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三里古城遗址

丝弦乐

<p class="ql-block">  上林县三里镇历史悠久,地里环境优美。一年四季风气含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生物茁茂,是个风景迷人的美丽地方。自古有“三里一枝花”、“小桂林”之称。</p><p class="ql-block"> 三里古城始建于明代万历八年(公元1581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公元1573年,为了平定八寨义军,明朝廷派命官王文成前来征巢,王文成率官兵即到三里驻军,王文成把这地方编户为三里,即上无虞里、下无虞里、顺业里,建立三里营,“三里”便因此得名。后来文官黄赐,武官黄九畴为防止农民起义进攻,在此修筑城墙,周长三华里,定名为“三里城”。(当时为泥城)。万历七至八年(公元1581年),明政府为了“扼八寨之呒以还护宾州”,则把南丹卫从宾州迁徙到三里,与思恩参将同城驻守。当时明朝将领李应祥率部官兵三万余人镇压八寨起义,驻守三里,遂筑三里城防(古城加固为砖城)。明城周围大三里,开东、南、西三城门、惟北无门。</p><p class="ql-block"> 三里古城有“三穿、七漏、一桥、二井、七台阶”之说,“三穿”是指东、南、西三城门行人来往之说;“七漏”是指城内集水向城外排泄的七个孔道(这七个孔道分别在:东门城墙脚下一个孔道、南门右侧城墙下一个孔道、现粮所前一个孔道、现镇政府西北一个孔道、镇政府西南向黄村外排泄两孔道、西南排向石村方向两孔道);三里古城内从未被水淹过,得益于这“七漏”。“一桥”是指在关帝庙(俗称武庙)前的太平桥,此桥用一块天然形成的宽约一平方丈、厚约一尺二寸的一方大青石搭盖而成;(因改建太平桥己埋地下)。“二井”为东门城旁一古井,另一个在关帝庙西侧三十米处,二井均用青石砌成,口径约二尺八寸,深约一丈二,长年储水,冬暖夏凉;(至今还在使用)“七台阶”是指关帝庙门前的七级青石阶。此外城内还有两个戏台,一个在关帝庙前,一个在花婆王庙前。(花婆庙至今还保留)。</p><p class="ql-block"> 三里城地域范围:东临护营村,城垣向北绕过现镇政府后(距离约八百米),向西绕过黄村村边沿,将黄村隔离在外,过镇政府右侧(西)约五十米沿迄今的公路至西城门,向南延伸至迄今的文体广场又转向东,沿着三里中小学校的边缘直至南城门,过南城楼又向北延伸至东城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里城东、南、西三城门各宽约八尺,高约一丈二,拱形,三城门均用五寸厚木板作门扉,粗木作横栓,早开晚闭。东门城楼可达三个走向:一向东通老圩(古时称为东门圩),一向西通城内,一向南通南街,故又称“月城”。向南的门楼有石台阶,门楼青石横额上刻“八蛮拱伏”四个字一尺见方,正楷大字(阴文)。西门较高,沿着城内缘石级可登上,民国年间上林三里邮政代办处就设在西楼上。南楼较为壮观,明地理学家徐霞客到三里时写道:“南楼之外,又建南楼,以壮一方之势,余有《南宣楼记》,并晚酌南楼观龙灯甚盛!”据老人讲,1941年日本侵犯三里时,看见城门威武雄壮,不敢轻易进三里城,便匆匆忙忙离开三里。</p><p class="ql-block"> 城内有东门街、西门街、水井街、南门口街、钟鼓楼街、小街、长安街七条街道,每条街道都是用一平方米见方的整块青石板双行排列铺成,街道整齐清新。据老人讲,城内行走不论晴雨天,布鞋从未沾泥巴。</p><p class="ql-block"> 城内庙宇众多,主要有:关帝庙(又称武庙)、文昌阁(又称文庙)(据张鹏展《三里文昌楼汇水书院记》一文载:道光元年(1821),刚上任的上林县丞陈词拜访张鹏展于平山草堂,请教施政方略。在张鹏展的支持下,陈词倡导建设汇水书院,以改变上林三里城教育落后面貌。次年,即道光二年(1822),书院建成,张鹏展应邀登览上林县三里文昌楼,并写了《三里文昌楼汇水书院记》)。城隍庙、花婆王庙、白帝庙。三里城内每条街都建有一个神坛,称之为“社坛”。社坛供奉神主,称之为“社王公”,意为社王公管理本社的人畜平安、兴旺之事。(东门口街是东安社,西门街是中盛社,钟鼓楼街是中兴社,长安街太安社,南门口街是太平社)逢年过节均有香火供奉。由于年代久远,无人管理,大部分庙宇、戏台倒毁(贤人张鹏展曾为三里城厢城隍庙戏台写了一首回文楹联:“逸板敲歌莺啭律催花密,轻衣舞步燕飞晴拂袖横。”),惟有关帝庙虽无神相,却香火不断。三里城厢街的“兄弟节”即农历五月十三一到,人们都到关帝庙烧香鸣炮,祈求平安、发财。每逢街日、节气远近村民都集中到关帝庙(武庙)唱山歌(己成歌圩),给关老爷烧香祝福。明地理学家徐霞客到三里时的第一晚在南街留宿,而第二天一早就先进城拜谒关帝庙并置换钱财,可见关帝老爷在人们心中的份量。</p><p class="ql-block"> 三里风俗最为突出的是春节、元霄节(舞龙、唱戏、挂龙灯,热闹非凡);三月三(男男女女汇集汇水河畔对唱山歌,这些山歌大部份为情歌,如今流传较广的有“杂才欢”、“打讲欢”、“塔桥欢”、“团欢”等);端午节渡河公祈福!</p><p class="ql-block"> .三里古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民风民俗给这片风光旖旎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厚重的人文情怀。数百年历史文化的沉淀,岂是几张图片和几句话能代替得了?欢迎各位亲朋好友有空来三里感知古城文化的源远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