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乡愁】 糍粑,岁月里的甜蜜

钓王与鸟

<p class="ql-block">呢 称 钓王与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57024193</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过年时的糍粑,是记忆中最香甜的滋味。大人们总是早早地把积攒了一年的糯米拿出来,经过浸泡、蒸煮后,放进石臼里。四人手持木棍,对敲着一下一下地捶打,糯米在木槌的敲击下逐渐变得黏稠,散发出阵阵诱人的米香。</p> <p class="ql-block">  而孩子们,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盼望着过年。无忧无虑的蹦蹦跳跳的念道着,二十四,炸鱼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蒸肉糕席;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家家有;年三十,家家户户在守岁。这是儿时不离口的歌谣,这也是对新年的期盼。每当听到“二十八,打糍粑”,就像闻到了糍粑的香味,那一口香甜的滋味,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难忘的是年三十的守岁,父亲早早升起了火塘,火光映照着每个人,暖烘烘的。他从火塘里取出一壶烫得滚热的烧酒,坐在火塘旁,倒上酒。母亲则端上了精心准备的美食,有肉糕、腊肉,还有鲜嫩的豆腐。孩子们不能喝酒,母亲早就为他们准备好了她自己酿造的甜酒煮糍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长辈们举着酒盅,孩子们捧着糍粑,一家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到了午夜零点的时候,整个塆子里开始热闹起来了,一家接一家点燃了大火炮,小火炮,鞭炮声夹杂着孩子们欢叫声在整塆上空飘散。接着,母亲看到火塘里的木柴己退尽,就剩木炭,满屋里暖洋洋的。一家人有说有笑,母亲就拿起火钳,夹起一块块的糍粑,轻轻地放在火塘的边缘烤着。糍粑慢慢地开始发生变化。逐渐鼓起,像是一个小气球一样,在火塘里膨胀,母亲拿起一把小勺子,将红糖均匀地撒在糍粑上。红糖在糍粑的热气中开始融化,散发出诱人的甜香。孩子们再也忍不住,纷纷伸手去拿那块冒着热气的糍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孩子们围坐在火塘边,眼睛紧紧地盯着那块正在烤的糍粑,脸上满是期待和兴奋。这是今晚最美味的点心,是童年的味道,也是家乡最独特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拜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习俗,主要在春节期间进行。这一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情味。小时候,拜年是我最期待的活动,尤其是大年初二去亲戚家。虽然那时的日子清贫,但拜年总是充满了浓浓的年味。每到一家,家家的堂屋里铺上了厚厚的青绿松针,孩子们就在松针上跪着,给长辈磕头,作揖拜年。长辈们总会给孩子们,每人三角五角的压岁钱,之后,热情地端上“三道碗”。第一道是香甜的糯米炒米加糖水,入口即化;第二道用大碗盛满走油肉和肉糕,上面点缀一下葱花和梢子,第二道不能吃完要回碗,这是风俗。而第三道,就是我们最爱的糍粑了。当亲戚们笑眯眯地问“吃几块糍粑”,我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三根手指。那时候,肚子总是不够饱,看到糍粑,心里就直犯馋。三块糍粑下肚,虽然还是有点意犹未尽,但那种满足感,却能让我开心一整天。</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对糍粑情有独钟,饿的时候,总是想到的糍粑,有时候开玩笑用糍粑当比如,隔壁村里,有九个兄弟,最小的弟弟叫吴九阶,毕业后在生产队当会计,三哥是公社的干部,三嫂是个才女,一日,兄弟几个在端午节回来过节,在吃饭的时候三嫂跟吴九阶说,“弟弟,听说你有点才,今天考考你 ,我说上联,你对下联,你对的工整 ,我会奖励,”说完,三嫂说“五月五日午时堂前包棕子",听到后,吴九阶不假思索的说:"三哥三嫂三更床上打糍粑",说完后几个兄弟哄堂大笑,虽是玩笑之语,却也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在简单生活中找寻乐趣、相互打趣的质朴与欢乐。</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糍粑是最好的美食,每到过年,生产队总会按人头分发一些糯米,那糯米颗颗圆润饱满,像是上天赐予的宝贝。平日里,母亲总是将这些糯米小心收好,舍不得轻易动用。只有在过年过节,或是有贵客登门时,母亲才会取出糯米款待客人。母亲的手法总是那么娴熟,她用糯米变出各种各样的美食,把糯米碾成细腻的糯米粉,能做出圆滚滚的汤圆,她还会用糯米粉做油炸粑,把面团捏成一个个小圆饼,下锅油炸,金黄酥脆,那是小时候最馋的这一口。母亲还把糯米蒸熟,做成阴米,晒干后收好,等到过年时,拿出来打成糍粑,那糍粑又软又糯,带着浓浓的年味,是过年时最期待的美味。母亲用糯米做出的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满满的爱和温暖,是那些年最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图片 来自网络 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