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多伦多昨夜又是一场大雪,银妆素裹,琼枝玉叶,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季节。老友,发小海峰给我寄来一首《洞仙歌》扬州:</h5><h5>扬州风古,邗沟留遗处*。豆蔻娟花眷无束*。月清滢,牧之桥下听萧*,想太守*,常醉平山堂蒲。 <br> <br>三江融一水*,南北通衢,多少相思风流注。蜀地送君东*,<br>三月烟花,那正是,扬州瓜渡。琴瑟弄、揭帘慕娉婷*。风潇客、冬心八怪独簇*。(注一)</h5><h5><br></h5><h5>默默诵读,一时间竟思绪绵绵,想起了去年4月(农历三月)在妻弟夫妇俩的陪同下,烟花三月上扬州的情景。由不得翻出了旧照,边回忆边记录下当时那些个闪烁在脑海中的灿烂明媚!<br></h5> <h5>(本画片从网上摘录)</h5> <b>瘦西湖</b> <h5>游扬州,焉能不游瘦西湖?瘦西湖那一弘碧水,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在一派妩媚秀美中,又有谁人知道她氤氲了千年已降的多少风月和儒雅。</h5> <h5>在江苏发展大会扬州的网页上,这张瘦西湖长堤的图片让我沉迷陶醉。网页上的介绍很简单:有种落红拂柳,叫瘦西湖长堤。可是细细品味却意境无穷,足以让人凝神注目,心驰神往。图中那细细长长嫩柳枝头碧绿夹鹅黄如烟似雾的色彩,给人以一种不真实的朦朦胧胧如烟如幻的感觉。烟雨江南的烟,大约也包括这柳烟吧?</h5> <h5>清晨的薄雾中,五亭桥朦胧隐现,宛如一位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娇俏女子,婷婷袅袅地立在湖心。左近的白塔,矗立在晨光熹微的淡蓝色天空中,周遭绿树环绕,清冷新鲜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h5> <h5>农历三月,正是扬州琼花盛开的时节。瘦西湖畔芳草上,琼花在一片深绿浓荫中恣意地展示着扬州市花的皎洁玉白。相传隋炀帝杨广酷爱琼花,在位14年间曾有13年待在扬州,就是为了能天天观赏琼花。开凿了那条著名的大运河,也是为了能更方便他(三次)下扬州看琼花。此传说虽然难以致信,但琼花的美名随同隋炀帝这个亡国之君的悲惨故事,却从此流传在了人间。</h5> <h5>关于瘦西湖这一名称的由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我将这两种说法列于此。一种是清初吴绮(1619~1694) 在其《扬州鼓吹词序》里面有一段记载“城北一水通平山塘,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h5> <h5>另一种说法较为普遍,说是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诗人汪沆慕名饱览了瘦西湖的美景后赋诗一首:“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在诗人汪沆眼中,与家乡的西湖相比,眼前的这一汪湖水并没有西湖那么大,于是巧妙的以“瘦”结尾,这才有了“瘦西湖”这个名号。</h5> <h5>其实,早在南北朝期间,扬州就已经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城市了。当时有作家殷芸所作《殷芸小说》: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从此以后,”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就成了人们表达心中最大奢望的一句古语。</h5> <h5>吹台,又叫钓鱼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乾隆皇帝曾在此钓过鱼。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次游览瘦西湖,看到水里有鱼跳出来,于是有了钓鱼的兴致。<br>扬州的盐商知道皇帝的心思后,就选了此处请乾隆垂钓,可又担心皇帝钓不到鱼,于是又派了渔夫带着活鱼潜至水下,渔夫头顶荷叶,嘴含荷茎。每当皇帝落杆垂钓,他们摸着鱼钩将活的龙鱼挂上皇帝的鱼钩。皇帝当然也不是傻子,很快就发现了破绽,怒道:“瘦西湖里怎么都是龙鱼啊!敢糊弄朕,治你们一个欺君之罪”。