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通过分析讲解例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讲完一个例题后,教师还会习惯性的问问学生听懂了没,当听见学生回答“听懂了”这三个字,便会有一种心安理得的满足感。实际上,学生的“听懂了”这三个字却有着一些掺假成分,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听懂了教师讲的话而不是听懂了这个题,正因如此,教师听见的“听懂了”并不是真的“懂了”,所以当学生碰见新的试题情境需要解决新的类似问题时,便暴露出了其“不懂”的真相。然而导致学生“不懂”的原因诸多,较为重要的是教师忽视了在试题分析时,弱化了追根溯源、以点带面、思维传导,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学了皮毛,仍然不能举一反三、迁移拓展,因此,善于抓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师,一定会在这三方面下功夫。一、例题讲解时的追根溯源追根溯源也就是教师在讲解例题时,要能够将试题与课标要求和教材知识联系上,正所谓试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课标和教材依据。通常情况下,教师在分析讲解例题之前,应该深入分析例题对应了课标的什么要求,反映了教材的什么知识,脱去例题“五彩缤纷”的外衣,识别准其母题。当然,试题何其多,教师先要跳进题海,精挑细选,找到最优例题,发挥例题讲解的最大效用。二、例题讲解时的以点带面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采用何种办法,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教师每节课前都应该有所思的问题。而通过讲懂一个题,让学生学会一类题,是最好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常归纳这一类例题的解题技巧、涉及知识、试题形式、答案结构等。一定得杜绝就题讲题,忽视了通过例题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三、例题讲解时的思维传导观察日常教学,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又可叹的现象,学生听教师讲解例题时,其重点放在了抄写步骤、誊写参考答案上,而深入分析教师解题思路的学生少之又少。似乎将参考答案写完了,自己就会了,学习就结束了,这是对学会和会学大大的误会。学生在听例题讲解时的重点一定是听教师的思维传导过程,如:如何将材料联系到知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步骤,如何将材料转变为条件的;这是学生在听课时重点关注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选择正确的方法确保自己的思维和教师的思维对应上。对待教师所讲的例题,有时候不能局限于在课上听教师讲一遍,还需要在课后完全摈弃回忆上课时教师的析题思路,独立自主分析出正确答案时,才表明是真的懂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高度关注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和学习方法指导,只有学生的思维训练到位了,才是真正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当然,学生不懂的因素,除了上述三方面原因外,还有很多情况,甚至有些学生会有不懂装懂,根本不愿意懂的情况。但只要学生自己愿意学,辅之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就没有掌握不了的知识,只是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尽相同。师生都要有所信、有所性,这样才能致远。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7Fuwrw6KeFyb0VUU5UwY-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