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哪吒做哪吒(谢志军)

想写就写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让哪吒做哪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禁不住《哪吒2》的热映,昨天下午和妻子去看了,为此,早晨在家我还刷了《哪吒1》。</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些年,留在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动画片是《寻梦环游记》——一部非常精彩的动画片,体现了爱与亲情,闪烁着人性光辉。“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这句台词我记忆犹新。看完《哪吒》系列后,我大为震惊,震惊的倒不是动画与特效,而是它的故事,让我体验到了《寻梦环游记》的观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哪吒》系列的主题,我不想讨论,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影片中除了哪吒,还有敖丙、申公豹等等,每个角色都有得一说。一部国产动画片,能引起众人对主题思想有各自不同的解读,这就很了不起,因为我们看了太多主题思想单一的影片。在此,只想择其一端谈点我的感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说哪吒是个问题少年,估计大家都能接受。如果自家生了个“哪吒式”的小孩,父母估计会痛苦,更何况李靖殷夫人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体面人。如果学校出了个“哪吒式”的学生,老师估计会痛苦,大概率会让家长领回家自己教育。但李靖殷夫人非常了不起,哪吒师父太乙真人也了不起,他们以最大的包容与忍耐接纳这个不循规蹈矩、整天惹是生非的顽童,这种对个性的保护与包容,在我看来弥足珍贵。尤其在鸡娃与内卷无以复加的当下,我们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渴望自家孩子聪明好学又听话,然而往往事与愿违,不少家庭都有一个显性或隐性、不太听话的“小哪吒”。家长痛苦,“小哪吒”们也痛苦,但又如之奈何。我们习惯用家长威严和所谓经验去说教子女,毕竟“棒打出孝子”“我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都多”是传统,其目的无非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和“家长自己想要的样子”,于是家中充斥着火药味和对立情绪,叛逆的标签到处贴,结果有些孩子真的成了“问题少年”。我曾去过几家精神卫生医院,见过不少心理问题小孩,讲真话,非常难受。我想,如果他们是哪吒就不会这样了,他们真的需要“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慰藉和实际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年少轻狂的阿瑟因为一次打架斗殴被父亲拉德利关在家中一辈子,毁了阿瑟一生,只因拉德利觉得儿子给他丢脸,其实阿瑟是个本性善良的人。在电影《死亡诗社》中,颇有才华和戏剧天赋的中学生尼尔选择了自杀,只因父亲坚持让他学医而阻止他参加戏剧活动。《家》中的觉新、《红楼梦》中贾宝玉……一个个悲剧的青春形象,哪一个不是因为父母、家庭、世俗、社会?为什么鲁迅了不起,单凭那句“救救孩子”的呐喊,就足以令人刮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回头看,父亲李靖对儿子哪吒说的那句话就很珍贵了:“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算”。我们受传统教育影响太深,一样的教材、同一张试卷、统一的校服……希望培养成为同一张面孔、同一种成功(同一种平庸)。但是,我们的祖师爷孔子其实不是这样。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有做事缩手缩脚,孔子激励他要有勇气;子路好勇过人,孔子教育他要懂得谦退。尊重个性,遵循规律,因材施教,让哪吒做哪吒,让敖丙做敖丙,这有什么不好?当下,人们为什么还在怀念民国时期教育,以我的浅见,大概是对多元、包容、个性、自由的向往与推崇吧。陈寅恪为王国维所作碑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真正做到这十个字,我们还要走多远的路?这些日子,当我们为DeepSeek喝彩时,有没有想过研发团队中那一张张青春脸庞,哪一个不是“哪吒”呢?当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如果不涌现更多的“哪吒”,我们怎么能在信息与智能的汪洋大海“闹”出更多的“中国神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昨天看完电影回到车上后,妻子对我说,刚才她有种冲动,想买张票接着再看一遍。我说,隔几天吧,毕竟让我消化这部电影还需要一段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2月10日晨初稿于澜湾书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