这时大学士纪晓岚立马笑着上前捣糨糊,打着圆场说道:“万岁金钩只钓龙啊!”乾隆闻罢龙心大悦。<br><br>龙心大悦啊!这种作假讨好,媚上欺下的官场作风,也算是一种传承吧,是跨越数千年的熠熠文明的光辉长河中散发着腐朽气味且不断泛起于河面上的残渣。</h5> <h5>钓鱼台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内弟是个摄影发烧友。他告诉我,站在钓鱼台斜角 60 度,可以在北边的圆洞中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而南边的椭圆形洞中则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这景象一彩一素,一卧一立,真是堪称绝妙。我也努力地想拍下这一”框景“艺术的代表作。惜乎人太多,特地从网上下载此图以作纪念。</h5> <h5>第一天徒步漫游瘦西湖,意犹未尽。第二天又特特地赶去乘船再游瘦西湖。这是在水面上就近看到的钓鱼台景观。依然是游人多如过江之鲫。看来想拍一张”框景“真是难于上青天啊。</h5> <h5>瘦西湖绕小金山往西,在小金山与长春岭之间形成一狭长型,宛如碧绿的玉带一般。正是在这里,建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俨然如绿色玉带上的一块白色玉版,故名玉版桥。它也是四桥烟雨其中之一桥。在四桥烟雨楼,可以同时看到南面的虹桥,北面的长春桥,西面的五亭桥和玉版桥。故得名四桥烟雨。</h5> <h5>烟花三月里,春风拂面,乘一叶小舟泛于瘦西湖上,宛如画中游。湖水碧波荡漾,两岸杨柳依依,轻柔的枝条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远处白塔静立,虹桥飞架,如诗如梦。船行其间,耳畔是悠扬的吴侬软语,鼻尖萦绕着淡淡的花香。偶有微风掠过,吹皱一湖春光,惹人沉醉。此刻,心随水远,尘念皆空,唯觉天地悠然,人生恬淡,美不胜收。</h5> <h5></h5><h5>白塔晴云,位于五亭桥一侧,是瘦西湖风景区 的中心地带。该园门嵌着赖少奇手书的"白塔晴云"石额。</h5><h5>这座塔的来历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据说乾隆常在在瘦西湖 乘船游览,有一天船到五亭桥时,忽然有感,遂对扬州陪同的官员说:“此地象煞了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差一座白塔”。本地的盐商听到后,连夜赶工用白色的盐包为基础,外面覆盖白色纸张扎成一座临时的白塔。 第二天清晨,乾隆惊喜地见到五亭桥旁有一座白塔巍然耸立。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乾隆闻言圣心欢愉。<br>待乾隆走后,当地便正式的按北海白塔建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白塔,而瘦西湖景区便有了一座与当地文化风格迥异的喇嘛式建筑。</h5> <h5>瘦西湖畔,白塔巍然。这座通体雪白的佛塔,见证了扬州城最奢靡的岁月。<br>盐商们为迎接圣驾,一夜之间筑起的这座白塔,只为博君王一笑。遥想当年塔成之日,湖上一定画舫如云,笙歌彻夜。叹帝王威重,一言而出可令江河倒流;笑商贾殷情,千金散尽只为攀龙附凤。</h5><h5>到如今,白塔依旧,晴云悠悠。像我这样的平民百姓,坐着游船在塔前的湖面上缓缓而行,船娘的扬州小调在微风中飘荡。暖香宜人春风里,人间千年已度。“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把草没了”!</h5> <h5>五亭桥是扬州瘦西湖中最富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它建于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期间,距今已有268年的历史。五亭桥又名莲花桥,因最早建于莲花埂之上,五亭相聚,形似一朵并蒂盛开的莲花,故而得名。五亭上皆有飞檐翘角,悬挂风铃,突出了江南之秀;而桥基却厚重工稳,体现了北方之雄。南秀北雄,在这座桥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折射出扬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南北兼容。