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学·浙大篇(12)——毕业分配

高棣

<p class="ql-block">  临近毕业了,大家都在盘算自己的出路。1980年代初,刚恢复高考,<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时大学毕业生比较少,</span>毕业生分配制度仍是由国家包下来的,分配方式沿用“哪里来,哪里去”的老办法,留校的机会并不多。要留下来的人要么是根子十分粗壮的人,要么去干年办主任、团委干部一类行政工作。虽然毕业后工作不用愁,但分配的单位就不一定尽如人意,很多毕业生的心理落差比较大。</p><p class="ql-block"> 临近毕业前, 我暗中在托老家的好友联系去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好友回信说:问题不大。于是,我心中有了底,也不去东想西想了,就这样一直挨到毕业。</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毕业分配上遇到不如意的情况是不少的,比如我,</span>本意是去医院当一名医生,但领导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硬是把我留在局里。后来虽然几经努力,最后都未奏效,遗憾地和医生职业失之交臂。</p><p class="ql-block"> 我们寝室里有一位室友,是湖州人,他的老婆是嘉兴人,结婚后一直夫妻分居两地,这次毕业分配方案仍把他分往湖州,为了避免再次分居两地,他们小夫妻俩齐心协力,住在学校实习基地,反复向学校人事部门反映他们的诉求,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加上年办老师的帮助,终于把毕业分配的去向改成嘉兴。但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到了嘉兴,人事局把他分配到几十里地外的郊区中心卫生院,经过这个同学的不折不挠的刻苦努力,晋升为外科主治医师后,才达到了回城的目的。但此时已物是人非,在这近十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因为女方性格过于偏执,很难相处,他和老婆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情不合</span>离了婚,另找的对象也是个医务人员,两口子下半辈子过得还算不错,这当然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此外,我的另一位同学,公布分配方案时,方向是去公安厅,看起来很高大上,但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去厅属企业当厂医,这个企业没多少人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市区很远,</span>使他大失所望,结果他并没有去报到,而是想尽办法,另觅出路……。</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分配方案宣布后,我们几个室友商量好,一齐向家里发电报,请老婆和孩子来杭州玩上几天,慰劳一下她们多年来的辛苦和支持。要知道按那时的情况,离开杭州之后,不知道何时才能重返故地。</p><p class="ql-block"> 电报发出后没几天,同学们的老婆、孩子们陆陆续续都来了,只有我一家未到,正在纳闷,老婆阿英一个人,匆匆赶来了,我见到后,劈头就是一句:“怎么兰兰(我们女儿)没有来?”阿英见状,兴奋地回了一句“还好,没事”!我们两人象在对哑谜,让旁边的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后来经阿英解释了半天才明白。原来全家接到电报,以为我生了重病或出了大事(当时,电话没有普及,万不得已发电报,肯定是遇上了大事、要事),经家庭会商量了半天,才决定先派阿英前来探路,了解个究竟。从这事自我剖析一下,可以看出我们家过份谨慎本性,呵呵不说它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后来阿英又辛苦回去了一趟,把兰兰接来,我们一起在杭州玩了几天。游玩了杭州西湖等主要景点,在地下影剧院——宝石会堂看了电影,而且也逛了解放路、延安路和中山路上当时最热闹街道的大商店。在龙翔桥菜场二层,兰兰站在蛋糕柜前硬是不肯走,我知道她喜欢吃白脱(奶油)蛋糕,于是就从干瘪的口袋中掏出几毛钱,买了二小块,想想当时的艰苦劲,如今真是感慨万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