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古典文学中看到,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有很多大将先战、大将单挑的故事。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突出英雄形象,强化戏剧性,给人印象极其深刻。这些故事似乎告诉人们:“主将决胜负”。历史真实果真如此吗?</p><p class="ql-block"> 有些是早期车战时代的战争礼仪。春秋及之前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参战者多为贵族,强调“先礼后兵”。双方有可能在列阵后由主将战车先行交锋、或象征性地宣布开战,士兵随后跟进。《左传》记载的“邲之战”(公元前597年)中楚庄王与晋军将领的互动就属于此类。后来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如战国时期),这种“点到为止”的礼仪逐渐消失。</p><p class="ql-block"> 有些是个人勇武的特殊案例。为了提振士气,主将偶尔会在阵前展示勇武以激励士兵。比如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身先士卒冲锋,但本质还是是率军突破敌阵,而非单挑。 </p><p class="ql-block"> 有些是游牧民族的挑战。南北朝或宋辽对峙时期,游牧将领可能通过单挑进行挑衅。如《辽史》中的“斗将”,但中原军队通常不大会响应。</p><p class="ql-block"> 前人写正史,可能受资料等限制,有些记载过于简单,如《三国志》、《史记》)中偶有“阵斩敌将”的记录,好比关羽突袭颜良之类,实际应该是突袭或混战中的击杀,而非预先约定的单挑。《三国志·关羽传》写到:“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强调的是关羽的勇猛和突袭,并不是两军列阵后的大将对决。后来给了文学家创作的想象空间吧。</p><p class="ql-block"> 古代战争的常态是集体作战与谋略运用。包括:</p><p class="ql-block"> 军事组织与战术演变。讲究阵型与协同。战国时期《孙膑兵法》强调阵法(如方阵、圆阵);秦汉及之后的军队更依赖步兵、弩兵、骑兵的配合。</p><p class="ql-block"> 建立指挥和通讯系统。主将坐镇中军指挥,利用传令兵、信号旗等。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依靠战术布置击败赵军,并不是亲自上阵。</p><p class="ql-block"> 充分发挥士兵的作用。军队的规模常常决定胜负。秦汉以后动辄数万、甚至数十万人的战役(如长平之战、淝水之战),胜负取决于兵力、后勤和战术,而非个别武将的武力。</p><p class="ql-block"> 主将先战或单挑大多属于例外情况,农民起义或小型战争冲突。缺乏正规训练的部队(如黄巾军)因组织松散、军纪涣散、号令不齐,而出现混战中的个人对抗,但并非主流。</p><p class="ql-block"> 文学与历史是不同的。小说、戏剧、说书可以演义历史,不必百分之百忠实于史实,看作者想歌颂什么、鞭笞什么。比较好的是既符合战争逻辑,又歌颂英雄主义,还适当反映广大士兵和人民的作用,不否认在实际战争中,主将的根本职责是指挥部队,而非个人武斗。演绎、戏说之类,只要无伤大雅,当然也有其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真实的中国古代战争以集体作战为主,大将先战或单挑仅是个别现象、偶然事件,不是规律。士兵绝对不是看热闹、欢呼鼓掌跟着跑的,而始终是军队的基础、战争的主体,“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了基层指战员的牺牲奉献。组织、谋略、阵型和指挥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文学中的大将先战、单挑描写多是艺术加工,不能等同于历史真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