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秀美的、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h5> <h5>想起了梁永胜的《月亮城遐想……》:</h5><h5>不知月亮城中美,只缘自己住城中。全国只有两个“月亮城”,一个在浙江绍兴,一个就是江苏扬州,都是与水相关的城市。月因水而抚媚,水因月而潋滟。<br>“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估计徐凝眷顾绍兴,留了一分给它。扬州月亮美,美在瘦西湖的五亭桥畔。五亭桥又名莲花桥,是由十五个桥洞组成。相传八月十五月圆时,划船到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都可见到一轮明月,更有传言,站在五亭桥不远处的小金山上,可以同时看到十六个月亮的奇观,包含挂在天上的一个月亮,照得扬州月满乾坤。</h5><h5>我若是当时当刻在场,一定是心神澄澈无它念,唯月尔,在天上,降人间。满世界银白清冷霜月华,在眼前,入心中!</h5> <h5>而作者(梁永胜)真的在八月十五月圆夜,去体验了《扬州画舫录》中的描述“每当清风月满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的盛景。他写道“瘦西湖水平如镜,微风吹来,湖面泛起阵阵波纹。稍刻,一轮明月跃过树梢,月光照在湖面,顿时形成片片莹莹的白波,闪闪烁烁,如同碎银,洒满人间。五亭桥在月光下,身披银装,更显得婀娜多姿,楚楚动人。初升圆月,如同玉盘,扣在湖面。微风、细浪、虫鸣、花香、树阴透出的月光,恰似天上仙境落人间。此时如果能有一叶扁舟,约上好友,沽上一壶老酒,举杯邀月,泛舟穿插于洞间,欣赏十五桥洞十五明月的美景,那是多么惬意呀……。”。</h5><h5>微斯人也。真同道者!</h5> <h5>瘦西湖凫庄建于1921年,是扬州乡绅陈臣朔的别墅。凫庄之胜在环于水而又凫于水,反映出当时的园主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可以自主沉浮,凫庄因形似野鸭浮水而得名,出自屈原《楚辞》的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h5><h5>如今这里有平台雕栏,可以露天而坐,凭水而眺。西侧有一道曲廊拂水,可以于此仰视桥亭之美,俯视游鱼之乐。在此处仰观五亭桥,只觉金碧辉煌,气势赫赫;从桥上看向凫庄,则可感到江南园林的怡人风情。 </h5> <h5>小金山是当年盐商为了迎接乾隆皇帝,开挖莲花埂新河,用挖河的泥土及山石堆积而成。山上遍植梅花,故又称“梅岭春深”。<br> 在小金山的圆门前,有一对憨态可掬形的石狮子,歪着头斜着耳,仿佛在欢迎来访的游客。院内的钟乳石,来自于广西溶洞,为宋代花石纲遗物。近看,峰壑高下,自成山水,犹如一个天然的盆景,十分珍奇。<br> 小金山是瘦西湖上景点最为密集的地方,山顶是被朱自清先生称为“看水最好,看月也颇得宜”的风亭;山下有赏月最佳处月观、树木最奇处枯木逢春,还有借景最妙处吹台;再加上名家书法,参天古木,确实是湖上园林的精华之区。古人说:“扬州好,入画小金山。亭榭高低风月胜,柳桃错杂水波环,此地即仙寰。</h5> <h5>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东北侧有一处僻静的小园,叫做“静香书屋”,是为了纪念“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而建,位于瘦西湖万花园景区中簪花亭的西面,重建于1992年。</h5> <h5>据韦明铧在《静卧水竹帘中醉》一文中说,两百年前这里曾经是徐氏盐商的别墅,规模比现在要大。这个景区,正像扬州很多地方一样,不止一个名字——因为它的主人姓徐,所以它叫“徐工”;乾隆皇帝南巡时赐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水竹居”;作为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它又唤作“石壁流淙”。</h5> <h5>据传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的金农曾在在这里读书作画。重建后的静香书屋院落里,凿池堆山,架桥构屋,曲廊逶迤,小径通幽。真可谓步移景换,咫尺千里。“静香书屋”周围植梅花上百株,春寒料峭,瘦梅花繁;院中种植腊梅、春梅;书屋、家具、栏杆上雕着梅花,就连院门的造型也是梅花。