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子黻,号少荃,安徽合肥人。1847年考中进士,1862年编练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他以淮军为基础,发展壮大淮系集团,成为影响晚清军政外交的关键人物。19世纪60年代以后,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修筑铁路、开设电报、创建北洋海军、培育新式人才等,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对外主张“和戎”外交,代表清政府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有《李文忠公全书》,今辑有《李鸿章全集》。</p> <p class="ql-block"> “读书但愿登科第”:李鸿章出生于合肥东乡磨店的耕读世家,自幼接受严格的传统教育,聪颖好学。1847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累迁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等职。</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擅长奏牍,工于诗文,从政之余留下大量匾额,对联以及信札等珍贵墨宝。其书法以行书为代表性书体,受过严谨的书法训练,得力于唐人庄重质朴,宋人圆润秀逸以及清代碑学的书法风格。</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手书百寿图</p> <p class="ql-block">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生荣辱与近代历史发展相始终。</p><p class="ql-block"> 李鸿章概括自己的一生为“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然而甲午战败让其“一生事业扫地无余”。他曾把清朝比作“破屋”,将自己视作“裱糊匠”,只能“东补西贴”,却难以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清王朝。</p><p class="ql-block">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求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由于自身的思想局限和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改革步履艰难,成果有限。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p><p class="ql-block">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的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开创未来。</p><p class="ql-block"> 2025正月初五摄于安徽李鸿章故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