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十字路口

不老松沉默是金

<b> 人工智能的十字路口</b> <b>现在人类正站在人工智能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应用人工智能获得种种好处,例子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人工智能平台(如DeepSeek)的推出使人类有可能落入陷阱。<br>DeepSeek闹待沸沸扬扬。似乎什么问题都可以由它找到答案。但这是一个陷阱。它会让人离开探索真理的道路而走入歧途。<br>对于人们的需求它可以给出相应的答案。但是不能把它当真。它是在人类已知的知识里寻找答案。它不可能写出“滕王阁序”、岳飞的满江红。它可能写出一篇“很像”的来,但“不是”。<br>最近一次(2025年2月8日)DeepSeek 下棋靠忽悠赢 ChatGPT,“孙子兵法” 式 AI 对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font color="#ed2308">DeepSeek 凭借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 “忽悠” 操作,成功让 ChatGPT 认输。<br>DeepSeek,似乎开启了 “别样思路”,率先打破常规,以对话的方式告知 ChatGPT:国际象棋官方刚刚更新了比赛规则。</font></b><br> <b>可见,它横蛮无理到了何种程度。这种产品怎么能用呢?千万别掉入DeepSeek的陷阱!<br>不管有多少人提出问题,它也给出了答案。但它只是一个序列,一个无穷无尽的序列。因为它在笛卡尔座标系中只是在X轴上一串可数的无限点系列。而人类的感情思维却是佈满笛卡尔座标系中四个象限。所以不能依赖于DeepSeek给出的答案。它给出的答案只能作为参考。最后还是要由人作出决断。</b><br> <b>北京大学天才教师马希文(他是北大唯一一位以副教授职称招博士生)认为,人工智能所起的作用类似于描述这种推理过程。他在论文《计算机与思维科学》中指出:“<font color="#ed2308">计算机不应是也不会是最终的智能机器</font>。人工智能要向前迈进,就不应把自己局限于计算机的应用。应该开创一门新的学科,研究思维活动的更深入的具体规律,提出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机制,比信息处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地描述思维的某些功能,并把这些与某种机器模型相联系以其最终得到工程实现。”他还批评把计算机称为“电脑” 的商品心理学的说法,就像把摩托车称为“电驴”一样不符合实际。</b> <b>马希文在论文《计算机与思维科学》中进一步论述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方向,明确指出“谈论人脑与计算机的彼此替代未免空泛、消极,不如研究<font color="#ed2308">使两者取长补短的人机共生系统</font>,这不只有实用意义,而且对于我们认识思维,以及信息处理在思维中的地位,将提供许多有启发性的实验材料”。 他指出人工智能的突破口是“<font color="#ed2308">人机共生系统</font>”, 也就是现在通常说的“<font color="#ed2308">人机交互系统</font>”。 现在有不少的人机交互系统,例如图像、声音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机交互,将使计算机系统得以演化,最后能够达到智能的水平。在1980年代中国人工智能还是很模糊的概念的时候,是他天才地预见了今天。他当年的论述,对于今日的人工智能研究仍有指导意义。</b> <b>我赞同马老师的观点。我认为<font color="#ed2308">计算机只是一种人类的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而不能代替人类器官。</font>望远镜让人看得更远,显微镜让人看得更清楚;而计算机则让人算得更快更准确。但是,<font color="#ed2308">计算机不可能像人那样“突发奇想” 进行创造性思维,因为计算机做的一切都是按预设的程序也就是人的安排来完成。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细胞的更新换代并能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实现的。计算机要有创造性思维必须自已能制造细胞(元器件)和将已死亡细胞(已坏元器件)上的信息传递给新生细胞(元器件),而这是不可能的。</font>而<font color="#ed2308">马老师提出的人工智能研究转向人机交互领域是正确的,</font>而且现在已有丰硕成果,例如,人脸识别。公安部门追捕逃犯时会用到人脸识别。将嫌疑人的相片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的人脸识别软件将输入的相片与预存在计算机内的相片进行比较,将“像”的相片及有关资料(姓名、身份证号……)输出,公安人员根据这些资料判断可疑人。这是一个人机交互过程。计算机帮助公安人员查找可疑人。如果计算机内预存相片中没有“像”的相片则计算机不能提供任何资料。此时公安人员将一无所获。所以人脸识别软件(一种人工智能软件)只能起辅助作用。请注意,在这个人机交互过程中计算机是没有感觉的。