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矮稻

张思齐

<p class="ql-block">  矮稻不是杂交水稻。</p><p class="ql-block"> 1968年末——1973年末,我在四川省南川县南平公社盖石大队第四生产队(今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天马村四组)当知识青年,参加过矮杆水稻的推广和种植。</p><p class="ql-block"> 矮杆水稻,简称矮稻。矮稻是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之前,我国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而在农村推广种植的一个水稻品种。</p><p class="ql-block"> 需要指出的是矮杆水稻不是杂交水稻。</p><p class="ql-block"> 我国现在种植的水稻有两个大类,它们是常规水稻和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农民可以自行留种。矮稻属于常规水稻。杂交水稻,需要专门育种,农民无法自行留种。据统计,杂交水稻占我国2023年的水稻种植总面积的 42.5%,其余为常规水稻。</p> <p class="ql-block">重庆南川区金佛山</p><p class="ql-block">南川米的生产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盖石沟的三种水稻。</p><p class="ql-block"> 我当知青的地方,小地名叫做盖石沟。在推广矮杆水稻之前,盖石沟种植的水稻主要有三种。盖石沟位于金佛山脚下,那里冬水田多,水稻是粮食生产的大宗。南川环绕金佛山,自古以来盛产优质稻米。南川米在古代曾为贡米。盖石沟种植的水稻,大体上也是整个南川区水稻种植的基本类型。</p> <p class="ql-block">  其一:本地水稻。</p><p class="ql-block"> 南川本地水稻,系由南川历朝历代农民选育而成。用南川本地水稻生产出来的大米叫做南川米。南川米是重庆市南川区的特产,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南川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地形呈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南川的北部,系平行岭谷区。南川的南部,属于大娄山脉褶皱地带。南川的土壤pH值4.5-6.5,富含N、P、K等多种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别适宜种植水稻。南川米,其上品产于头渡镇的梅滩,传说曾为皇帝贡品。南川米,米粒油浸,心腹白较少,经蒸煮之后,米粒油亮,色泽诱人,米饭滋润,清香味浓。南川米产品,其胶稠度80-100毫米,直链淀粉为15-22%,蛋白质含量达到7%以上。2009年9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 “南川米” 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p><p class="ql-block"> 南川本地水稻,属于籼稻的大范畴,它是黏米而不是糯米。南川话中保留了许多古音。黏,在《说文解字》中为黍部,黍为形,占为声。黏,在南川话中读 “占” ,此读音与《说文解字》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 南川有不少地方,其土壤为油沙地,呈褐色,富含磷元素,不太需要施肥而农作物籽粒饱满。以此之故,除了梅滩以外,南川许多地方都出产上品的南川米。比如,出城往西走,自来游关至原大观区的所有乡镇,都出产上好的南川米,尤以兴隆镇、大观镇、白沙镇为最。</p> 南川本地水稻——南川米的来源 <p class="ql-block">  其二:瀛方粳稻。</p><p class="ql-block"> 瀛方粳稻,盖石沟的人们称为印度谷。这是一种相当好吃的大米。解放初期,印度和我国的关系特别好,中印交流频繁。我国引入印度的稻种,并且推广栽培。1958年暑假期间,中共南川县委安排南川中学高中部的全体教师,大约五十余人,到农村劳动锻炼。他们驻扎在大兴小学。我当时八岁。因为母亲在外地工作,我 “没有放处”,故而我随父亲一同前往。由于县委重视,那里的伙食特别好,一周之内菜品不重复,每天都有丰盛的鸡鸭鱼肉和新鲜蔬菜。午饭和晚饭,主食就是用瀛方粳稻做的米饭。或许饮食习惯也有童年记忆,我一生都爱吃粳米。</p><p class="ql-block"> 瀛方粳稻与本地水稻有明显的区别。本地水稻,成熟时植株一米左右。