</h5> <h5>200百多年过去了,瘦西湖畔,静香书屋犹在。当年金农在此作画,墨香与梅香交织。笔下的梅花“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窗前的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虚实相映只是一个“梅”字。</h5><h5>如今书屋寂寂,唯余老梅一株,年年花开如故,仿佛当年。想金农在时,以布衣之身,画尽人间清骨。而今画作传世,书屋犹存。斯人之风得以长存,供后人景仰。</h5> <h5>游瘦西湖焉能不坐船?特别是扬州船娘本身就是瘦西湖一景。现在所说的瘦西湖船娘源自于1994年,瘦西湖景区举办溱潼会船表演后留下了6艘木船。于是,景区决定增加一项水上游乐项目,便招聘了几个会划船、会游泳的兴化姑娘当船娘。到了2009年瘦西湖招聘船娘时,竟有5位女大学生成功应聘。瘦西湖从此有了“大学生船娘”。而到2013年,大学生船娘已经达到了46人. 而且,这些“大学生船娘“,不仅会划船、会游泳,还要会讲解、会唱歌、会外语……</h5> <h5>坐大学生船娘的船,一船十名乘客,每人100元。我们的那艘船,只集齐了八个人,于是每个人的船票就变成了125元。</h5> <h5>木船在水上摇曳,船边水浪微微,卷起涟漪阵阵。船娘一边辛苦地摇着橹,一边将一路的风光,典故,传说。。。娓娓道来。</h5><h5>纤细的柳腰随着画船的左右沉浮轻盈地摆动着,一起拂动起舞的,还有两岸初春柳树上无数刚由黄转青的细细长长的嫩柳枝条。</h5><h5>柔媚的吴侬软语夹杂在船橹的吱呀吱呀声里,悠悠地飞出船舱外,融合进夹岸浓荫里的莺声呖呖雀鸟啾啾或清脆或婉转的百啭千声里。</h5><h5>一时间我的整个身心都静静地,净净地溶入了这瘦西湖的天地中去了。</h5> <h5>在我们的要求下,船娘还细声细气地给我们唱起了扬州小调《乖乖隆的咚》。这是一支由黄天祥作词作曲,有着浓郁扬州地方风味的歌曲。</h5><h5>我们的小船一路逶迤,船头劈开水面水花四溅,船尾拖着涟漪长长不绝。经过二十四桥,五亭桥,钓鱼台。。。歌声也一直在耳边回荡盘旋,然后随着湖面上烟花三月的暖风,夹杂在阳春扑鼻馥郁的花香里,袅袅而去。那“我们乖乖隆的咚啊,我的乖乖隆的咚嗳,乖乖隆的咚!”,一直陪伴着我,直到上了岸,还萦绕在脑海中。。。</h5><h5>我的乖乖隆的咚啊!</h5> <h5></h5><h5>二十四桥,又名廿四桥、念四桥。过去我读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以为二十四桥是泛指扬州的二十四座桥。到瘦西湖后听导游说此桥才是二十四桥。</h5><h5>据说二十四桥有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 ,台阶24级,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h5><h5>我还是心存疑窦的,古人也是用米作度量单位来进行设计的吗?</h5><h5>还有一种说法: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但彼桥是否此桥,俺也无需瞎操心了。</h5> <h5></h5><h5>暮色降临,华灯初上,灯光中的二十四桥,朦朦胧胧中,一种神秘之感,让我想起了”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古代传说。</h5><h5>那是一个古老的关于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与萧史之间的神话爱情故事。尤其是故事的结尾的那个夜晚,萧史弄玉在月华下萧笙齐鸣,正在那”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容听一会“的高潮之际,突然祥云朵朵,仙乐飘飘,有龙凤从天而降,集到凤台。于是两人乘龙跨凤,穿越祥云,飞天而去,成为了自在神仙,逍遥于岁月之外,长生于天地之间。实在是让人向往不已。</h5><h5>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故事中的萧史弄玉为啥不是在二十四桥之上飞升的呢?否则,二十四桥岂不是要成了少男少女既充满浪漫又寓意吉利的恋爱和结婚必来朝拜打卡的圣地了?</h5> <h5>当最后一抹晚霞褪去,瘦西湖仿佛被施了魔法,瞬间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一处处的景点,在璀璨的灯光装饰下,流光溢彩。