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祖眉 编辑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到了!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神与道教"上元节"的融合。汉武帝时期确立正月十五祭祀最高天神"太一"的礼仪,燃灯彻夜以通神明。东汉佛教传入后,燃灯礼佛习俗与本土祭祀结合。南北朝时期,道教将三官信仰中的天官诞辰定于此日,形成"上元节"概念。隋唐时期灯会发展为全民狂欢,宋代将观灯活动延长至五天,出现猜灯谜等习俗,元宵节至此定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主要习俗:</p><p class="ql-block"> 其一、 赏灯盛会:始于汉代,唐代形成"灯树千光照"的灯楼奇观,宋代出现走马灯、琉璃灯等工艺,明清时期北京城"九门灯市"绵延十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二、食俗文化:北方"滚"元宵象征圆满,南方"包"汤圆寓意团圆,宋代《岁时杂记》已记载"煮糯为丸"习俗,部分地区保留吃面灯、粘糕等古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三、灯谜竞智:源于宋代文人将谜语贴于花灯,清代《清嘉录》载"击鼓射谜"盛况,融合文学智慧与节日趣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四、社火巡游:包含龙舞(汉代已有记载)、狮舞(北魏佛教仪式的演变)、高跷(春秋已有雏形)、旱船等传统表演,部分地区保留傩戏、抬阁等非遗项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五、祈愿仪式:未婚女子"走百病"祛灾,放天灯寄愿,偷青求吉等民间习俗,体现农耕文明的自然崇拜。</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作为春节的压轴庆典,以"火树银花"的视觉盛宴承载着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通过集体狂欢强化社会凝聚力,其演变过程折射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轨迹。</p> <p class="ql-block"> 注:文图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