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我的半生足迹》(93)

拜石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十一章 三尺讲台</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采风乡间吃鹅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搜集俗语出专著</div> 我在县中工作的第一任校长,爱好体育,乒乓球打得不错,他还是个球迷,爱看赛事直播,因为爱好相同,我们很聊得来。他调侃我说:“你踢足球打前锋,两条腿跑起来频率还是蛮快的,就是腿短了点,速度上不去。”他带我去乡下采风,替我写演讲稿,对我的帮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我写了一篇短文《乡间采风吃鹅肉》感谢他。短文上传我的《美篇》专栏以后,通过他儿子转发他读了,他儿子是我的学生。<br> “校长勤奋好学,功力深厚,爱岗敬业,认真执教,从教38个年头,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他不仅是中学高级教师,还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他在抓好教育教学管理之余和退休以后,热心搜集整理灵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兴安民间文化,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大量文章。据初步统计,校长出版个人专著或与人合作的著作30部,编辑和创作的作品总量逾400万字。对搜集整理和传播我县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摘自《蒋太福先生简介及其创造成果概笕》)<br> 他逝世以后,我撰书了一幅挽联,寄托我的感恩和哀思:<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撰文立说数十载伏案倦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著作等身千百年青史留名</div><br>附文1:《乡间采风吃鹅肉》<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间采风吃鹅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 县中校长中文系毕业教语文。繁忙的工作之余,长期致力于本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立志著书立说,为家乡的文化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br> 一个星期天,我应校长邀约陪他间乡采风。我俩骑着自行车在乡间小道上穿行,中午时分到达他学生家里。学生见老师不期而至,非常高兴,立即张罗杀鹅款待我们。鹅肉令我垂涎,但等待十分难熬,当时我已经饿了,从烧水拔毛到煮熟出锅花了很长时间。鹅肉又甜又香,我吃了很多,狼吞虎咽的样子一定很难看。肚子饿了难受,吃撑胀肚子更难受。<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 1981年高考材料作文题《毁树容易种难树难》,阅读短文写读后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借用历史课本上读到的清代龚自珍诗完成了读后感,作文写得顺手,一气呵成。当年高考我的语文成绩最好,在学校名列第一,高考志愿填报中文专业很有优势,但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缺乏自信心,于是就放弃了。<br> 从教十年,我只写了三篇成文的东西,两篇用在县教育局高考表彰会上,作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发言,一篇递交到地区教育局,作为“培养青年教师经验交流会”会议材料。这三篇东西都是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完成的。由于性情浮躁,平时写教案都是提纲式的,字迹潦草马虎,只管自己能认出来就得了。<br> 县里有个单位选派人员参加地委机关举办的演讲比赛,这个单位未作预选赛,直接到县中要人。县中有几个老师有演讲比赛经历并取得有不错的成绩,他们是城里人,普通话标准,但他们都以各种理由推辞了。有人推荐我,校领导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就把名单报上去了。我当时在宿舍改摸拟考试卷,如果事先知晓,我也会拒绝参加的。<br> 演讲稿琢磨了几天都无从下笔,怎么办呢?厚着脸皮找校长代劳,我就坐享其成了。还好,得了个三等奖,算是完成了任务。<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 之后,我就改行了,到这个县直单位当秘书。<br> 当老师侧重言传,当秘书侧重文笔,写材料写公文。所写的东西都得成文,字迹工整让别人认得出来。手写东西,反复修改伴随的就是反复抄写。头几年,与文字打交道的业务进行得很吃力,加班加点,忙得不可开交。“县中老师改行当秘书,材料写不好?”我是背着这个包袱进入新单位的。<br> 敲键盘写东西,我属于落伍之人了。因为不懂拼音,记不住字根(五笔输入法),迟迟学不会打字。有一次乘飞机出差,在候机楼商店见到一种名叫“规范输入法”的打字软件,该软件同样是笔画输入,但它把笔画制成塑料薄膜贴在键盘上,不用背诵就可以打字了,我如获至宝,立即买回了一套。<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 敲键盘写东西,随时随地修改,避免了反复抄写“劳役”之苦,慢慢地我就爱上了电脑,爱上了写东西,闲暇时间敲键盘成了我的娱乐手段,我的生活方式从此增添了新的内容。<br> 头几年写的东西,类似于过去写日记,内容以个人的所思所想为主,还有一些人生经历和儿女成长的故事,分门别类地存入自己的4个空间里;往后尝试写一点带有文学色彩的散文、随笔之类的文章,投稿小刊小报也中了几篇;参加县里举办的征文活动,也有点收获,得过几回奖;再往后呢写一些有教育意义、有历史文化价值东西,在自己的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连载。我有两千多微信好友,主要是在外地工作的学生,我连载的东西还是蛮受学生欢迎的。<br> 在体育局工作期间,我参与组建了户外运动俱乐部。徒步健身是群众体育的组成部分,体育局在工作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每次徒步我都有文字、图片记叙,图文并茂地在县报上连载,以此推广这项回归自然的有氧运动;在灵渠旅游公司兼职期间,我以“点滴花絮”形式记叙我对灵渠的认知和体会,在个人QQ空间和朋友圈连载,共计48集。后来县文化旅游局在微信公众号上作了转载,受众大增,产生了广泛的影响。