瀛方粳稻,植株一米五左右,节间距离长,稻杆柔韧,特别适合于草编。瀛方粳稻对土壤肥力有较高的要求。种植瀛方粳稻,需要二肥田。盖石沟种植少量的瀛方粳稻,目的是分给村民吃,每人每年可以分得三十斤左右,点缀一下,丰富生活。至于基本口粮和工分粮,绝大部分还是本地水稻所产的稻谷。</p> <p class="ql-block">  其三:珍珠糯米。</p><p class="ql-block"> 珍珠糯米,盖石沟人称为大糯米,它的籽粒圆圆的,呈白色。大糯米很糯。另外还有一种糯米,其籽粒为长条形,也呈白色,但是它不怎么糯,人们称之为小糯米。现在人们网购的糯米绝大部分是小糯米,并不怎么糯。有些形状圆圆的糯米,其实还是小糯米,商家打了障眼法,将长条形的小糯米加工成圆形,而磨掉的部分则作为糯米粉来出售。其实,这好鉴别,冒充的大糯米虽然是圆的,但是其颗粒不大。真正的大糯米,其颗粒大,比绿豆还大一些。</p><p class="ql-block"> 珍珠糯米对土壤的肥力有很高的要求。种植珍珠糯米需要大肥田。我在盖石沟当知青的那几年,每人每年可以分得大糯米稻谷二十斤左右,主要在过年和过中秋节的时候吃,过年吃汤圆,中秋节吃糍粑。</p> <p class="ql-block">  推广矮稻的讲习班。</p><p class="ql-block"> 1971年夏末,南川县决定推广种植矮稻,组织了矮稻种植讲习班,规定每个生产大队抽调一人去县里学习,为时三天。加上报到和离会各一天,前后五天,每天十个工分,记全勤。当时南川有六十多个公社,每个公社有十来个生产大队。被抽调的人,多数是三大长,少数是知识青年。三大长是大队书记、大队长和大队会计的合称,他们是半脱产干部,每个月有国家发放的津贴。盖石大队推荐我去学习矮稻种植技术。这是对我的培养。也算是对我的补偿。那时,已经有知青陆续招工进厂离开农村了。上下宣传都说凭表现给机会。大家都以为我会第一批离开农村,因为我表现突出。我自己深深地知道,个人命运须随时代变动。我的父亲是当地著名的民主人士然而当时尚在牛棚之中,只要他的问题不解决,我绝不可能有什么招工进厂一类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我感激盖石沟领导对我的培养。我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县委机关招待所报到,就住在那里。文革前的邓辅权副县长领导这次讲习班,住宿很好,伙食也很好。邓副县长是实权人物,当时担任县革委会的领导职务。虽然当时处在文革之中,县里毕竟需要懂得实际工作的干部。1968年我们下乡的时候,县知青办公室主任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邓县长。很多年以后,我父亲担任了政协副主席,和他住在同一个大院里,我们是好邻居。不过,当时,我好敬畏他哟。</p><p class="ql-block"> 之后两天是理论学习。会务工作由县科委组织。讲课的老师是地区科委派来的干部。每个公社的学员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公社书记担任小组长。南平公社的党委书记张承模,背个印有 “为人民服务” 字样的军用挎包,也希望当个好学生。他和我同桌。老师讲课,要求记笔记。有的字他不会写,他用胳膊肘碰我,我就写给他。一个区的学员组成一个班,由区委书记当班长。这次学习,我见识了什么叫做官大一级压死人。班长、小组长,也就是区委书记和公社书记,那是多么大的官呀!哪个知青不怕他们呀?可这时他们都成了学生,生怕老师提问。还好,老师很少提问。有几次提问,问到的都是知青。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意外碰巧。</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我们驱车前往胖垭实地考察。六百多人,浩浩荡荡。省运输公司第28队驻南川,支援农业学大寨,出动了十余辆卡车。大家在卡车上或站或坐,还要唱歌!卡车奔驰,疾风劲吹,也是一种惬意之事呢。</p><p class="ql-block"> 胖垭是先锋公社的一个大队。先锋公社是县直属公社,为区级,县里推广作物良种,改良牲畜品种,研制5406菌肥,都首先在那里试点。胖垭位于先锋公社的最南端。川湘公路翻过垭口之后,下行两公里,就进入南平的地界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前往胖垭大队的矮稻种植田参观。那时,矮稻已经抽穗。绿油油的稻田里,点缀着无数金色的斑点,有金碧辉煌的感觉。普通的稻田,稻穗弯弯,在植株的顶端,好似待字的姑娘,羞答答地低着头。所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这样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金色的稻田望不到边,</p><p class="ql-block"> 丰收的歌儿到处唱,</p><p class="ql-block"> 打下的粮食堆成山。