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古镇——白鹤古镇

王伟华

白鹤旧名青龙镇,位于古吴淞江出海口,境内河流密闭,串起水清岸美的绿色画卷。这里在唐宋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也是吴淞江流入上海的第一站,被称之为“上海第一港”。当地民间有“先有青龙港,后有上海浦”的谚语。 青龙镇始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距今有近1300年历史,由于吴淞江的变迁,其港口功能逐渐丧失,白鹤因历史悠久,被人们称为“上海第一古镇”。 青浦白鹤镇就是唐代青龙古镇的故地,也是明代青浦建县之地,又称“老青浦”。相传此地原为一片芦苇荡,荡上白鹤成群,以鹤名镇。如“白鹤闻声远,青龙流泽长”,诉说着白鹤镇沧海桑田的变化。 据说这个古镇在唐代就已开始建设,到宋代逐渐兴盛起来,至今已经历经1000余年的风雨,旧日被称为青龙古镇,有着上海古老港口记忆的痕迹。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青浦建县时,县治就设于此地。作为古时的港口所在,当地商业活动频繁,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曾被称为“小杭州”。至今,当地民间还有“先有青龙岗,后有上海浦”的谚语。 这里的路名和桥名,都有一个“鹤”字,这是鹤如路。 白鹤镇是青浦的发祥地,现如今这里也被列为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但是古镇基本上已无古迹可循,贯穿老镇南北的“鹤江路”,是古镇唯一的老街,南北两端有石拱古桥——继善桥和青龙桥。 沿着鹤江路走一圈基本就可以逛遍风貌区的各个角落,1、2个小时足矣,主要的看点包括鹤江路北段581号附近的杨氏民宅,东大盈港东侧的青龙桥;路中段369号的薛家宅;路南段的继善桥等几处老宅,古桥。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小桥流水,老街蜿蜒。 优秀历史建筑- 薛家宅 白鹤镇鹤江路369号,薛家宅在南街,据说曾经是一个国民党中央大官的私宅。从格局上看,薛家宅遭受的破坏也不小,除了从院里可以看出二楼被修改的骑马楼印迹外,江南传统民居,砖木结构,前后院规矩院落格局。围墙有砖雕仪门,建筑主体平面为u字形,一堂二厢布局,环天井三面建筑重檐构造,二层木质连续窗扇,游廊及室内木梁雕花、仪门砖雕及斗拱装饰丰富精美。 白鹤古镇还保存了北街和南街的传统街巷,街道宽度约三至四米,青石条铺面, 名为“鹤江”路,由于商业区的外移,如今几乎没有商铺,显得冷清寥落。 街道狭窄弯曲,古老的建筑沿街而建,古朴而典雅。这些建筑大多以砖木结构为主,雕刻精美,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又是一处在维修的老宅。 这是“鹤翔桥”。 这座桥横跨东大盈港,无论是漫步桥上,还是远眺观赏,都是一番别样风情。桥上的视野开阔,拍照打卡也是一流! 南街分外寂静,想来,从前主要是居住区。小街深深,蜿蜒悠长,连接着前方一座南北朝向的石桥。 走在古镇的鹤江路口,一座石拱桥横卧在西霞浦的河道上,这就是继善桥。继善桥又名观音桥、南小桥,位于白鹤古镇的南街,跨于西霞浦上。最初建造的年代不详,清代重趸,其造型结构与青龙桥相似,石砌桥栏为后人重修时调换上去的。 继善桥坐落于白鹤古镇历史风貌区南首,俗其旁原建有观音庙而俗称“观音桥”,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石、花岗石混砌。桥长19米,宽2.95米,高4.25米。横联分节并列拱券,拱高3.7米。桥两面皆有桥联,已模糊不清。若是时间恰好,放慢脚步,一路可见桥上的青石板早已被磨得珠圆玉润,在时光的浸润下,正熠熠生辉。 这些都是儿时能看到的淘米洗菜的水桥,我们当年在插队落户时,夏天的傍晚时这里坐满了一天劳累而坐在水里的街坊邻居,一边洗澡一边唠嗑。 儿时洗衣用的板面,常把衣服放在上面用刷子用力洗刷,这样的洗衣板在这美篇里有三块。 又是一件已经进入民俗馆的物件—马桶。 白鹤镇也是著名的沪剧之镇,新中国成立后,白鹤地区最早出现的是青农村业余剧团。后来,白鹤镇又先后成立了多个沪剧团,可以说为沪剧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1998年9月28日,白鹤镇接受上海沪剧院授予的"上海沪剧之镇"的称号。 是下面的这位老人把我带到了这里,一座非常漂亮的仪门。 老人把我带到这里,看我在仔细拍摄,转身慢慢的走了,我一声“谢谢”都没有来得及出口。 仪门上刻有“重席家胜” 重席 汉语词语,意思为层叠的坐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坐席层叠的多少表示身分的高低。“家声”一词,在古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家族、家门世传的名声。它体现了家族的荣耀、影响力和社会地位,是维系家族荣誉和尊严的重要元素。 老奶奶时不时把家里厨房用的黄铜老物件拿出来捣鼓一下。 河边的洗衣板和晾晒的衣服。 这是一条贯通白鹤老镇南北的古街,走在鹤江路上,仿佛穿越到了百年前。人很少,这种“乏味”可能就是此类郊区小镇、老街的常态。走在鹤江路,放眼望去,住户不是上了年纪的本地老者,就是外来打工人。相较于精心打造的网红,我更爱这种真实的陈旧的乏味。 又一位老人把我带到了这颗银杏树边。 古树:白鹤镇的古树不少,编号0008的银杏树龄最长、据说已生存了900多年,还有多棵150年以上的榉树、100年以上的槐树,这些古树在上海其他地方难得一见! 