<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 校长退休后,开始结集出版他的著作,几十年的心血化为成果,著书立说的志向得以实现。《兴安民俗》、《兴安板路》、《红军过兴安》、《灵渠古风录》、《桂北丧葬礼俗与孝歌通本》《兴安民间故事集》、《古代文人与桂林山水》等30余本,为繁荣家乡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校长著作等身,他将与自己的作品获得永生。<br> 30年前我与校长的那次结伴同行,乡间采风,冥冥之中我们结了缘,殊途同归了。无意中我也走入了民俗文化领域,出版了一本专著——《兴安民间俗话语集锦》,还是校长民俗文化搜集范围的一个补充。这个纯属偶然的意外收获,我详尽地记叙在该书的《前言》中了。<br> 从小我对文学缺乏认知和自信心,把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当作高不可攀的事。如果有人点拨我一下,如果读的是中文专业,在文学这条路上,也许会走得更远一些。<br>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一切皆有可能。<br><br>附文2:《兴安民间俗语集锦&lt;前言&gt;》<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 言</div> 灵渠凿通,江山一统。移民岭南、戍守边疆,兴安成了移民迁徙的枢纽;航运通道、交通命脉,经济交流、民族融合,兴安成了中华文化传播的纽带。各地方言汇聚于此,历经千百年的地域衍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兴安俗话。<br> 一个复杂深奥的思想,只要通过兴安俗话来表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立刻就会变成浅显的道理。每一句兴安俗话背后,都对应着一句官方通用语言,都包含着同样的道理,有着同样的教育意义。兴安俗话语言生动活泼,不乏幽默风趣,寓教于乐;兴安人说话幽默风趣、不做作,兴安俗话表达直白通俗、不委婉,但话俗理不俗,说理深刻、讽刺辛辣。<br> 听着讲着兴安俗话一天天长大、一点点懂事,一句句明白人生的道理,每一个兴安人的成长都有着相同的经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兴安人,除了上大学,每年有几个月不在兴安以外,从没离开过家门。除却不同乡镇语言表达的地域性差异以外,兴安俗话很少有我没听过、没讲过的。<br> 兴安俗话是兴安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还没有人牵头完成对它的搜集和整理。这项很有意义的事情,由我来做,纯属偶然。若干年前在某个单位上班,每到下班时间,就会有同事开玩笑地说,“人生两巴噢”。此话一出,大家都会心一笑,于是就会有人张罗晚餐,喝上几杯。开始我并不懂它的意思,又羞于开口问别人。后来当我读到“古人云:食色性也”一句时,顿时明白,二者是意思竟然相同,一句四个字的兴安俗话,竟然包含着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食色性也”的意思是说,食物、性欲都是人之本性,都是本能的需求。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前者为吃喝,使自己得以生存;后者为情欲,使人类得以传宗接代,繁衍发展。<br> 这次领悟,对我触动很大,我不再把兴安俗话简单地看成是一种方言,一种口头语。日常生活中,对无意说出的和无意听到的兴安俗话,都会作一番思考,分析它的典故来源及隐含的道理。<br> 如果说搜集、整理兴安俗话纯属偶然的话,那么将它汇编出版,更是预料之外的事。又过了若干年,我选择了几句兴安俗话进行小议,成文发在自己的QQ空间里。此文引来很多读者驻足阅读,他们都觉得很有趣,希望我继续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将搜集来的兴安俗话整理成十八集,准备在我的QQ空间里连载。这次我将小议变为注解,逐条进行释义。为了烘托氛围,我向兴安摄影大师盛久永要了18张老照片作插图。当时,我的想法是就此搁笔,随便玩玩。<br> 连载的消息被县文化局微信公众号《灵渠驿站》总编知晓了,取得我的同意后,《灵渠驿站》开始连载。接下来,我就在自已微信群里,转载《灵渠驿站》的连载。这下好了,读者群成倍增长,反响更大,期望值也就更高了。此时此刻,注解汇编兴安俗话已不再是个人娱乐消遣行为,已上升到挖掘整理兴安乡土文化的高度了,“兴安”二字即是动力,也是压力。读者们不光看连载,更希望能够结集出版,为兴安文化自信建设添砖加瓦。<br>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脚踩西瓜皮的我,只好身不由己地往前滑了。不知不觉,这一坚持就是五年多...俗话搜集难度很大,它存在于人们的日常口语中,只能听,没有可供查阅的资料,也不能使用采风的办法,下乡下村采访。俗话在无意中说出,这个“说者无意”还包括自己,一旦“脱口而出”,就要放下手中的活,把它记录下来,过后是很难想起来的。我用手机代替笔记本,隔几天再键入电脑,逐条注解。<br> 这些年来,很多朋友跟随连载的步伐,一集接一集地阅读兴安俗话,不仅是因为兴安俗话好玩有趣,还因为乡音难改、乡情难忘,兴安俗话激起了居住在外的兴安老乡的思乡情结和对故土的眷恋。读者莫树高说:“此连载极好,极有意义!它己激发我无穷无尽的乡思乡情!期待早日结集出版。”读者大溶江说:“看到这些用语心里发酸。在外打拼几十年很难听到这些话了!尽管这些话不好听,但它必竟是我从小听到过的。给你点赞!”这些留言让我更加坚信了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br> 俗话连载能够坚持下来,离不开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俗话搜集依赖点滴累积,朋友们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给我提供素材,确保了俗话来源的全面性。俗话注解要避免一家之言的局限性,通过连载,借鉴朋友们的意见,吸纳集体智慧,增强了注解内容的准确性。很多俗话的发音缺乏相对应的汉字,俗话表达只能舍“义”取“音”,如果连“音”都找不到,就只能用拼音来代替了。我不懂拼音,遇到这种困难,只能求助朋友和借助电脑来解决。在此书收集整理接近尾声时,得到了县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且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全面审阅和提升。总之一句话,俗话的搜集整理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帮助。借此机会,对县政协和朋友们表示衷心地感谢!<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于2022年9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