</p><p class="ql-block"> 矮稻田是另一番景象,它总体上是斑斓的。这是因为,矮稻的植株非常矮,大约一尺左右,稻穗是藏在一窝窝的稻草里面的,只有少数稻穗露出来,仿佛是少女那金色的头发。我们蹲在田坎上,撩开稻丛查看。矮稻的杆很短。矮稻的节很少。矮稻只有两三节露出水面,而且每节不过一寸长。原来矮稻高产的原理是这样的:把长稻杆稻叶的营养成分用于长稻穗。</p><p class="ql-block"> 大家参观矮稻田,一路谈笑风生。有人说,矮稻是日本人研究出来的。我国有爱国人士想把矮稻种子带回来,他们想尽千方百计,也难于通过日本海关的检查。最终,有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矮稻种子藏进保温杯里,终于把它带回我国啦。我问地区科委派来的讲课老师,是否确有此事。老师笑而不答。</p><p class="ql-block"> 就我实地参观考察所知,毫无疑问,矮杆水稻的确是高产的。不过,也有胖垭当地的农民悄悄说,矮稻的米很不好吃,刚蒸出来的米饭,简直就像隔夜的冷饭。</p> <p class="ql-block">重庆南川区胖垭渡槽</p><p class="ql-block">修建于1959年,现为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个戏剧性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我在胖垭大队参观考察矮稻种植情况,偶然遇到三个戏剧性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我们一行人穿过公路往田间走的时候,我遇到了初中同班同学张小利。当时,他正挑着稻谷种子往生产队的仓库走去。他大约挑了一百五十斤稻谷种子。我主动招呼他,他搁下担子和我交谈了几分钟。原来,他比我下乡稍晚,于1969年初来到胖垭大队。我被抽调出来学习农业技术。这是风光的事情。他正在呼哧呼哧挑担子,相当吃力。张小利不愿意我看到他费力的样子,匆忙走开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戏剧性的场面。我们参观完矮稻田往回走的时候,我遇到了小学同班同学娄必元,他正背着一捆柴往知青屋走。娄必元的初中是在二中读的,不过他上小学时的情形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五年级的时候,他损坏了公物,一个小皮球,要赔三块钱。班主任李泽荣老师发动全班同学学习雷锋,每人出钱来凑足那三块钱。有的人出五分钱,有的人出几毛钱,我出的是一毛。娄必元告诉我,他本来想赖在城里,无奈知青运动浩浩荡荡,躲不过。最终,他还是在1969年末到胖垭大队当了知青。娄必元不愿意我看到他背柴蹒跚而行的样子,匆忙走开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戏剧性的场面。胖垭大队的大队长鲜光德介绍矮稻种植情况。我该喊他鲜姑爷。他的妻子张远波,既是我父亲的选房堂妹,又是我父亲的学生。鲜姑爷和远波嬢嬢原本是县供销社的干部,他们的家住在县少年宫附近。我读小学的时候,放学路过他们家,还去玩过。远波嬢嬢长得很漂亮,对我亲切,我喜欢抱他们的襁褓中的孩子。不过,到了1960年,情况大变了。那时候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精简干部。他们觉得一个月三十几块钱的工资,意思不大,于是主动申请退职,回到了鲜姑爷的家乡胖垭。他们决定退职后,向我家借钱两百元。远波孃孃心灵手巧,会做衣服,他们准备回到老家开个裁缝铺。干活,有工分。家中,有裁缝铺。日子,肯定能过得好。他们是这么想的。我的父母工资确实较高,不过我们家人口多,没什么存款,拿不出两百元。最后,父亲做了折中,送他们六十元!多的钱,拿不出,请原谅。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当时的政策是,自行联系落户地点,尽可能投亲靠友,以便扎根农村一辈子。无法自行联系的,则由县知青办统一安排,不过地方要偏远一些,艰苦一些。那时,我的母亲已经因为我父亲关牛棚而怄气伤肝病入膏肓了。她以抱病之身步行数十里,恳求胖垭大队的大队长鲜光德接收我去那里当知青。鲜光德说,要研究研究,要我们等他的回信。待到大部分知青都落实了落户地后,鲜光德回信了,答曰:名额已满,爱莫能助。于是,我的母亲又奔波劳顿,前往南平,那里是她工作多年的地方。南平区的领导满心欢迎。区委秘书王忠明是母亲在解放初期带出来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人称王大秘书长。他对母亲说,我们区的其他公社都太远,张思齐就在南平公社落户吧。母亲又去找南平公社的领导,他们也满心欢迎。然而,那时候真的为时已晚,南平公社也只剩下两个大队尚可接收知青。