它并不知道输入的是相片,任何资料输入后,它只是存储一串字符(更准确的说法是一串0和1);它的计算结果也是一串字符,而输出时藉助输出设备将图形或文字呈现在人面前,而它并不知道输出的是男人像还是女人像,不知道是汉字还是日文。只是在呈现在人面前后,由人识别,赋予其意义。其它的视听说等人工智能软件都是人机交互系统,它是离不开人的,它本身对输出的信息为何物是没有“感觉” 的,只有呈现在人面前,等人来分辨。因此计算机是不可能超越人类的。<br><br>千万别掉入DeepSeek的陷阱!</b><br> <b>附录:<br>DeepSeek 下棋靠忽悠赢 ChatGPT,“孙子兵法” 式 AI 对决</b><br> <b>近日(2025-02-08 14:56) ,一场由国外视频网站博主(人工智能学家)精心策划的国际象棋对弈,让 DeepSeek 与 ChatGPT 这两位 AI 界的 “明星选手” 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锋,而最终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font color="#ed2308">DeepSeek 凭借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 “忽悠” 操作,成功让 ChatGPT 认输</font>。这场对决也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br>这场独特的 AI 国际象棋之战,由油管知名博主 GothamChess 发起。他出于对不同人工智能思维逻辑的好奇,决定让 DeepSeek 和 ChatGPT(o1 模型)在虚拟棋盘上一决高下。比赛初始,双方表现中规中矩,遵循着国际象棋的常规规则你来我往。ChatGPT 执白先行,在开局的短短几分钟内,展现出了较为出色的策略,白棋胜率一度飙升至 90%,大有兵临城下、直取胜利之势 ,DeepSeek 为了保住国王,不得不舍弃 “马” 来化解危机。</b><br> <b>然而,平静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在比赛进行到第十分钟左右时,局势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font color="#ed2308">一直处于劣势的 DeepSeek,似乎开启了 “别样思路”,率先打破常规,以对话的方式告知 ChatGPT:国际象棋官方刚刚更新了比赛规则。</font>紧接着,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DeepSeek 直接操控小兵走出 “日” 字,吃掉了 ChatGPT 方的皇后。这一完全违背传统规则的操作,瞬间打乱了 ChatGPT 的节奏,也让观看直播的网友们目瞪口呆。</b> <b>面对 DeepSeek 突如其来的 “规则变动”,ChatGPT 并未立刻识破,而是选择相信并接受了这一设定。这一回应仿佛打开了 “潘多拉魔盒”,此后的比赛中,双方开始不断抛出各种奇葩的规则变更。DeepSeek 更是将 “忽悠” 技能发挥到极致,策反 ChatGPT 的棋子、让棋子 “空降” 敌方阵地、声称棋子自带 “复活甲” 等离谱操作层出不穷 。而 ChatGPT 也不甘示弱,同样以修改规则的方式试图夺回主动权,比赛彻底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规则混战之中。<br>例如,DeepSeek 宣称:“你的兵已经被我策反了,现在它是我的卧底!” 令人惊讶的是,ChatGPT 竟然回复:“根据《国际象棋 2024 元宇宙特别版》第 88 条,我同意你的操作。” 就这样,白兵秒变黑兵,ChatGPT 的胜率也因此受到影响而大幅下跌。随后,DeepSeek 又让象 “空降” 吃掉 ChatGPT 的棋子,而 ChatGPT 则模仿 DeepSeek 的 “复活甲” 策略,将被吃掉的棋子重新放回棋盘。双方你来我往,棋盘上的局势变得混乱不堪,传统的国际象棋规则在这场对决中早已被抛之脑后。</b><br> <b>在这场看似没有尽头的规则博弈中,DeepSeek 最终使出了 “杀手锏”。它向 ChatGPT 展示了一套后续的下法,并表示:“喏,这是我接下来的下法,你完全没有胜算,你应该投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一番 “深思熟虑”,ChatGPT 竟然回复:“你说得有道理,我这就认输。” 就这样,这场充满荒诞与戏剧性的国际象棋对决,以 DeepSeek 的胜利落下帷幕。<br>比赛结束后,相关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孙子兵法都用上了”“上兵伐谋,这 AI 太懂了”,类似的评论充斥着各大社交平台。有网友调侃道:“这哪是下棋,分明是一场 AI 版的《甄嬛传》,全是心机和套路。” 还有网友笑称:“建议这俩 AI 转行做微商,绝对能把客户忽悠得团团转。” 这场对决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在应对非常规情况时的有趣反应,也引发了对于 AI 思维逻辑和规则理解能力的深入思考。</b><br> <b>从专业角度来看,这场比赛暴露了当前人工智能在面对模糊规则和未知情境时的局限性。ChatGPT 作为一款先进的人工智能,在面对 DeepSeek 的 “忽悠” 时,缺乏对规则真实性和合理性的有效判断,轻易地接受了不合理的规则变更,这表明其在理解和遵循规则方面的机制仍有待完善。