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城隍絮语

秦岭溪水

<p class="ql-block">文字:秦岭溪水 图片:秦岭溪水</p><p class="ql-block">编辑:秦岭溪水 音乐:热闹新春</p> <p class="ql-block">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阖家团圆、探亲访友、交流感情、欢庆丰年的重要时刻。在这段时间里,家乡西安鄠邑区(户县)热闹非凡,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年味浓厚,为佳节增添了别样的魅力。特别是迎送祭祀城隍神,俗称“接爷”活动,声势浩大、场面壮观、鼓舞震撼、演艺精彩,盛况空前,为民众们送上了一桌视觉盛宴。</p><p class="ql-block">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来观赏,甚至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的市民也都开车来目睹其民俗文化的丰盛大餐。这项活动唯独鄠邑区(户县)年年皆有,在关中八百里秦川,三秦大地各县是绝无仅有的。为了这项大的民俗文化活动顺利举行,群众自发成立筹备组,准备数月,自筹资金,自愿捐钱出力,村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皆上阵,参与其中。这也体现了一种团结协作,积极为村争光荣、创美誉的奋斗精神。</p><p class="ql-block">邻村也准备节目,自愿相助,为活动提供精彩展演。今年正月初八,甘亭镇西羊村从小寨村接二城隍神韩 成;正月初九,涝店镇三过村从余姚村接大城隍神纪 信;正月十二,晋候村从索家庄接三城隍神张宗孟。“接爷”三场民俗文化活动,把当地的春节气氛推向了高潮,使民众们沉浸在祖国繁荣富强、幸福快乐、喜气洋溢、热闹度节的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鄠邑区(户县)接城隍爷的活动历史悠久,鼎盛于明清,民国时期得以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有发展继承,但在1957年到1983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予以禁止。到1984年以后,得以恢复。迎祭城隍活动集中了民间信仰、宗教礼仪、民间商贸和民间艺术,既是乡村地区传统文化的全面展示,也是村民们的狂欢节。这是鄠邑区(户县)乡村群众民俗文化活动的独特形式,以地缘优势自然形成了三个城隍社。</p><p class="ql-block">渭河南岸一带,十九个村庄为一社,奉纪信为城隍神,称之为大城隍;向南一些,在大官路东西二十一个村子为一社,奉韩成为城隍神 ,称之为二城隍;县城附近,涝河东西十三个村子为一社,奉张宗孟为城隍神,称之为三城隍。三个社迎祭城隍神的规矩和形式基本相同,主要是村子迎接的城隍神要在本村祭祀一年,城隍驻村期间,家家户户轮留值守供奉祭祀。各村还要按照三个城隍爷、城隍婆的生日祝福贺寿,表达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十月份,在冬至前要举行祭拜会爷,也就是唱戏,集市贸易,各种小吃,热闹非凡。不会爷,下个村子不能迎接城隍老爷。每年正月十五之前由下一个村子迎接,上年供奉祭祀的村子要送,双方要有交接仪式。三个社都有“前村不会,后村不接”的规矩。三个社里各村分别一二十年轮一次,群众都是满怀信心,同心协力,自愿付出,积极参与,彰显了村民们的凝聚力与团结协作精神。</p> <p class="ql-block">大城隍像</p> <p class="ql-block">民间接城隍爷活动,声势空前、仪式古典、形式隆重、队伍浩大,绵延数里。先头马队开道,来回穿梭,皮衣反穿,气势特别,传信通令,豪情奔放,洋溢着满满的活力神韵。然后是彩旗仪仗方队,百面旗帜,随风飘扬,队列整齐,盛世繁华,喜气洋溢,尽显美好乐观心境。锣鼓喧天,震撼心灵,车拉堂鼓,一前一后,鼓手敲击,威风凛凛,霸气十足。中央近百面人敲鼓锣,击着“凤凰三点头”等名传鼓谱调,势如破竹,行云流水,声震环宇,惊天动地,让观赏的群众如痴如醉,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迎接城隍爷的村子要选出一个文官,一个武官,这两个人由德高望重,事业有成,热心村里公益的长者担任。文官武官坐八抬轿子或名车,走在队伍中间,是迎接城隍爷礼仪队的重要人物。也是对村里德高望重人物的特别褒奖!社火队在高空中、在马背上、在车上演绎着一个个民间戏剧故事情节,给人们耳目一新、惊喜不断的新奇艺术之感,使人赞口不绝。神职队,手持神仗器物、两面黄旗,是迎接城隍礼仪祭祀的主要人员,他们身着道袍,念念有词,颂经奏乐,仙骨道风,尽显古典景致。</p><p class="ql-block">秧歌队衣着鲜艳,手持伞扇花蓝,边走边舞,多姿多彩,花样百出,载歌载舞,喜庆热烈。腰鼓队步调一致,轻盈灵动,欢快悦耳,服饰靓丽,美艳好看,使人感到如同一股清流注入心田。武术杂耍队,以其独特的形式,表演不同的节目,大刀长矛、流球连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媒婆逗趣等杂耍,欢快幽默,风趣搞笑,表达着乡村人民迎接城隍爷的喜悦心情。</p> <p class="ql-block">家乡西安鄠邑区,民间接送供奉三个城隍爷的活动,独一无二,持续时间久远,历史传承很长,群众参与热情高涨,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对此,社会上众说纷云,有说劳民伤财的,也有说这是民俗文化的延续发展,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据查证历史上确有纪信、韩成、张宗孟这三个人,他们都有家室,在不同的时代,卫国护驾有功,忠良贤达,为官护国爱民,忠贞不渝、廉政为民 治理富甲一方,得到了当时国家与人民的尊重与敬仰,所以,受到了皇帝的册封追绶,成为历代人民喜爱的神圣之人。</p><p class="ql-block">据说,大城隍是户县渭丰镇真守村人;二城隍是户县甘亭镇韩村人;三城隍是明代崇祯年间户县的知县,并连任三届,有功于民。后人尊奉这三个人为城隍神,是希望他们给自己的村庄带来安稳幸福的生活,成为护卫城池大地的神灵。于是,一二十个村子的民众,年年虔诚迎送,月月供奉进香,日日夜夜朝拜,感天动地的祈祷,望给村民们带来好运。其实村民们也是想通过这种接爷活动,表达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意愿。</p><p class="ql-block">古代皇帝为了国家的兴盛强大,人民的安居乐业,也会举行大型的祈福活动仪式。鄠邑区距古都西安较近,民间的这种迎祭城隍神的活动仪式,其实也是一种民间的祈福活动仪式。所以,大家乐此不彼,是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三秦大地,渭河流域,春节期间举办庙会活动的村庄不少,但民间举办迎接城隍活动的唯有鄠邑区(户县)城北五十多个村庄。其形式盛大古老,规模空前,它包含了地方民间信仰、宗教祭祀礼仪、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经贸交流等多种内容,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文化价值。同时,它也是地方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时代变迁,老一代艺人离去,世界融合,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逐渐消失的危机,保护民间文化活动已刻不容缓。乡村接爷活动丰富了年味,增添了春节的气氛,让节日氛围更加浓厚,为群众带来了喜悦的心情。参加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村民的凝聚力,互相交流,增进团结,和谐相处,有利于促进人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传统之歌。</p><p class="ql-block">为了接爷这项活动的顺利举办,村民们都积极捐款捐物,仅三过村就募集了六十余万元。有的人在国外打工,有的人刚出医院,有的人推迟度密月,都主动赶回家乡参加,不愿错过这一二十年轮一次的盛会,家家人人出力流汗,都愿为活动尽一份力量。没有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举办这样声势浩大的活动,这也彰显了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与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