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必有一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73382</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洪武十一年(1378年),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的骁骑左卫在“吴王”登基改为“洪武帝”后,驻守南京城,改为“府军后卫”,驻扎在皇宫西北的一片山岗上。这支队伍的任务也由作战改为拱卫京师、屯田以及守卫地方等。时间一长,当地百姓就把这地儿叫“府军后卫岗”,后逐渐演变为“府后岗”,又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以讹传讹,最终变成了“傅厚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初八,同学相约聚会,想去一处外地游客较少的地方,选中了傅厚岗。走进傅厚岗,眼前一亮,与我记忆中的傅厚岗有大有不同。经过政府投资改造,提升了标准,打造了一条满载历史的记忆、洋溢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有温度的民国街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青云巷进入傅厚岗,路口白色墙壁上书写着“傅厚岗”三个大字,周围环绕着曾经有故事的门牌号码,仿佛在讲述他们不平凡的过往。当代草圣、画家林散之的《书论三首》草书潇洒飘逸、龙飞凤舞,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林散之书法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着这青灰色的小巷,我不禁想起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虽不是秦淮河畔,但这份沧桑与静谧,却与诗中意境不谋而合。走到“李宗仁公馆旧址”,这儿现在是一所幼儿园,不能进入。门口的铭牌诉说着李宗仁将军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宗仁故居始建于1934年7月,坐北向南,前有庭院,以西式带阁楼与地下室的三层楼房为主楼,北面以走廊连接楼后的两幢平房,另包括门房一幢,共有房间22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下载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伫立故居门外,我仿佛看见李宗仁将军凭栏远眺,眉头紧锁,思索着家国大事。1949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春天,他就是在这里做出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傅厚岗32号,是国民党将领陈焯的旧居,王世杰曾租用。王世杰(1891年-1981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教育家和外交家。他是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1935年,他进入国民政府,历任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1945年,他出任外交部长,那个时候在傅厚岗可以见到他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傅厚岗31号是一个小小区,门口铭牌上写着“缅甸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征得小区保安同意,我进小区进入小区里面,走过几幢家属楼,看到了院门紧闭的小红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幢坐北朝南、高二层的西式别墅洋房,采用砖混结构,红砖外墙配以四坡顶和青色瓦面,二楼建有简易阳台,内部房间布局合理,采光通风良好,还有阁楼壁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8年缅甸政府租用了驻国民政府外交部新建的二层西式别墅洋房,1949年4月南京解放,1950年缅甸政府退租。看着这饱经沧桑的红色小楼,仿佛看见缅甸外交官当年进进出出,行色匆匆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小巷进入傅厚岗66号,这里是“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1937年8月至11月下旬,叶剑英、博古就在这幢两层带阁楼的西式洋楼里办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不起眼的小楼,在抗战时期却是中共在南京的重要联络点。走进展厅,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泛黄的文件,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曾在这里运筹帷幄,为民族解放事业呕心沥血。站在二楼的窗前,我仿佛听见楼下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那是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他们在这里进行抗日宣传、营救被国民党关押的革命战友,这幢小楼记住了那个年代无数仁人志士的英勇事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5号铁门紧闭,门口的铭牌上显示是“吴贻芳旧居”。吴贻芳(1893-1985)号冬生,江苏泰兴人,出生于湖北武昌,金陵女子大学首届毕业生、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28年获密执安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曾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副省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解放后吴贻芳15号居住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傅厚岗15号的住所,原系国民政府中央大学教授艾伟教授的私宅。该建筑始建于1935年,为西洋别墅风格,因为没有开放,在百度寻得一张照片,望着故居的屋顶,我不禁想起吴贻芳常说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位终身未婚的女子,用她的智慧和胸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傅厚岗17号这幢假三层带老虎窗楼也是民国建筑,与15号同样是艾伟教授的私产,租给英国驻华使馆的职员作为宿舍。如今依然在使用。踏着吱吱作响的木制楼梯,二楼有书画工作室,墙上布满了学员作品,感受着浓浓的艺术风,依稀还可以感觉到当年英国外交官房间飘出的咖啡香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了中央路,是傅厚岗6号,是当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指教所购并长期居住于此。小楼被重新翻修装潢,内部有美术展览,游客可以品咖啡、看画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傅厚岗4号,是画家徐悲鸿的故居,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民国21年(1932),西式两层楼房,进深10米。右边是画室,进深10米,宽约8.33米。室高约5.33米;左边楼上是卧室和浴室,楼下是客厅及餐厅。宅院内植有两株高达数丈的白杨树,周围用竹篱笆围成。徐悲鸿曾将此处取名为“危巢”、 “无枫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傅厚岗。回望这条不长的街道,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往事。李宗仁的抉择、吴贻芳的坚守、革命先烈的奉献,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个人的命运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一个个微小的个体,共同谱写了时代的华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别时,我再次回望傅厚岗。那些民国建筑更显沧桑,却也更加动人。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守护着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我想,这就是南京的魅力所在——在现代化的都市中,总有一些角落,让我们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先人的温度。傅厚岗,这条承载着民国记忆的街道,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