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tulip</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45799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年总是忙忙碌碌,贺岁片常常成了我年后的补看项目。可2024年春节,张艺谋执导的《第二十条》上映首日,我就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影院。</p><p class="ql-block"> 这部现实主义喜剧,是多年贺岁档里的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打破了传统贺岁片的娱乐至上模式,在欢笑与泪水中,为观众呈上了一场关于法理、人情与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盛宴。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复杂投影,让我们重新审视法律的庄严与温度,以及它在维护公平正义道路上的曲折征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剧情层层推进,情节愈发扣人心弦。影片最后听证会上,雷佳音饰演的韩明那段慷慨激昂的台词,宛如一记重锤,掷地有声直击人心,道出了法律的最强音,我屏住呼吸几度哽咽热泪盈眶……那一幕,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反复浮现,只要一想起,内心就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是对影片主题的升华,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有力叩问,让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愈发深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听证会上,韩明检察官面对众人,首先提出“王永强挥刀26回,这个背后到底是什么”。这一问,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王永强一家所遭受的苦难中。王永强为给孩子看病借下高利贷,却换来村霸刘文经无尽的折磨与虐待,妻子被强奸,家庭支离破碎。韩明的这句台词,与影片中展现的王永强一家的悲惨遭遇紧密相连,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王永强挥刀时的绝望与无奈,也为后续对其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的讨论埋下了情感伏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副检察长提醒韩明要保持冷静客观时,韩明反问道:“那难道像刚才那样,我们喝着茶水吹着空调,对着视频一帧一帧分析嫌疑人举动,这叫冷静吗?那你要求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普通人在那一刻做什么”。这句台词有力地反驳了那种脱离实际情境、机械看待案件的做法,将法律工作者的冷静与当事人在极端情境下的反应进行对比,让人们意识到法律判断不能脱离具体的人性和情感,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体现了对法律适用中“情理”因素的重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一个人的人生”,这句台词是整个听证会对白的核心与灵魂。它高度凝练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将法律与人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影片中,无论是王永强,还是韩明的儿子因制止校园霸凌而面临法律问题,都体现了法律对个人人生轨迹的重大影响。法律工作者所处理的每一个案件,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法律条文的应用,更是在决定着一个个普通人的命运,关系到他们的家庭、未来和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这句话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阐述了司法公正的重要性。犯罪行为固然对社会造成了危害,但错误的裁决却会从根本上破坏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污染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影片中通过不同案件的呈现,如公交司机见义勇为反被定罪等,都印证了这一观点,让观众认识到司法公正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法律是什么?”韩明提出问题然后举起《刑法》面向镜头掷地有声地回答:“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共四百五十二条法条,五万六千六百八十一个字,从头到尾写的不就是四个字-一公平正义吗?”</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这句台词体现了影片对于法律与情理关系的探讨。在影片中,每一个案件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法律问题,还涉及到复杂的人情世故和道德伦理。王永强的案件中,他的行为从情理上看是为了保护家人、反抗恶霸,但从法律角度又存在着一些争议。台词与这样的情节相呼应,强调了在司法实践中,不能仅仅机械地执行法律条文,还需要考虑到天理和人情,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句台词直接点明了影片的核心观点。影片中的多个案例都反映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好人因为出手相助或正当防卫而面临法律困境的现象,如公交车司机见义勇为反被定罪、校园霸凌事件中见义勇为学生反被起诉等。台词与这些情节相结合,引发了观众对于法律价值和社会正义的深入思考,让人们意识到法律应该是保护好人、惩罚坏人的武器,而不是让正义之士望而却步的障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条》听证会上的台词,通过雷佳音精彩的演绎,将法理与情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这些台词不仅是对影片中案件和人物命运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法律、正义、人性等主题的深度思考和有力表达。它们以掷地有声的力量,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让人们在感动之余,对法律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也让人们更加期待现实生活中法律能够真正成为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幸福的坚实后盾。</p><p class="ql-block"><br></p> 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