这里还能见到人们在河里杀鱼洗菜。 又是一块洗衣板 家门口的垫步石,应该就是老街上的条石,当初翻修时就放在了门口。 曾经商贾麇集的北街,狭窄的北街夹持在鳞次栉比的住宅间,但称得上老宅的几乎没见着。 老街杨氏民宅属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一下子还真难觅见,兜兜转转,才知要从旁门进入。 杨氏民宅的旧主是个大地主,所以老宅在解放后也跟着倒了运,前院门坊被拆,街坊在宅前平地盖起了高楼,致使杨氏民宅的高墙被遮得严严实实,破了杨氏民宅的风水,主人是个豪爽之人,领着我上了二楼,才能看到庭院里的杂树和仪门。 仪门已经看不清摸样,这是今天我碰到的第三位热心肠的本地原住民,有了他们的热情相助,才能看到很多不容易见到的物件,真诚的希望,这些老物件能保存好早些见到阳光。 这是鹤溪桥 青龙桥坐落在白鹤东北角,相传是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年间由里人徐葵筹建,2001年5月修缮,单孔石拱桥,花岗石质整体桥长为19.2米,宽2.3米,桥高3.9米,拱跨7.4米,拱高3.3米。外形很美观,很有观赏性。每当月明之夜,一轮圆月挂在当空,月影透过石拱映在水面上,随着水波起伏,恍若龙游水中。因此而得名“青龙偃月”,被当地居民广为传颂。 白鹤古镇更为知名值得探访的是青龙古塔,位于古镇辖内青龙村,也便是唐宋青龙古镇的核心区。古塔名‘隆福寺塔’,俗称‘青龙寺塔’,又名‘青龙雁塔’,是上海市稀有的实物古迹,也是上海古老港口——青龙镇遗存的地面建筑物,它是研究上海古代史、古建筑和佛教史的宝贵资料,她见证了上海的商业发展和繁荣。青龙塔,也是上海最老的古塔。 青龙塔建于唐长庆年间(821~824),当时叫做报德寺塔,是唐代报德寺建筑群的一部分。是上海最早的海上贸易巨镇青龙镇七塔中的南塔。这座塔采用砖木结构(从外面看上去就非同一般,砖块极多极精美),七级八面,呈平面八角形,直径6.6米。七层原来高41.5米,现在残高29.9米。内壁平面方形,逐层内收并旋转45度(这点使得塔从外面看起来很漂亮,像小时候玩的某种旋转玩具)。经过战火,现在只剩下塔身。寺塔于宋康定、庆历年重修理工。元大德三年(1299年)、致和元年(1308年)、至正三年(1343年),青浦籍书画家、水利专家任仁发及子任崇德、孙任士质三代相继出资修葺寺塔。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邑人朱明镜修塔。清顺治五年(1648年),僧百遇复修之。1956年,塔顶的铜葫芦被台风吹落,上铸有“明崇祯十七年”字样。现收藏在青浦区博物馆。1992年,塔身偏离中心1.56米,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特邀著名建筑纠偏专家曹时中教授予以扶正。 青龙寺位于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初名报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经青龙,言书“精严寿相”匾,并赐寺名"吉云禅寺”。又赐水晶观音像一寻、荷花溅金扇一把,杏黄袈裟一袭,时称“三宝”。青龙寺 红底金字的匾额十分耀眼,五门两石狮的对称布局十分庄重,木门与砖块极有年代感。 寺院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寺中佛像全部都是汉白玉塑成,这在全国的寺院中也仅此一处。青龙古寺原有水晶观音镇寺之宝,今天有68尊栩栩如生的缅甸玉佛又是青龙古寺的镇寺瑰宝。佛龛全是红木材质,工艺精细。 两棵编号为268、269号树龄200年的银杏树。 大雄宝殿里的如来佛。 大雄宝殿后面的海岛观音上方匾额刻画了九条立体的金龙,形态各异,活灵活现。 观音殿中,玉制的千手观音精美无比,最上面两只手托举着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是佛教的保护神,而阿弥陀佛是最受尊崇的佛。所以,在佛教中,观音菩萨头上是阿弥陀佛,表明观音是一位伟大的保护者,也表明了对佛的尊重。 万佛殿,五尊巨型玉佛全部列于木雕精致无比的巨型佛龛中,威严肃穆,周围上下两层一万尊小佛。 在万佛殿,殿堂分为楼上地下两层,地下供奉了6米长玉雕释迦摩尼卧佛像,重达22吨。 万佛殿后一派恬静,是光云老和尚的舍利塔。<div> 一代高僧、上海青龙古寺住持光云长老,于2019年12月15日上午8时51分(岁次己亥年冬月二十日辰时)在青龙古寺安详舍报,享寿九十八岁,僧腊(僧尼受戒后的年岁)三十五载,戒腊(僧侣受具足戒以后的年数)三十三夏。光云长老,年高德昭,道心如磐,持戒冰雪。一生致力于佛法弘扬,古刹重建,摄受弟子无数。</div>  重兴青龙隆福寺碑记 碑高2.15米,宽1.05米,青石质。碑文为楷体,19行,733字,由青浦名士诸嗣郢撰文;玉峰徐元文书丹,上部为阴刻碑额,由娄东吴伟业篆书"重兴青龙隆福寺碑记",康熙六年(1667)立石。全文记载了百愚、寒松操两位大师重建隆福寺的经过。碑原嵌在大雄宝殿东南的墙角上,作墙体用,碑身已断裂。1997年大殿落架大修后,移至殿前。 白鹤镇自集镇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今白鹤镇的辖区包括了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南宋的古青龙镇及周边一带,如今的白鹤镇就是由古青龙镇演变而来的。<div> 一千多年的时间,留下的都是历史,值得我们去探访、研究和尊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