培养面临诸多困难。这些重重困难,像一座座大山,压在衡阳市京剧团的身上。 大姐感慨地说道,“文革”开始,剧团受到冲击,一些名老世人被抄家、剧团被关闭。衡阳京剧团在1978年进行了重组,试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但遗憾的是,尽管剧团的努力和探索从未停止,1985年,衡阳京剧团还是被迫撤销了。然而,京剧艺术的魅力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演员的心中。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演员怀着对京剧的热爱和执着,积极参与各类演出活动,如送文化下乡,为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带去艺术的滋养;春节联欢时,在舞台上展现京剧的独特魅力;参加各类汇演,与其他艺术团体交流学习。尽管衡阳市京剧团如今已成为历史,但它的辉煌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衡阳人的心中。 (本文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