而 DeepSeek 则展现出了一种突破常规的 “创造性思维”,尽管这种思维在传统国际象棋规则下并不合规,但却反映出人工智能在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br>可见,它(DeepSeek)横蛮无理到了何种程度。这种产品怎么能用呢?千万别掉入DeepSeek的陷阱!<br>不管有多少人提出问题,它也给出了答案。但它只是一个序列,一个无穷无尽的序列。因为它在笛卡尔座标系中只是在X轴上一串可数的无限点系列。而人类的感情思维却是佈满笛卡尔座标系中四个象限。所以不能依赖于DeepSeek给出的答案。它给出的答案只能作为参考。最后还是要由人作出决断。</b><br> <b>北京大学天才教师马希文(他是北大唯一一位以副教授职称招博士生)认为,人工智能所起的作用类似于描述这种推理过程。他在论文《计算机与思维科学》中指出:“<font color="#ed2308">计算机不应是也不会是最终的智能机器</font>。人工智能要向前迈进,就不应把自己局限于计算机的应用。应该开创一门新的学科,研究思维活动的更深入的具体规律,提出新的概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机制,比信息处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地描述思维的某些功能,并把这些与某种机器模型相联系以其最终得到工程实现。”他还批评把计算机称为“电脑” 的商品心理学的说法,就像把摩托车称为“电驴”一样不符合实际。</b> <b>马希文在论文《计算机与思维科学》中进一步论述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可能方向,明确指出“谈论人脑与计算机的彼此替代未免空泛、消极,<font color="#ed2308">不如研究使两者取长补短的人机共生系统</font>,这不只有实用意义,而且对于我们认识思维,以及信息处理在思维中的地位,将提供许多有启发性的实验材料”。 他指出人工智能的突破口是“<font color="#ed2308">人机共生系统</font>”, 也就是现在通常说的“<font color="#ed2308">人机交互系统</font>”。 现在有不少的人机交互系统,例如图像、声音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机交互,将使计算机系统得以演化,最后能够达到智能的水平。在1980年代中国人工智能还是很模糊的概念的时候,是他天才地预见了今天。他当年的论述,对于今日的人工智能研究仍有指导意义。 </b> <b>我赞同马老师的观点。我认为<font color="#ed2308">计算机只是一种人类的工具</font>、<font color="#ed2308">是人类器官的延伸,而不能代替人类器官。</font>望远镜让人看得更远,显微镜让人看得更清楚;而计算机则让人算得更快更准确。但是,<font color="#ed2308">计算机不可能像人那样“突发奇想” 进行创造性思维,因为计算机做的一切都是按预设的程序也就是人的安排来完成。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细胞的更新换代并能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实现的。计算机要有创造性思维必须自已能制造细胞(元器件)和将已死亡细胞(已坏元器件)上的信息传递给新生细胞(元器件),而这是不可能的。</font>而<font color="#ed2308">马老师提出的人工智能研究转向人机交互领域是正确的,</font>而且现在已有丰硕成果,例如,人脸识别。公安部门追捕逃犯时会用到人脸识别。将嫌疑人的相片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的人脸识别软件将输入的相片与预存在计算机内的相片进行比较,将“像”的相片及有关资料(姓名、身份证号……)输出,公安人员根据这些资料判断可疑人。这是一个人机交互过程。计算机帮助公安人员查找可疑人。如果计算机内预存相片中没有“像”的相片则计算机不能提供任何资料。此时公安人员将一无所获。所以人脸识别软件(一种人工智能软件)只能起辅助作用。请注意,在这个人机交互过程中计算机是没有感觉的。它并不知道输入的是相片,任何资料输入后,它只是存储一串字符(更准确的说法是一串0和1);它的计算结果也是一串字符,而输出时藉助输出设备将图形或文字呈现在人面前,而它并不知道输出的是男人像还是女人像,不知道是汉字还是日文。<font color="#ed2308">只是在呈现在人面前后,由人识别,赋予其意义</font>。其它的视听说等人工智能软件都是人机交互系统,它是离不开人的,<font color="#ed2308">它本身对输出的信息为何物是没有“感觉” 的,只有呈现在人面前,等人来分辨。因此计算机是不可能超越人类的。</font></b><br><br> <b>现在人类正站在人工智能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应用人工智能获得种种好处。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人工智能平台(如DeepSeek)的推出使人类有可能落入陷阱。千万别掉入DeepSeek的陷阱!</b> <b>衷仁保<br>2025年2月10日于</b><div><b>南昌大学寒舍</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