一是距离南平镇最近的后山大队,不过那是苗族聚居村。一是距离南平镇最远的盖石大队。母亲两处都去具体看了。后山村干烧(缺水),村民主要吃包谷和洋芋。盖石村虽然偏远,但柴方水圆。各级领导当天就签字同意了。我最终去盖石沟当了知识青年。母亲风尘仆仆奔波劳累的样子,我至今记忆犹新。母亲太过劳累,第二年就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在胖垭村当了知青,那么我后来会怎样呢?或许,鲜姑爷念及亲情,推荐我当了工农兵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在后山村当了知青,那么我后来会怎么样呢?或许,我爱上了一位苗族姑娘,在那里过田园生活啦。</p><p class="ql-block"> 可惜,人生没有假设。</p><p class="ql-block"> 人生哲理有很多课。恳求到胖垭村当知青而不成,算是我尝到的其中之一课。</p> <p class="ql-block">重庆南川区南平镇</p><p class="ql-block">后山村的苗族姑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盖石沟推广矮稻。</p><p class="ql-block"> 我回到盖石沟那天,恰逢大队干部开会。我汇报了学习矮稻栽培的情况。盖石大队是否推广矮稻,干部们争论不休。其实,他们中有的人,在走人户的时候,吃过矮稻米做的饭。那东西不好吃,他们早就知道。最后,大队书记胡永楼一锤定音:必须种!</p><p class="ql-block"> 矮稻种由上级提供,低价购买,不要白不要。胡支书说。</p><p class="ql-block"> 五队和六队,在靠近国有林的大山里,水田少,田块小,可不种矮稻。七队和八队,干烧,无法种水稻,就算了。胡支书又说。</p><p class="ql-block"> 三队是平坝,水田多,大队会计王道荣,你的家在三队,必须种矮稻。二队是平坝,水田多,大队长胡在祥,你的的家在二队,必须种矮稻。一队的水田延伸到天边边(地平线),必须种矮稻。胡支书再说。</p><p class="ql-block"> 四队一半水田一半坡地,我的家在四队,我们带头种矮稻。胡支书还说。</p><p class="ql-block"> 结果,盖石村的一、二、三、四生产队,各自尝试种了矮稻十余亩,而且都特意种植在大路边,以便应对上级的检查。</p><p class="ql-block"> 我在四队当知青。四队的矮稻集中种在麦地湾。大队贫协主任和生产队贫协主任的家都在那里。矮稻,一窝草。草里,谷穗多。谷穗,很饱满。1972年,我们种植的矮稻是丰收了的。年终,每户都分得一些矮稻。碾成米后,发现那东西,的确不大好吃。蒸饭,饭生硬。煮粥,汤不浓。我分到的矮稻米,只能和其他米混在一起煮。</p><p class="ql-block"> 在盖石大队种植矮稻有两个特殊的困难。其一,矮稻植株矮,收割前须将稻田的水排干。盖石沟的稻田绝大部分是冬水田,有的田块里还有烂凼(泉眼),根本无法将水排干。其二,矮稻植株矮,收割时人须蹲在地上,将镰刀巴在地上(贴着地面)刈割。这样做特别吃力,任何人都坚持不了多久。况且,盖石沟地广人稀,没有那么多人手,像做游戏那样,来收割矮稻。</p><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上级并没有来检查矮稻的种植情况。在盖石沟,矮稻只种植了一年。此后,种矮稻一事就不了了之啦。</p> <p class="ql-block">香喷喷的南川米</p><p class="ql-block">农业部地理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香喷喷的南川大米。</p><p class="ql-block"> 生产南川米的本地水稻是南川人民历经千年培育出来的优质稻种。从一个侧面说,它经受了来自带有行政命令性质的矮稻的冲击。这表明,南川米根基深厚,生命力旺盛。</p><p class="ql-block"> 推广矮稻是中国人民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而做出的诸多努力中的一种。从这种意义上说,矮稻自有其历史功绩。</p><p class="ql-block"> 我参加过推广矮稻种植的活动。这个活动不止使我高光了一个时刻,它还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脚踏实地,在农村也可以生活得好,有所作为。</p><p class="ql-block"> 我已经离开故乡南川四十余年。这些年来,我并不曾吃南川米,不过我依然记得南川米那香喷喷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料留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