一时间让人如入蓬,瀛仙境,在炫目的光彩中朦胧,在灿烂的缤纷中迷离。</h5> <h5>五亭桥的轮廓被金线般的灯光勾勒,五座亭子如同五颗明珠,在夜色中熠熠生辉。桥下的湖水倒映着桥上的灯火,仿佛天上宫阙落人间。</h5> <h5>还有远处凫庄的灯光次第亮起,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被彩灯装点得如梦似幻。红色的灯笼在廊檐下轻轻摇曳,将飞檐翘角的轮廓映衬得愈发精致。湖面上的倒影随着水波荡漾,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h5> <h5>而白塔在灯光的映照下通体晶莹,宛如彩玉雕琢而成。塔身的轮廓被柔和的灯光勾勒,与夜空中的明月相映成辉。塔檐下的铜铃在夜风中叮当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噢,不光是铜铃在叙说着往昔,白塔本身的夜间灯光秀,也一遍遍地播放着一段段的历史故事,再现当年璀璨峥嵘的岁月。</h5> <h5>四桥烟雨楼的灯光也颇为壮观。飞檐翘角被彩灯装点得金碧辉煌,楼身的轮廓在夜色中愈发清晰。灯光变换间,仿佛有烟雨缭绕,将这座古楼笼罩在朦胧的光影中。楼前的垂柳亦被灯光点亮,嫩绿的柳条在夜色中轻轻摇曳,与楼阁的灯光交相辉映。而演员们身着古装,络绎登台表演扬州,瘦西湖的古戏本。清越的唱腔飞扬直上青冥,然后散落在碎落的彩色灯光里,撒向了微波荡漾的湖面。</h5> <h5></h5><h5>还是在江苏发展大会扬州的网页上,这张”有种月夜,叫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照片实在是令人惊艳,拍案叫绝。</h5><h5>”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中唐诗人徐凝的一首《忆扬州》,给扬州古城增添了朦胧而又永远也抹不掉的诗意。许多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也都是从这首古诗中感觉到了扬州的美丽.</h5><h5>图片中两两相对虚实相映的月牙是月光在桥洞上的映射,它完美地具现了<u>二</u>分明月的美丽魅力!月夜的扬州,月夜的瘦西湖,真是如梦如幻!</h5> <h5>夜风拂面,带来阵阵花香。这座千年园林,在灯光的装点下展现出另一种韵味,璀璨而深邃,梦幻而动人。瘦西湖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山水园林,更在于它承载的千年文化。每一座亭台楼阁,每一处水榭回廊,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那晚的灯光秀,仿佛为这座千年园林披上了一袭璀璨的霓裳,让它在现代与古典的交融中,展现出永恒的魅力。</h5> <h5>本篇最后,还是用好友海峰的《天仙子 • 初夏游瘦西湖》来作为结束语吧:</h5><h5>瘦西湖水古扬州,山水一拍曲韵稠。榭台花照水七色,亭檐飞,山迤翠,碧水流花绕阙楼。<br> <br>五亭莲花落仙桥*,白塔维摩载京舟*。岸边争来小金山*,柳舒羞,花袭人,秀美其中一个“瘦”。(注二)</h5> <div><b>注一:</b></div><h5>1、扬州邗沟是古时挖运河第一锨处。扬州古称邗州。<br>2、“豆蔻”一句意释当年杜牧离开扬州后作七绝“赠别”诗赞当年与之交往的青楼女子,以宣眷恋之情。<br>3、“牧之”即杜牧,曾作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名句。<br>4、这里的太守指当年居住平山堂的欧阳修,号醉翁。平山堂位于扬州大明寺内。<br>5、“三江”句,指淮河、长江、大运河,在扬州汇融。<br>6、“楚地送君东”意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之诗。<br>7、“娉婷”代指青楼女。<br>8、“冬心”即扬州八怪之首金农。</h5> <div>注二:</div><h5>1、瘦西湖五亭桥别称莲花桥。<br>2、瘦西湖白塔是当年乾隆游湖时说了句五亭桥后若有座白塔,就更像北海了。当地豪绅连夜用纸糊了一座白塔落在乾隆所指之处。诗中“白塔维摩载京舟”意指瘦西湖上的白塔仿佛是从北海舟载而来。<br>3、瘦西湖一景小金山,相传是古时扬州与镇江的和尚赌棋得胜后争得金山之名,只是加了个小字。</h5>